3月1日,農曆正月十四,元宵節的前一天,河北孟村縣農民高大媽一家人正在做一種傳統麵食——蒸刺蝟。這是這家人延續多年的傳統。
至於這項民俗起源於哪一年已無從考證,但這項民俗就這樣一年一年延續下來,每到農曆正月十四,北方農村幾乎家家要做這道麵食。
高大媽做刺蝟多年,手法嫻熟。元宵節除了蒸刺蝟外,她還要蒸麥秸垛,就是把裝有素餡的麵團做成麥秸垛的外形。當然,其中寓意不言自明,因為在農村,哪個農民不希望來年糧滿倉?
在北方農村,儘管家家所蒸刺蝟形態各異,但不外乎這麼幾種。趴著的長刺蝟是擺在祖先牌位前「上供」用的;臥著的圓刺蝟是擺在窗臺、柜子上進財用的。而且,刺蝟如何擺放也有講究:晚上刺蝟頭朝外,是讓刺蝟外出馱財富;白天刺蝟頭朝裡,是讓刺蝟馱財富進家門。
儘管這些說法都有著濃厚的民間色彩,但是在北方農村,每家蒸刺蝟時,都要儘量多做一些「金元寶」麵團,寓意著來年財源廣進。
而且在北方農村,還流轉這樣的民謠:「刺蝟刺蝟拱拱地,往家馱那人民幣;刺蝟刺蝟拱拱天,往家馱塊大金磚;刺蝟刺蝟拱拱門,往家馱那金和銀。」可見,人們對財富的嚮往,對美好願景的追求,都通過蒸刺蝟來表達。另外在北方農村,刺蝟還有著「家仙」的說法。
儘管這些只是民俗,但元宵節蒸刺蝟能延續至今,自有其中的道理。不過,這些年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方農村的很多家庭,已經淡化了這一民俗。但筆者認為,既然有這麼好的寓意,還能提高節日氛圍,何樂而不為?你家蒸刺蝟了,歡迎曬出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