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太熱成都蛾類「大暴發」 數量較往年翻了一倍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研究人員用「燈誘」的方法吸引飛蛾,然後記錄下飛蛾的種類及數量。

  貢嘎山海拔5100米處的珍珠絹蝶。

  熱出怪現象

  36.7℃秋包伏,熱得哭

  俗話說:秋包伏,熱得哭!最近,天氣預報找不到一點驚喜,主題只有一個——熱。

  8月22日上午,四川省氣象臺再次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這已是連續第九天發布高溫預警。8月1日-21日,成都的最高氣溫高達36.7℃,這個高溫的末伏,也是成都近30年之最。

  這個夏天有多炎熱?成都的飛蛾們最有發言權。

  從7月中下旬開始,成都就迎來了蛾類「大暴發」,其出現的數量較往年翻了一倍,天蛾更是以三四倍增長的數目,成功當選「今夏最怕熱的蛾類」,而一些很少拋頭露面的珍稀蛾類也頻頻現身。

  不僅如此,隨著氣候變暖,近10年來,原本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大型蛾類,正逐漸朝更高海拔遷徙避暑;而個別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珍稀蝶類,隨著食物減少,正面臨著和大熊貓一樣退化和滅絕的局面。

  暴發 成都西部山區蛾類數量翻番

  今年4月開始,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成都西部山區作了一次昆蟲普查,蛾類是其中的重點普查項目。

  「我們在成都的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青城山、雞冠山、西嶺雪山等地設置了27個點位,通過每個月的監測,觀察各種蛾類的數量和種類變化。」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說,從4月到7月上旬,變化並不明顯,但到了7月中下旬,變化突然顯現。

  工作人員利用「燈誘」的方法,將觀測地點選在山頂和山腰靠近懸崖處,從凌晨0點至1點,用白熾燈等光譜波長的燈光,照在一塊10多平米的白布上。不一會兒,許多飛蛾便被吸引到白布上,工作人員將其拍下照片,再進行數據分析。計算的結果顯示,每平方米每小時出現的蛾類平均370隻,最多可達到540隻,與往年的100多隻相比,足足增加了1倍,儼然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超生遊擊隊」。

  在這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天蛾類。霜天蛾、淡青雀紋天蛾等數目增長排名第一,1平方米達到6-10隻,是以往的4倍。

  日前,華希昆蟲博物館在青城山撿到了一隻籮紋蛾,沒想到5天就孵化完成,一周長到4釐米,存活率達到驚人的95%,生長速度快了足足兩周。

  原因 高溫天氣下,蛾類生長加快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飛蛾們突然大暴發?趙力分析,或許是被成都的天氣熱到了。根據科學記載,低溫會降低蛾類的新陳代謝,從而生長變慢。反之,高溫就會加快機體發育,成熟時間就會隨之縮短。今年,成都從6月就開始持續高溫,最近幾天更是連日達到30多攝氏度,由此可以推斷,長時間的高溫很可能成了一支催熟劑,不但加速了蛾類的新陳代謝,幫助它們迅速生長發育,還提高了成活率。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飛蛾們瘋長,會不會把周圍的樹木吃光,破壞生態環境。趙力說,山區植被都是雜生,但蛾蛾們比較挑食,只吃一兩種樹木,即使是數目暴發,也只可能影響到局部樹木,不會產生災害性影響。

  病蟲害防治專家汪先生表示,氣溫升高的確對某些昆蟲的生長會造成影響,但是昆蟲有一個適宜的溫度區間,過高或過低都會制約其繼續生長。

  怪象 低海拔蛾類向高海拔遷徙

  籮紋蛾、豹大蠶蛾、淺翅鳳蛾和綠尾大蠶蛾都屬於大型蛾類,基本都生活在低海拔的熱帶地區。但今年炎熱的天氣,也讓它們一改往日高傲,頻頻現身。

  「事實上,今年蛾類的變化,只是近10年來氣候變暖對蛾類影響的縮影。」趙力說,近10年來,博物館提取了50種成都西部山區的蛾類樣本進行實時監測,發現其中41種蛾類正逐漸向更高的海拔地區遷徙,每年向上推移30米左右,可近年來,遷徙的速度更快了。

  趙力分析,動植物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環境。隨著氣溫的持續升高,蛾類的生活環境變熱了,食物也變少了,它們就會像其他動物一樣,往海拔更高、更舒適的地方搬遷。「但遷徙的速度突然加快,也是未曾料想」。(記者李天宇)(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供圖)

  新聞延伸

  受氣候變暖影響

  高海拔珍稀蝶類瀕臨滅絕

  當低海拔的蛾類們數目激增的時候,高海拔的蝶類卻面臨著急劇減少的困境。

  趙力說,絹蝶是高山類蝴蝶,絕大多數生活在人跡罕至的高山雪線附近,那裡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一般人難以到達,使它們成為中國產蝴蝶中最珍稀難見的一個科群。而根據趙力的觀察,今後看見絹蝶將會更加困難。

  分析絹蝶的生存環境,不難得出其中原因。趙力說,絹蝶賴以生存的食物主要是高山景天科植物,一般生長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度。但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冰川融化,致使高山雪線上升,這類植物難以繼續生存,分布範圍越來越小,有的甚至僅局限於某座山峰上。食物不濟,絹蝶也只能被一步步逼退到「孤島」上,圈子越來越小,種群割裂,彼此間的基因無法得以交換,最終導致種群退化,淪為和大熊貓一樣的境地——瀕臨滅絕。

來源: 華西都市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成都飛蛾大暴發 高溫生長加快數量較往年翻倍
    8月22日上午,四川省氣象臺再次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這已是連續第九天發布高溫預警。8月1日-21日,成都的最高氣溫高達36.7℃,這個高溫的末伏,也是成都近30年之最。  這個夏天有多炎熱?成都的飛蛾們最有發言權。
  • 生長速度快了兩周 成都天太熱讓「神蝶」瘋長?
    信息 生長速度快了兩周 成都天太熱讓「神蝶」瘋長?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工作人員驚異地發現,籮紋蛾的幼蟲孵化5天完成,一周就長到4釐米,而存活率也達到了驚人的95%。8月21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籮紋蛾的瘋長,可能與長時間炎熱的氣溫有關,不過其數量較少,不會對種群變化和植被造成太大影響。
  • 成都7月不太熱雨水偏多六成 8月氣溫將偏高
    中國天氣網訊今年成都的7月感覺並不算太熱,雨水也經常出沒,很多人都說過了個「假夏天」,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成都的「涼快」?8月會不會「熱哭」?根據溫江國家大氣監測站的數據,截至7月23日,今年7月成都的平均氣溫較歷史同期偏低1.1℃,月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偏多六成,總的來說和往年相比確實要涼快一些,雨水也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 成都空氣實現3年連升,去年質量優的天數較2013年多一倍
    成都空氣實現3年連升,去年質量優的天數較2013年多一倍 辜迅/中國環境報 2016-05-16 11:21 來源:澎湃新聞
  • 蠶蛾科的一種大型蛾類,也是世界最大的蛾類
    烏桕大蠶蛾(學名:Attacus atlas)是鱗翅目大(天)蠶蛾科的一種大型蛾類,也是世界最大的蛾類,翅展可達180-210毫米。雄蛾的觸角呈羽狀,而雌蛾的翅膀形狀較為寬圓,腹部較肥胖。這種蛾類十分珍貴,數量稀少,屬於受保護的種類。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臺灣,海南,雲南的墨江以及西雙版納的景洪、勐臘一帶均有零星分布;泰國,馬來群島,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出沒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森林。
  • 股票投資一年翻一倍容易,三年翻一倍難,你是如何理解的?
    一年翻一倍容易,三年翻一倍難,這句話體現了投機與價值投資之間的最大區別。同時對於投資者來說,如果讀過大量的投資書籍就會知道查理芒格曾經說過40歲之前沒有價值投資,就是這個意思。當前很多投資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8%-12%之間,已經屬於非常高的了,但想要實現一年翻倍,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 成都一昆蟲博物館展出奇特蛾類 來看看有哪些「妖蛾子」
    小觀眾們對活的蛾類幼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新華網四川頻道5月21日電(本網記者 李倩薇)從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開始,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正在舉辦為期一周的「妖蛾子奇妙夜——世界奇蛾特展」。    本次展覽的主角是從世界各地收集的數萬隻蛾類標本中精選出來的上千隻觀賞性或珍稀蛾類,部分珍稀奇特的蛾類標本是第一次在中國科普展中亮相,有的還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標本。
  • 近十年南沙房價翻兩倍,未來五年再翻一倍?
    網易房產數據顯示,去年南沙一手房成交量超過1.3萬套,網籤面積達到140萬平米,同比幾乎翻了一倍——幸好,房價依舊在1萬元/平米左右,漲幅控制在2%以下。但對一座城市而言,南沙承載著比樓市更宏大的期望。改革進入深水區,下一步怎麼走?全國都在探索,自貿區被視作一塊實驗田,肩負著為未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把脈的重任。
  • 新餘發現世界最大蛾類 專家稱十分珍貴稀少 圖
    新餘發現世界最大蛾類 專家稱十分珍貴稀少 屬國家級保護動物    蛇頭蝶,學名叫烏桕大蠶蛾,是鱗翅目大(天)蠶蛾科的一種大型蛾類,也是世界最大的蛾類。雄蛾的觸角呈羽狀,而雌蛾的翅膀形狀較為寬圓,腹部較肥胖。
  • 這種珍稀蛾類穿著「大衣」在冬日飛舞 最近現身川西
    12月28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通過社交網絡發布稱,今年12月初在崇州採集到的珍稀蛾類標本已經製作完畢。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這種珍稀蛾類。「經鑑定,為國際學術界原本認為只分布於我國邊境以外的喜馬拉雅的透目大蠶蛾。」
  • 得益於防護得當及氣溫較暖 昆明流感患者較往年明顯減少
    不過,也許得益於民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普遍防護得當,並且昆明尚未出現大面積降溫,多家醫院均表示目前流感患者數量較往年同期有明顯減少。 省一院:尚未接到重症流感病例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鄧崢表示,根據該科臨床就診情況來看,流感患者比較少,並且入冬以來尚未接到重症流感患者。
  • 雨後初晴 成都天空藍得任性
    雨後初晴 成都天空藍得任性 距離成都市區超過230公裡的貢嘎山昨日「驚豔」現身 成都天空現「驚豔藍」。「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一千多年前,杜甫所看到的美景,穿越時光隧道,再次出現在成都人的眼前。  這次,不只西嶺雪山,距離成都190多公裡的巴郎山也盡收眼底,甚至連鮮少露面的貢嘎山也出現了。觀山達人拍超長畫卷  雨後初晴的成都,美得不像話。
  • 我國首次發現珍稀蛾類——「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
    記者27日從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獲悉,該博物館館長趙力於12月3日去四川崇州鞍子河自然保護區雞冠山的路上意外發現了一種珍稀蛾類,近日經過甄別認定該物種曾在印度出現過,被印度的自然保護組織稱為
  • 我國首次發現珍稀蛾類!國外稱之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
    李迪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記者27日從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獲悉,該博物館館長趙力於12月3日去四川崇州鞍子河自然保護區雞冠山的路上意外發現了一種珍稀蛾類,近日經過甄別認定該物種曾在印度出現過,被印度的自然保護組織稱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這是我國首次記錄該物種。
  • 成都環球中心、海濱城等商場聚人氣 海洋元素成金字招牌
    8月中旬以來,四川盆地連續高溫天氣,令人們叫苦不迭,即便是傍晚八九點鐘,走在室外也如在蒸籠裡煎熬,成都不少市民都想找一個涼爽的地方避暑,家附近開著中央空調的購物中心於是成為首選。   8月21日當天,成都最高氣溫達到36.7℃,各大購物中心也因此迎來了人流高潮。加之一些商家紛紛推出豐富多彩的另類清涼消夏活動,很受顧客的歡迎。
  • 今年南方冬天為啥氣溫較往年高,是暖冬嗎?
    是不是暖冬目前還不能妄下結論,畢竟冬天剛走過一半,一般來說統計冬季冷暖是指12、1、2月的氣溫,接下來看一月中下旬和二月天氣怎麼變化吧,就12月氣溫昨天中國氣象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全國平均氣溫為-2.72°C,較常年同期(-3.16°C)偏高0.44°C。
  • 我國首次發現珍稀美麗蛾類!國外稱之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
    李迪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記者27日從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獲悉,該博物館館長趙力於12月3日去四川崇州鞍子河自然保護區雞冠山的路上意外發現了一種珍稀蛾類,近日經過甄別認定該物種曾在印度出現過,被印度的自然保護組織稱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這是我國首次記錄該物種。
  • 世界最大鋸翅天蛾亮相都江堰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羅向明)5月18日,我國首個蛾類專題科普展在都江堰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啟幕,包括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大鋸翅天蛾等一批珍稀奇特的蛾類標本首次亮相。 據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介紹,該館昆蟲科考隊員近日在四川青城山考察時,發現一隻鋸翅天蛾的個體大小超過此前記載的世界記錄。天蛾科是我國常見的一類大型蛾子,文獻記載,鋸翅天蛾翅展一般是12釐米-15釐米。過去的最大記錄是15.6釐米,而此次青城山科考發現的個體翅展達17.5釐米。 鋸翅天蛾分布於印度北部、泰國北部及越南北部、中國華南及華東、韓國。
  • 風浪中繞島三圈才見五隻「青島小企鵝」 數量已較往年減少
    當日,監測船隻在7級風浪中繞大公島三圈,才發現了5隻素有「青島小企鵝」之稱的扁嘴海雀,數量較去年減少明顯。本次調查主要是在往年同期調查的基礎上持續監測大公島自然保護區周邊海域越冬海鳥的種群數量當日,科研人員共發現5隻扁嘴海雀,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明顯。「憂慮!青島一旦發現不了扁嘴海雀,全國其他地方再想見到這種鳥類就難了。」科研人員說。連結:扁嘴海雀獨戀大公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島林業部門經過在大公島海域野生鳥類的進行了長期的野生鳥類監測環志。
  • 成都溫江:桂花去庫存初見成效 整體苗市行情較去年好
    溫江祥海園林種植的琴絲竹中國園林網1月18日消息:作為全國花木主要生產基地之一的成都溫江,近年來,為推動苗木花卉產業持續穩健發展做出了多項積極嘗試和努力。為了解該地區近期的花木市場行情,1月17日上午,記者電訪了溫江祥海園林總經理程祥先生,了解到溫江一帶小規格桂花供應已經出現斷貨現象,去庫存已初見成效;藤本、竹類植物價格和銷量相比往年都有所上漲,整體苗市行情較去年好。桂花小規格供應斷貨,去庫存初見成效「這幾年,各地桂花的行情都不理想,價格一直持續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