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參考、客觀對待、切勿迷信、勿必當真
千呼萬喚中,《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除了電影迷,科學家們也對這部神作頗為關注——當然,他們是為了影片中的太空科技。作為一部長青科幻劇,《星際迷航》系列中的很多「高科技」產品如今都變為了現實,看來這是一部預言片!
NASA噴氣推動硏究室總工程師Brian Muirhead和航天工程師Anita Sengupta曾表示,星艦上中的不少理念都可以實現,甚至已經在現實中投入使用。而NASA哥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David Allen則指出,現代社會已有不少技術超越了曾經的《星際迷航》。
NASA檢測「企業號」真實性
偏導護盾(Deflector Shields)
雖然偏導護盾技術尚未實現,但NASA已有相應的磁力護盾技術。當然,這只能讓宇宙飛船免受輻射傷害,並不能像偏導護盾那樣隔絕太空中的其他攻擊。
翹曲速度(Warp Speed)
「企業號」星艦能夠使用曲速引擎,令飛行速度超過光速,從而達到跨星際穿梭的目的,但這一技術離我們還太過遙遠。好在,曲速引擎所涉及到的物質-反物質理論(matter-antimatter)的確存在,且科學家們已經破解了其中部分物理知識,只待進一步發掘。
「企業號」星艦(The Starship Enterprise)
根據Brian Muirhead的設想,像「企業號」這樣龐大的航天飛船不可能在地球內建造,受制於現代運載火箭技術的限制,只能將零件單獨構築,運輸到太空組裝。但是,這並不妨礙NASA試著著手打造一個類似的太空飛行器,工程師Harold White就在著手研究星艦的引擎原理,而設計師Mark Rademaker則已經完成了這款名為IXS Enterprise的設計雛形。
全息甲板(Holodeck)
全息甲板的作用是模擬周圍環境和人物,聽起來耳熟?因為這就是VR(虛擬實境)和AR(增強現實)技術的理念相同。在尚無法進行星際探索的今天,這一技術主要用於飛船、探測器的構造演示,以及幫助身處太空中的太空人營造地球環境,克服心理壓力。
脈衝引擎(Impulse Engines)
脈衝引擎是基於核聚變反應的火箭引擎,這是現代科學技術所無法做到的,畢竟現在的火箭仍使用的是化學燃料。不過,在《星迷》中出現的離子推進器卻已經被俄羅斯、美國、歐洲、日本使用在太空飛行器上,一般被稱為霍爾推進器(Hall thrusters)。它們比一般的化學火箭具有更強大的推進力。
仿真機器人(Androids)
科學家們已研發出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其中就包括具有人類相貌的仿真機器人。但是,就算AI(人工智慧)技術正在不斷發展,「研發出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仍是一個無法被攻克的難關。
運輸機(The transporter)
運輸機技術就目前而言不可能實現。簡單的理解是,我們拍攝了一張照片然後把它數位化,這樣我們就可以儲存、傳輸、重組。但照片這種「死物」是一回事,如果我們要做到像《星際迷航》那樣傳輸活物、人類,這就超出了現今的認知範圍了。
隱形裝置(Cloaking devices)
隱形技術已經被研發並投入使用,不過現階段的技術依賴於各種特異材料,構成複雜不說,所謂的「隱形」也只是讓部分物體在某一範圍無法被肉眼捕捉。雖然隨著新的特異材料不斷出現,隱形效果會日益改善,但仍無法讓物體實現完全的不可見。
通訊設備、電腦(Communicators & Computer)
和影片相比,現實社會中的通訊設備同樣十分普遍,但比起《星際迷航》所展現的智能語音通訊的翻蓋手機,集各種功能於一身的智慧型手機顯然更為高端。而電腦設備的發展也遠超《星迷》中的設想,不僅能輔助搜集各種大數據,還早已超越了「體型」的限制。如果真的到達《星迷》所處的400年後的未來,通訊和電腦這兩樣工具的發展必定更為驚人。
光炮(Phaser)
《星際迷航》中所展現的光炮是一種非常驚人的能量槍,名字來源於「相位能量重整」(PHASed Energy Rectification)。根據《星際迷航》中的概念,光炮是進化版的雷射槍。如今,軍隊中也有類似光炮的武器,一般是通過微波對皮膚造成傷害,而雷射武器的效力也在不斷增強。但光炮這種傳奇武器在現在看來,依舊只是幻想中的產物。
治癒射線(Healing rays)
在《星際迷航》中,醫生會使用一種治癒射線,讓患者的傷口、甚至是骨骼損傷迅速復原——坦白說,這就是我們幻想中的24世紀醫學奇蹟。目前在外科手術領域,醫生的確會藉助雷射來修復傷口,但這些其實只是起到「臨時粘合劑」的作用,並不能直接治療傷口。不過,治療射線也並非毫無科學依據,現在也有使用微弱電擊促進骨骼癒合的治療手段,因此治療射線也可能在未來成真。
大家還看過另外兩部電影嗎,《極樂世界》裡面,有一種機器就是可以消除人體所有的疾病,讓人恢復完美狀態。《阿凡達》,這個不用說,把人的意識通過機器放到克隆身體中。原來外星人已經有這些技術了。
歡迎點讚、分享、留言。網友的支持,更有助於高科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