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化學問題曾困擾人許久,如今登上《科學》,有了答案

2020-11-24 騰訊網

▎學術經緯/報導

感慨「世路無窮,勞生有限」,大抵是人的本能,從古至今皆如此。古有「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就連小品中都在調侃「人這一生可短暫了,有時候和睡覺是一樣一樣的: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這輩子就過去了……」。

圖片來源:Pixabay

有些慨嘆正值青春年少,為賦新詞強說愁;有些則歷經歲月洗禮,待到榮華逝去,面對未了的夙願仍心有餘而力不足,壓抑久了,便需要尋找一個出口。有人會寄希望於神學,倒不至於看破紅塵,只消作為一種心靈的寄託。科學家也不例外,或許是遇到傾其一生也沒有解決的科學難題,世界觀也開始發生微妙的改變,古往今來,皆有案例。牛頓、愛因斯坦在晚年均開始研究神學,為此有人會覺得十分荒謬,但假使揣測其心境並代入相同的命運,我們便可能給予足夠的包容和理解,儘管我們大抵一輩子都不會相信「量子佛學」,不會相信「氣功理論」。

今天要討論一個嚴肅的問題……

這個問題,或許也曾困擾科學家許久:化學鍵是如何形成的?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回顧一下什麼是化學鍵。

分子由原子構成,化學鍵是分子或晶體中相鄰的兩個或多個原子(或離子)之間強烈相互作用力的統稱。平日裡為了更加簡單、直觀地理解這個概念,我們會使用一根短線代表化學鍵。德國化學家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還發明了球棍模型方便授課演示,以不同顏色、大小的圓球代表原子,使用不同長度及數量的棍棒連接這些「原子」,單鍵使用一根,雙鍵則使用兩根,以此類推,從而得到三維空間分布的分子模型。但實際情況下並不存在這樣的短線,化學鍵的本質是作用力

圖片來源:Pixabay

隨著歷史的變遷,化學鍵理論也在不斷發展,相繼形成了價鍵理論、雜化軌道理論、分子軌道理論、晶體場及配位場理論等。每種理論均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例如價鍵理論是最早發展的化學鍵理論,適用於共價化合物分子,化學鍵是通過原子間共用電子對或電子云重疊形成的相互作用;而分子軌道理論常用於處理雙原子分子結構,分子中的電子圍繞整個分子運動。不論哪種解釋,化學鍵均涉及電子的排布方式。儘管化學鍵理論日趨完善,但均是基於理論計算及諸多假設得到的合理猜測。所謂「有圖有真相」,人們更希望通過實驗直觀認識化學鍵的形成過程。但化學鍵涉及肉眼不可見的微觀客體,受限於分析檢測技術,這一難題遲遲沒有解決。

最近,德國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Regensburg)的Franz J. Giessibl教授團隊便藉助原子力顯微鏡(AFM)成像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實驗證實了化學鍵的形成涉及分子或原子間不同作用方式的轉變。相關工作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化學反應是指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新分子的過程,其本質便是舊的化學鍵斷裂,與此同時形成新的化學鍵。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發生化學反應時,反應物分子需經歷有效碰撞。英國科學家蘭納-瓊斯(John Edward Lennard-Jones)曾提出了電中性分子或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數學模型,他認為分子或原子可以通過兩種作用方式與特定的界面結合:

一種通過分子間作用力(範德華力,van-der-Waals force)實現弱相互作用,即物理吸附。這種吸附作用是可逆的,其本身也不涉及任何化學變化,溫度升高時可發生脫附。例如兩個稀有氣體原子Xe之間便存在範德華相互作用,勢阱約20 meV(0.46 kcal/mol)。兩個原子間勢能(V)及相互作用力(Fz)對距離(z)的關係如下圖所示,引力最大值約為10 pN。(見下圖A和D)

Xe、Si原子間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另一種則涉及更強的化學鍵合作用,即化學吸附。產生這樣的吸附作用需要克服一定的活化能壘,反應物發生化學變化,吸附過程也不可逆。如原子晶體Si中兩個原子之間存在Si-Si共價鍵,勢阱在eV數量級,引力最大值在nN數量級,均遠超過Xe原子間的相互作用情況。(見上圖B和E)

理論上講,兩種作用方式間存在能壘,相對獨立。對於化學鍵的形成過程,兩者可能會相繼發生——從物理吸附轉化變為化學吸附,但如何選擇合適的反應體系與檢測手段加以證實成為人們需要面臨的問題。對於某些能壘較高的體系,發生物理吸附後很難在可檢測的條件下進一步發生化學吸附。另一些體系能壘又較低,分子或原子以足夠的能量到達某一界面時直接發生化學吸附,物理吸附無從考證。只有當能壘滿足一定條件,分子或原子發生物理吸附後,提供適當的能量克服能壘便可實現化學吸附,這一過程才能得到證實,此時還需藉助可靠的檢測手段。

物理吸附與化學吸附間能壘高度不同時分子(原子)間的相互作用情況(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以往的研究發現,CO既可以在過渡金屬催化劑表面發生物理吸附,也可以發生解離化學吸附形成吸附於催化劑表面的C原子及O原子,且對於鐵(Fe)左側的第一行過渡金屬以及鎢(W),解離化學吸附可以在室溫下進行。傳統研究吸附過程的方法包括熱解析譜、電子能量損失譜分析,但這類方法適用於研究較大的分子。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在研究化學吸附的反應機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結合超短脈衝雷射技術甚至可以獲得飛秒量級的解析度,但其僅可對最終產物進行成像,研究反應過程尚無法實現。

此前我們還介紹過(蟄伏50餘年,《科學》和《自然》搶著報導的全碳環,到底是個啥子喲),原子力顯微鏡(AFM)可對樣品納米區域的形貌等物理特性進行高解析度的探測成像,並利用單原子操縱技術在低溫下對樣品進行原子尺度的操作與加工。作者便是利用針尖吸附CO的AFM成像手段來研究化學鍵的形成過程。

他們以Cu(111)作為基質,分別研究了其表面吸附的Si、Cu及Fe原子與針尖吸附CO的AFM的相互作用情況。對於吸附Si原子,兩者僅發生物理吸附;對於Cu來講,雖然沒有觀察到明顯的能壘,但其Fz對z的曲線與簡單發生物理吸附的情況明顯不同,產生引力的z範圍變寬,表明CO發生了化學變化;而對於Fe則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能壘,表明兩者發生從物理吸附至化學吸附的轉變,其勢能從局部最小值轉變為全局最小值。

Cu(111)表面吸附的Si、Cu及Fe原子與針尖吸附CO的AFM的相互作用情況(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作者還進一步研究了三者分別在xz平面、xy平面Fz的變化情況,並繪製成等高圖,與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再次驗證了以上結論。CO與吸附Cu、Fe原子的電子態發生雜化,兩者與CO的相互作用情況不同,可能與其3d軌道的自旋狀態不同有關。

實驗和理論計算探究xz平面、xy平面Fz的變化情況(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至此,Franz Giessibl教授團隊通過實驗證實了化學鍵的形成涉及物理吸附向化學吸附的轉變過程。當然,這項工作的意義不只是「有圖有真相」那麼簡單,還可為深入理解過渡金屬異相催化過程的反應機制提供重要的借鑑,由此合理設計催化劑及催化反應。

還記得在讀研時,導師便一再強調:反應的機制只能反證,排除哪些途徑是錯誤的,而無法直接加以證明,因此任何反應機理僅具備可能性,不可完全確定。受限於目前的檢測手段,人們還無法自如地做到直接觀測反應進行的過程,但期待未來的某一天,這一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圖片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Ferdinand Huber et al., (2019). Chemical bond formation showing a transition from physisorption to chemisorption.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y3444

[2] Eric V. Anslyn, Dennis A. Dougherty. Modern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M]: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2006. 31-92

相關焦點

  • 這個困擾生物學家許久的問題終於被一塊不起眼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可能只是腦海中一閃而過的疑問,但是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卻是個困擾了他們許久的問題,但苦於只能依靠零碎的骨骼碎片進行推測。  直到一塊名叫「納哈什(Najash)」的化石被發現,經過六年的研究,古生物學家有了初步結論,他們發現蛇最與眾不同的特徵並非沒有腿,而是它們異常靈活的頭部,科學家甚至還據此推測出了現代蛇最早的樣貌。
  •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出醜
    如今,科學家知道奇點通常是超出他們的理論適用範圍的。但過去並非如此,科學家最初遭遇奇點時,甚至給出了一些基於不合理論證的奇怪解決方案。18世紀時,著名數學家讓·勒朗·達朗貝爾(Jean Le Rond D'Alembert)和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在研究經典理論力學的一個簡單問題時就遇到了奇點,這類似於一維空間中的一個點狀黑洞,他們沒有想到這個奇點會帶來多大的困難。
  •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出醜
    如今,科學家知道奇點通常是超出他們的理論適用範圍的。但過去並非如此,科學家最初遭遇奇點時,甚至給出了一些基於不合理論證的奇怪解決方案。18世紀時,著名數學家讓·勒朗·達朗貝爾(Jean Le Rond D'Alembert)和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在研究經典理論力學的一個簡單問題時就遇到了奇點,這類似於一維空間中的一個點狀黑洞,他們沒有想到這個奇點會帶來多大的困難。
  •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受到了反駁
    如今,科學家知道奇點通常是超出他們的理論適用範圍的。但過去並非如此,科學家最初遭遇奇點時,甚至給出了一些基於不合理論證的奇怪解決方案。18世紀時,著名數學家讓·勒朗·達朗貝爾(Jean Le Rond D'Alembert)和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在研究經典理論力學的一個簡單問題時就遇到了奇點,這類似於一維空間中的一個點狀黑洞,他們沒有想到這個奇點會帶來多大的困難。
  •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受到了反駁
    如今,科學家知道奇點通常是超出他們的理論適用範圍的。但過去並非如此,科學家最初遭遇奇點時,甚至給出了一些基於不合理論證的奇怪解決方案。18世紀時,著名數學家讓·勒朗·達朗貝爾(Jean Le Rond D'Alembert)和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在研究經典理論力學的一個簡單問題時就遇到了奇點,這類似於一維空間中的一個點狀黑洞,他們沒有想到這個奇點會帶來多大的困難。
  • 困擾全世界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今天終於有答案了!
    眾所周知,雞生蛋,蛋敷雞,可是令人十分好奇的是,雞和蛋這段關係中,它們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今天終於有答案了。 很多人剛聽到這個問題,認為答案非常的簡單,但是經過仔細推敲的時候卻又發現,不管是回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都好像對,又好像不對的樣子,為此這個問題也是困擾了我們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 這個天才青年還解決了困擾數學界近80年的「簡單問題」
    而就在拿下柯爾獎前不久,這位來自牛津大學的青年數學家James Maynard,又和另一位數學家合作,攻下了一個困擾數學家們將近80年的難題——Duffin-Schaeffer猜想。這一用有理數逼近無理數的問題,對於丟番圖逼近領域的數學家來說,幾乎可以說是最基礎、最關鍵的問題之一。
  • 人工智慧可以解決困擾科學家許久的「三體問題」
    而如今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片刻時間便可解決這一問題。牛頓最早在 17 世紀提出了三體問題,但事實證明,要想用簡單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可謂極其困難。有研究人員嘗試利用軟體解決三體問題,但往往需耗費數周、甚至數月時間才能完成計算。因此研究人員決定試一試神經網絡。這是一種規律識別類型的人工智慧,大致模擬了大腦的運作機制。而他們打造的算法精確求解的速度比目前最先進的軟體程序 Brutus 還要快 1 億倍。這對研究星團行為和宇宙演變過程的天文學家而言,將是一份 " 無價之寶 "。
  • 10個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問題
    可以說至今為止,這個世界上依然存在著許多未解之謎,很多的世界上的一些現象,我們似乎都無法用科學道理來進行解釋,或許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未來人們能夠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是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會存在一些無法用科學道理去解釋的問題,人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才有了向前發展的動力,可以說我們正是在不斷的破解謎題當中才推動社會的發展的。
  • 火星男孩曾預言2020年有災難,如今全球疫情泛濫,是應驗了嗎?
    導語:火星男孩曾預言2020年有災難,如今全球疫情泛濫,是應驗了嗎?我們國家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雖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已經有諸多文明毀於一旦,不過不能否認的是,即便流傳下來的文明只是我們華夏文明的冰山一角,但是卻也足以讓世人稱頌。其中周易文化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之一,雖然裡面的原理不能用科學解釋,但是通過周易的確能夠推演出很多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
  • 困擾人類已久,科學仍然解釋不出來
    隨便說幾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而這些沒有辦法解答的問題,科學家們也是無從考證,所以就出現了「未解之謎」檔案,裡面非常的多,至於多久能夠解答出來,這個也是沒有辦法進行說明的,畢竟我們不是科學家。而如今大家針對身體之謎、地球內核之謎、浩翰宇宙之謎,這三種未解之謎的熱議度是非常的高,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情況。
  • 登上月球的人有哪些?
    一共有12人曾登月,都是美國人並且都只執行過一次登月任務,從1972年以來就沒有其他人登月。  1969年7月的阿波羅11號: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  1969年11月的阿波羅12號:皮特·康拉德和艾倫·賓。  1971年2月的阿波羅14號:艾倫·謝潑德和艾德加·米切爾。
  • 拒絕美國綠卡,登上科學雜誌,24歲天才曹原正向世界展現中國奇蹟
    他年僅24歲便已經是麻省理工學院的「95後」博士生,曾在美國科學雜誌《Natura》發表過轟動世界科學界的論文。在被人還沒完成學業時,他早已結束功課,用多餘的時間去做實驗。在採訪中,曹原的教授導師和學院院長對曹原的天賦讚嘆有加,毫不吝嗇地在公開場合誇獎他。
  • 中國科學家在伊辛模型問題上獲突破 曾困擾學術界近百年
    有序和無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兩種狀態,兩個狀態轉變之間存在一個臨界點,臨界點附近有許多有趣的臨界現象。比如,鐵磁材料從順磁態到鐵磁態的轉變,超導體從正常態到超導態的轉變,水以及許多液體材料的液態氣態共存,甚至生物體中DNA的摺疊、病毒的傳播、人工智慧體系的計算,都存在著有序和無序的相變和臨界現象。
  • 史上5大未解之謎,為何沒有答案?專家:真相解開或令人無法接受
    人的一生之中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有些已經被人類給出了答案,有些卻至今未有答案。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史上5大未解之謎,為何至今沒有答案。專家則是對此做出了解釋,真相解開或許令人無法接受,所以人們沒有針對這未解之謎給出答案。 第一個未解之謎,宇宙是否有盡頭。
  • 科學的瓶頸或來了,2大無解的世界難題,困擾科學家上百年!
    科學的瓶頸或來了,2大無解的世界難題,困擾科學家上百年!炎熱的夏季吹著涼快的空調,玩著手機並吃著零食,這種舒適的生活得益於人類200年前做的一大決定,幸虧選擇科技發展的道路,否則人類的生活水平也不會有質的提升。
  • 科學界兩大未解之謎,困擾科學家百年,可能永遠沒有答案
    當我們在夏季悶熱的夜晚,吹著空調、玩著手機的時候,或許都曾慶幸人類在兩百多年前選擇了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才致使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在短短數百年的時間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科學的力量雖然是強大的,但它卻並不是萬能的,隨著人類對世界探索的不斷深入,總會出現不能解答的問題。
  • 科學無法回答的4個「奇葩」問題,圖4很簡單,卻永遠沒有的答案!
    回答我們是否在宇宙中獨處的問題是科學的難題之一。外星生命是否曾經存在過這個問題,這幾乎是令人信服的問題。對於文明可能持續多久,我們沒有任何參照。或者,在宇宙時間線上可能存在的地方。我們還沒有找到任何物理證據。或許,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上肯定有外星人,卻永遠無法給出準確的回答。2、重力的本質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特殊和廣義相對論理論比任何其他令人難以置信的重要科學理論都要好。
  • 夫妻相有科學依據嗎?答案讓人嘆為觀止
    當夫妻之間的長相及言談舉止相似比例達到30%甚至更多的時候,經常被人說成有夫妻相。對婚前的「夫妻相」好奇的人不多,令人有神秘感的是婚後兩人從不相到愈來愈像,慢慢形成的夫妻相。這裡很顯然有一些冥冥中的力量在左右。這股力量很神奇,但若知道了其中原理,就變成了「科學」。
  • 美媒稱下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或是中國人
    今年的7月20日正值美國阿波羅登月50周年,近來的美國媒體除了圍繞紀念阿波羅登月計劃50周年大作文章、回味四五十年前美國登月的輝煌外,就是在感嘆美國太空人何時會再次登上月球,下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會是哪國太空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