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當中,始終沒有放棄對天空的期待和幻想,不過隨著科技不斷向前的發展,人們也正在一點點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
但是因為人類的能力有限,截止到如今,最遠的人類太空飛行器也才勉強飛出太陽系而已,因此望遠鏡成為了人類文明窺探宇宙面貌又一個重要的神兵利器。
而在今年的一月,一個消息同樣讓人感到振奮,我國國家天文臺研發設計的「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驗收,正式投入使用。
而到了11月,「中國天眼」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發現了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更是超過了此前著名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10倍。
而阿雷西博,才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主角,這與國內的天文望遠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昔日光輝的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天眼」,直徑達到了350米,如今卻已經是雜草叢生鏽跡斑斑。一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用於科學研究的天文望遠鏡,通常分為兩種,其中包括上述所說的「天眼」,也就是射電望遠鏡,以及光學望遠鏡。
兩者的相同點在於,都能夠觀察天體發出的電磁波,不過兩者電磁波長並不同,除此外射電望遠鏡接收的是無線電波,而光學望遠鏡接收可見光。因此射電望遠鏡在避免天氣幹擾等方面更加具有優勢,而且也不需要鏡片之內的光學鏡頭,而是由直徑幾十米到數百米的「鍋蓋」組成,模樣有些類似雷達,用於探測宇宙電磁波繪製的圖像。
1959年,美國康內爾大學的天文學家柯康尼發表論文認為,應當利用現有的設備,在1420兆赫頻率附近搜尋地外文明,因此得到了強雷的反應,而到了1960年,NASA開展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計劃搜尋地外文明的奧茲瑪工程,不過由於射電望遠鏡的功率有限,效果並不理想,這也促使了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構造。
經過數年的建設,阿雷西博觀測站於1963年11月1日正式開幕,科學家利用其對100光年以內800多顆類太陽恆星進行檢測,但一無所獲,人們的熱情大大減少。
但是它卻在科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外天空的觀測發現了不少脈衝星,並且在1974年和1980年進行了擴建。而隨著007系列等著名電影在此地的拍攝,導致阿雷西博望遠鏡也逐漸為世人所熟知。
不過在冷戰結束後,隨著美國在太空事業投資的迅速減少,阿雷西博望遠鏡日益增高的維修費用卻日益增高。而到了21世紀,NASA開始致力於研發類似於哈勃那樣的外空間光學望遠鏡,並且在還沒有發射上天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上投入了將近百億美元的巨資,能夠用於阿雷西博的經費因此更加捉襟見肘。
最終它也就逐漸荒廢,而就在12月,阿雷西博就因為鋼纜斷裂導致盤面受損,被砸出了30多米長的裂痕,科學觀察因此中止。
如今也未曾啟動修復工作,它早已經是鏽跡斑斑,這一位老「天眼」的壽命,很有可能就此走向盡頭,也希望將來包括中國天眼在內的科學儀器,能夠為人類的探索事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