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記者27日從四川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獲悉,該博物館館長趙力於12月3日去四川崇州鞍子河自然保護區雞冠山的路上意外發現了一種珍稀蛾類,近日經過甄別認定該物種曾在印度出現過,被印度的自然保護組織稱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這是我國首次記錄該物種。
「這次發現證明了該種在中國的分布 ,說明喜瑪拉雅山和橫斷山區昆蟲物種屬於同一個區系,填補了我國蛾類記錄的一個空白。」趙力說。由於該物種沒有中文名字,趙力根據它的最早發現地域及所在屬的名稱擬定了它的中文名字——「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
疑惑的是,這種蛾類只出現在喜馬拉雅山區,此次卻在雞冠山附近發現,難道它是「翻山越嶺」過來的?還是「土生土長」?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該博物館館長趙力。
只在初冬出現 被稱為「冰蛾」
「由於那幾天成都地區連日陰雨,周圍山區都報導在降雪。我本打算去鞍子河自然保護區的雞冠山拍攝雪景,但到了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段,才發現公路因為8月份發生的一場洪水被衝毀,當地早已經封路。」趙力說這一次發現純屬偶然。
回憶起偶遇該物種,他說當天的路況和天氣情況只能臨時改變計劃,在封路處附近的村莊拍攝風景順便尋找昆蟲,沒想到在天黑後於農家院落的燈光下驚喜地邂逅了該種。
剛剛發現時,趙力還不敢肯定這到底是不是未知的種類,他欣喜若狂地將此次經歷在朋友圈記錄下來——「這隻黃色的透目大蠶蛾屬種類,是一個罕見玩意。目前我還來不及查閱資料確認,它到底是四川省特有的珍稀蛾類——福透目大蠶蛾四川亞種,還是其它種 。」
在查閱相關資料後,趙力才確認它是我國過去還從未有過正式記載的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能夠很快確認該物種身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次幸運地採集到了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的雌性個體,而與該物種近似的透目大蠶蛾屬種類的重要區別,便是此次採集到的雌性翅膀上有鐵鏽色斑紋。」他說。
之所以說幸運,原來是因為趙力此次共採集到三隻該種標本,包括兩隻雄性和一隻相關記載裡被認為極難發現的雌性個體。趙力告訴記者,「這次發現的該種翅展有9釐米左右,雌性的翅膀比較圓潤,雄性的翅膀前端有尖突,由於雌性一般不活躍的原因所以難以被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關於該種的分布記錄僅為印度、尼泊爾、錫金、緬甸和泰國靠近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的山區。1872年該種首次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被發現,僅在印度的羅迪尼亞·內瓦拉地區的少數村莊分布,出現時間為11-12月。
據資料顯示,目前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在該地區已經被禁止捕捉,非法捕捉會被罰款25000盧比。因為它珍稀和黃色的翅膀上具有鐵鏽色斑紋,印度的自然保護組織在宣傳網站上形象地稱它為「鏽跡斑斑的帝王蛾」。另外,因為它只在初冬出現,一些海外愛好者也稱它為「冰蛾」。
在四川發現的該種與印度發現的個體有區別
「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過去在各國的發現地點,都靠近我國邊境,但是在我國卻從來沒有記錄,連《中國動物志》在關於我國大蠶蛾科的詳細研究報告裡,也沒有該種記載。」趙力介紹,這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蛾類,所有關於它的發現時間報導,都是11-12月的初冬,與大多數蛾類的活動時間完全不同。
該種屬於大蠶蛾科的透目大蠶蛾屬。目前為止,大蠶蛾科蛾類在全世界只有400多種,而透目大蠶蛾屬在全世界僅發現11種。據趙力介紹,這個科的種類大多數體型碩大、斑紋誇張、色彩華麗,觀賞價值很高,也因此是昆蟲研究者和愛好者們耳熟能詳的類群。
「相關的研究在昆蟲中很成熟,近年來很難有新發現。而這個非常容易引起關注的大型美麗物種,長期在我國沒有被發現的原因,應該是和它的出現時間有關。」趙力說。
在昆蟲研究者們的常識裡,寒冷的初冬且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地,是不可能有蛾類活動的,沒有人會在這個時間去喜馬拉雅和橫斷山區調查蛾類。因此,這種大型而華美的蛾類就這樣一直「長在深山人未識」。
關於此次我國首次發現該物種,它到底是「翻山越嶺」過來的,還是「土生土長」的?趙力表示,此次發現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是本土分布的,與印度發現的個體還是有些許區別,顏色略淺。
「關於它們過去的發現地都是植被茂密的地區。初冬出現的成體產卵後以卵越冬,第二年春天孵化,夏天化蛹,與其它蛾類不同,它的蛹是綠色的,有利於隱藏在綠色的葉片中。」趙力介紹。
生活在寒冷地區,它們吃什麼呢?「根據記載,它們以櫻桃葉或者殼鬥科植物葉片為食,在四川它們很可能是殼鬥科樹葉為食的,因為發現地附近有不少殼鬥科樹木。」他說。
被國際媒體稱為「亞洲最大昆蟲博物館」的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目前收藏有80多萬件昆蟲標本,鱗翅目的蝴蝶和蛾類是該館的收藏重點。趙力告訴記者,之後他將出版關於我國西南地區蛾類的研究書籍,此次發現無疑為將來的研究又增添了寶貴的資料。
發現地環境照 趙力攝
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量翅展 趙力攝
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雄性標本 趙力攝
喜馬拉雅透目大蠶蛾雌性標本 趙力攝
編輯:嶽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