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翩翩起舞的彩蝶招人喜愛,但是到天黑才出來、喜歡在燈光下飛舞的「暗夜精靈」———蛾子,卻不怎麼招人待見。可事實上,蛾類中也有許多美麗的品種。
目前,冷空氣南下,蝴蝶已幾乎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而在郊外,一些飛蛾正紛紛羽化。
寧波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昆蟲專家林海倫告訴記者:「目前,大蠶蛾科的蛾子正值繁殖期,這是一種以卵越冬的昆蟲,體型比一般蝴蝶稍大,跟蝴蝶一樣色彩斑斕。運氣好的話,能在郊外碰到它們。」
眼下是蛾子的繁殖季節
近日,林海倫在寧波郊外發現,一些體型碩大的大蠶蛾紛紛羽化,鑽出它們曾經精心編織的繭子。「現在正是大蠶蛾科蛾子的繁殖季節。」它們通常是在入冬前羽化的,然後產下外殼堅硬的卵粒,以卵的形態越冬。「這與螳螂、蚱蜢等昆蟲的習性非常相似。」
今年6月9日,林海倫從四明山上採回來幾個銀杏大蠶蛾的繭,這幾天剛剛羽化出幾頭大蛾子。這種蛾子的繭呈顯著的粗網格狀,在野外很常見,也十分容易識別。銀杏大蠶蛾的翅展約有15釐米,身上有橙、黃、棕、褐、黑等多種色彩,蟲體腹部和翅膀部分包裹著金黃色的絨毛,前後翅各有兩個眼斑,跟眼蝶一樣美。仔細一看,它們的觸角比蝴蝶短許多,且呈羽毛狀,這是蛾子的標誌性特徵。
「近期,我還在野外拍到了黃豹大蠶蛾的照片,它們跟銀杏大蠶蛾一樣是體型較大的蛾子,顏色比銀杏大蠶蛾還要豔麗。」林海倫高興地告訴記者。
寧波已發現的蝴蝶中,渾身嫩綠的蝴蝶僅綠灰蝶一種,個體比較細小。近日,一身綠衣的綠尾大蠶蛾也紛紛羽化出來。綠色翅膀、白色腹部,偏偏有六條紅色的腿,這樣的顏色搭配,讓人一眼就記住了它。當它張開翅膀棲息在樹枝上時,兩條尾突如絲帶般垂下,看上去很像一隻風箏。
今年10月,林海倫在寧海岔路鎮的高山上發現一條十分古怪的幼蟲。「幼蟲為綠色,尾部有兩條長長的尾突。當受到驚擾時,尾突中會翻出橙紅色的管狀物,還會左右擺動,但沒有特別的氣味。」林海倫當即將這個畫面拍了下來。近日,這條幼蟲羽化成了一隻黑白對比色鮮明的雄性蛾子,跟幼蟲時期的顏色截然不同。「查閱資料後發現,這種蛾子名叫楊二尾舟蛾,是一種以蛹越冬的蛾子。」
這段時間在野外常見的還有榆鳳蛾,其成蟲與鳳蝶十分相似,翅底呈灰白色,翅面有整齊而醒目的黑色脈紋,後翅外緣還有一排紅色斑點,加上紅色的腹部,在蛾子裡面也算顏值較高的。
與蝴蝶是「表兄妹」
林海倫告訴記者,蛾子與蝴蝶是「表兄妹」關係,都是鱗翅目這個大家族中的成員。由於蛾子和蝴蝶的成蟲翅膀上都具有鱗粉,與其他所有的昆蟲存在明顯差異,因此被統一歸入「鱗翅目」昆蟲這一類別中。
「在同一地區,蛾子的種類通常是5倍乃至10倍於蝴蝶的種類。在我們寧波,目前已經有205種蝴蝶的記錄,那麼理論上,寧波應該有1000多種蛾子。但是由於絕大多數的蛾子是晚上出來活動的,因此我們平時看到的蛾子種類十分有限。」
「晚上活動的蛾子往往都有趨光性。」林海倫說,因此,在夏天的路燈光下常可見各種蛾子在飛舞,有時這些晚上被路燈光吸引過來的蛾子,天亮後仍舊停息在原地。「記得有一年夏天去寧海的南溪溫泉,我在一塊有燈光照射過的大石塊上找到了燈蛾、夜蛾、枯葉蛾、大蠶蛾等10多種蛾子。如果是晚上去的話,估計還會有更大的收穫。」
據相關資料記載,全世界有12萬多種蛾子,我國的蛾子共有90個科,約8000多種。多數蛾子顏色灰暗,身體粗壯,翅膀細小,比較不起眼。
由於大多數飛蛾是夜間出來活動,因此有「暗夜精靈」的美稱。「不過在寧波,我們也能找到一些白天出來活動的、美麗堪比蝴蝶的蛾子,如斑蛾科、燈蛾科、天蛾科等蛾類。」林海倫告訴記者。
記者發現,這些色彩斑斕的蛾子乍一看很像蝴蝶,那麼如何區分呢?
林海倫告訴記者:「蛾子與蝴蝶的區別主要看其成蟲觸角的形態,前者呈絲狀或羽毛狀,而蝴蝶成蟲的觸角多數呈棍棒狀,先端稍作膨大。」
另外,多數蛾子的腹部比較粗大而翅膀較小,蝴蝶的腹部比較細瘦而翅膀寬大;蛾子體色和翅膀灰暗而且多茸毛,蝴蝶翅膀亮麗,通常體毛較少;蛾子棲息時翅膀不會豎起來,而是搭成屋脊狀,蝴蝶停息時常會將雙翅合在背部;蛾子在化蛹前通常會作繭,或鑽入泥土中,而蝴蝶通常是裸蛹,不作繭。
部分蛾子有毒
那麼,蛾子是益蟲還是害蟲?林海倫告訴記者,蛾是農業生產和林木的大敵,多數蛾子的繁殖率超強,蛾子幼蟲多數啃食植物的葉片,大、中型的蛾子幼蟲會把植物的整株葉片吃得精光,我們的殺蟲劑主要就是用來對付蛾子幼蟲的。
跟一些蝴蝶一樣,有的蛾子是有毒性的。「例如,刺蛾科幼蟲渾身長有毒刺,毒蛾科幼蟲則有毒毛,斑蛾科幼蟲會分泌毒汁等。如果人的皮膚碰到了,會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而生活中,食品柜子裡的小飛蛾也很讓人討厭。
「除了成蟲夜間採花傳粉對植物有益外,對農林業而言多數蛾子是『害蟲』。但從整個生態系統上講,它們又是被其他動物捕食的食物,是食物鏈上的重要一環。」林海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