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1年,負責專門搜索和鑑別電話幹擾信號的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卡爾·央斯基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發現了一種有一定規律的無線電幹擾,幹擾信號強度大約每隔23小時56分04秒就會出現最大值,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個時間間隔剛剛好就是地球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很巧妙。隨後經過仔細分析,卡爾斷言稱,這個無線電幹擾信號是來自銀河系的射電輻射。緊接著,美國的G·雷伯就開始研究射電望遠鏡,最後在1937年製造成功一臺射電望遠鏡。從這一點來看,發現來自宇宙深處的無線電信號,或許可以認為是一個偶然的發現,因為當時並不是專門搜尋這些宇宙射電輻射,而是在對電話幹擾信號進行鑑別時無意中發現的。
雖然是卡爾發現了來自宇宙的無線電幹擾,但是G·雷伯不僅僅製造出了射電望遠鏡,還接收到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並繪製出了第一張射電天圖,射電天文學誕生了。所以G·雷伯被稱為拋物面型射電望遠鏡的首創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射電望遠鏡越來越先進,口徑也越來越大。
說起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我們國家的500米口徑「天眼」,而在我們「天眼」出現之前,曾經最大的「天眼」是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這是一款口徑達到350米(擴建前的口徑為305米)的射電望遠鏡,在過去幾十年內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在1974年發現了第一個射電脈衝雙星系統PSR191316。除此之外,很多電影也在這裡取景,所以有一些朋友可能在影片中也看到了這一臺射電望遠鏡的風採。
雖然它曾經的貢獻很大,但是由於它修建的年代比較久,很多設備已經老化,所以現在看起來鏽跡斑斑,有點像「垃圾場」。在前段時間,它還出現了意外,支撐射電望遠鏡的金屬框架輔助電纜斷裂並掉落,砸出了一個大約為30米的大坑。所以現在這一臺射電望遠鏡的處境其實不是很樂觀。
雖然射電望遠鏡的出現比光學望遠鏡晚了幾百年,但是在天文學方面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四大發現之「脈衝星」:雖然很多朋友對脈衝星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對這個名字可能並不陌生。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自轉極快,直徑僅為10公裡左右,在1967年首次被我們發現,這是一種可以不斷發出電磁脈衝信號的天體,所以因此得名「脈衝星」。
四大發現之「類星體」:這一種天體很奇特,看起來像恆星(即像我們太陽這樣的天體),但又不是恆星,而光譜看起來像行星狀星雲,但又不是所謂的星雲,發出的無線電波像星系,但它又不屬於星系。所以很特別,因此天文學家將其稱為「類星體」。
四大發現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是怎麼誕生的,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宇宙大爆炸」的說法,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指的是大爆炸以後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充滿整個宇宙。
四大發現之「星際有機分子」:也就是存在於星際空間的有機分子,有助於我們研究恆星、星雲的演變過程,也增加了發現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隨著射電望遠鏡越來越先進,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發現,甚至可能會找到外星文明的跡象。我們國家的50米口徑「天眼」也具備搜尋外星文明的能力,如果外星文明存在,他們可能會在這些設備面前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