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多年前,文天祥一首盪氣迴腸的正氣詩篇,在無數人的腦海裡留下了「伶仃洋」這個名字。而七百多年後,港珠澳大橋這項現代化的超級工程,又讓這片海域贏取了整個世界豔羨的目光,更成為了中國夢的全新代表。本期訪談節目《君品談》,就邀請到了兩位築夢伶仃洋的關鍵人物,他們是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和港珠澳大橋沉管混凝土項目實驗室主任張寶蘭,港珠澳大橋建設背後的故事,也由他們來為您一一揭曉。
築夢伶仃洋有多難?難到沒人願意做質控
港珠澳大橋全長約55公裡,是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港珠澳大橋在人工島建設的過程中,首創了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用120根重量達到550噸,直徑22.5米,高度相當於18層樓的巨型圓鋼桶,直接插入海底進行固定,從而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成島的世界級工程奇蹟;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隧道,不僅是我國的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它所使用的33節沉管,每節長達180米重達8萬噸,可容納兩個三車道和兩個工程通道,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沉管……
港珠澳質控有多嚴?嚴到滴水不漏
與港珠澳大橋不可思議的建設難度相對應的,是築夢者們對於技術施工不可思議的質控要求。港珠澳大橋建設要求有多嚴?在節目中,孟凡超和張寶蘭表示,那是嚴到了「滴水不漏」。
在整個設計建設過程中,築夢者們提出了標準就高不就低,不斷向上兼容,向工程標準紀錄發起挑戰的原則。技術上的高標準,給質控帶來了極高的要求,在大橋建設質量控制第一線的沉管混凝土項目實驗室主任張寶蘭,更是承受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壓力。但也正是因為她的堅持原則和絕不妥協,才一舉將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項目部分的水密指標,刷新到了世界同類工程的全新高度。
其實,不可思議背後,除了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也是整個中國工程界技術不斷技術創新的結果。在整個港珠澳大橋的設計、驗證、施工過程中,共完成了13項軟體創新,實現了31項項目工法創新,打造了31種創新裝備,還申請了多達454項創新專利,從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大規模隧道沉管整體澆築,到半剛性沉管結構體系,層出不窮的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讓港珠澳大橋成為一座大國工匠們工程創新的豐碑。
橋,是跨越障礙的通道。橋,是滿足人類通達彼岸的心理依託。從伶仃洋之嘆,到築夢伶仃洋,它所展現的,正是一個古老民族復興、奮進的歷史進程。江蘇衛視今晚21:20,鎖定《君品談》,時代有我,君品相傳。
重 點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