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受到了反駁

2020-08-06 光明網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受到了反駁

在18世紀,科學家成功解釋了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就像當時的英國人約瑟夫·賴特(Joseph Wright)在這幅畫中描繪的那樣。但學者們仍在苦苦思索著這種運動的一個假想特例:一個質點向著引力中心(也是質點)的下落運動。

現在,科學家對「奇點」已經習以為常,他們知道,這些點是自己的理論不再適用的地方。但18 世紀的學者尚未意識到這一點,在探討經典力學中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時,他們也遭遇了一個奇點。為了解決這個經典力學框架下實際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包括大數學家歐拉在內的學者們想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得出了十分荒謬的結論。科學家花費了一個世紀才認識到這種研究是徒勞的:在奇點,理論遭遇了其極限。

撰文 |雅克·加帕亞爾(Jacques Gapaillard)

翻譯 |鄧藝杭

在天體物理學中,黑洞是一個極為緻密的時空區域,沒有物質能從中逃逸,甚至連光都不行。這些特殊的天體代表了時空的奇點,它們是引力的數學理論——廣義相對論無法描述的區域。奇點存在於許多數學領域中,我們在研究曲線和曲面、複變函數以及微分方程時常會遇到它們。如今,科學家知道奇點通常是超出他們的理論適用範圍的。但過去並非如此,科學家最初遭遇奇點時,甚至給出了一些基於不合理論證的奇怪解決方案。18世紀時,著名數學家讓·勒朗·達朗貝爾(Jean Le Rond D'Alembert)和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在研究經典理論力學的一個簡單問題時就遇到了奇點,這類似於一維空間中的一個點狀黑洞,他們沒有想到這個奇點會帶來多大的困難。

棘手的問題

這個問題考慮的是一個質點向另一個質點下落的情況。在經典力學(也叫做牛頓力學)中,為了方便,我們往往藉助假想的質點來考慮問題,即一個具有質量的幾何點(沒有體積或形狀)。根據牛頓引力定律,空間中一個固定位置O(即引力中心)上的質點,對另一個與之相距r的質點P施加的引力與r²成反比。在r ≠ 0的情況下,這一點是成立的。但當r變為0時,質點P受到的引力就無法定義了,因此對於點P來說,點O便是奇點所在的位置。

在這裡,引力中心O被視為抽象的純粹幾何點,這個點上不存在任何物質實體。這是一種真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情況。但這不妨礙我們考慮這樣一個數學問題:質點P在O的引力(反比於r²)作用下是如何運動的。

對於這種條件下的質點運動,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已經給出了一個模型:假設在某個給定時刻,質點P在O點之外運動,速度不為0且不在直線OP方向上,那麼點P將會沿拋物線或雙曲線運動,或者以橢圓軌道圍繞O旋轉,就像那些繞太陽公轉的行星那樣,並且這三種圓錐曲線的焦點都在O上。但真正讓學者困擾的情況是,當質點P在質點O以外以0初速度釋放時,它會直接落向點O。計算顯示,點P會在有限時間內到達點O,此時它的速度會增加到無窮大。

這之後呢?點P到達點O之後會發生什麼呢?一方面,P似乎只能越過點O沿著這條直線繼續運動,因為它此時運動速度極快。還有什麼能比無窮大的速度更快呢?另一方面,隨著點P不斷接近點O,它受到點O的引力不斷增大。到點P達到點O時,引力會增長至無窮大,這時點P就無法從點O逃逸出來。那麼,無窮大的速度和並不亞於它的引力,哪一個會佔據上風呢?

經典力學領域的權威專家保羅·阿佩爾(Paul Appell)用他自己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他的《經典力學教程》(Cours de mécanique rationnelle,1888),還有後來著名的《經典力學》(Traité de mécanique rationnelle,1893)中,他給了一個解釋,指出質點P是不可能到達引力中心的,因為「這個運動物體接近點O時,速度無限增加,這顯然是無法實現的:在這兩個物體距離為0之前,它們會先發生碰撞。」但是這一解釋根本沒有回答上文提出的那個純粹理論問題。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問題裡,引力中心僅僅是一個幾何學上的點。

達朗貝爾的答案

當時法國最偉大的數學家達朗貝爾,在他的《數學手冊》(Opuscules mathématiques,1780)第七卷中論述了這一棘手的問題:「很顯然,(質點P)會越過(引力中心),並不斷遠離,直到它與點O間的距離與它開始運動時的距離相等。之後,它將重複這個過程,不斷振蕩。」也就是說,運動物體P會在直線方向上以引力中心點O為中心來回振蕩。實際上,達朗貝爾剛接觸到該問題,就立刻毫不遲疑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運動物體將會越過引力中心繼續沿直線運動。他只從動力學方面考慮,由於物體在點O獲得無窮大的速度,這個運動必將持續下去。但他沒有考慮到,在點O,引力也會增加到無窮大。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受到了反駁

讓·勒朗·達朗貝爾認為,在點A釋放的質點受到引力中心O的吸引而運動時,會穿過點O,繼續運動到點A關於點O的對稱點A',然後再掉頭回來,在點A和點A'之間來回振蕩。

在1780年出版的著作中,達朗貝爾給出了質點振蕩這個答案,但在同一本書中他也介紹了歐拉得出的另一個答案。歐拉,這位18世紀最著名的瑞士數學家先於他的法國同行,得出了一個達朗貝爾本身沒有想到,但也不信服的結論。後者在書中寫道:「歐拉先生在《力學》(Mécanique)一書中提出,一個直接落向(加速中心O點)的物體,當中心對它的作用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時,會在到達(O)後原路返回。但很顯然,這位偉大的幾何學家在這點上是錯誤的。」

毫無疑問,當時與歐拉關係疏遠的達朗貝爾很樂於否定歐拉的結果,他稱這個結論很荒謬。歐拉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確實讓人好奇,因它太反直覺了,竟然認為物體會在速度無窮大時突然掉頭。這個結論沒有考慮兩個引起爭議的無窮大量,不論是質點P在點O時沿下落方向的速度,還是它在這點受到的引力。

歐拉的奇特結論

藉助牛頓曾經用過的方法,歐拉在用拉丁語編寫的《力學》(Mechanica,1736)的第一卷中探討了這一問題。首先,他假設在初始時刻,質點P位於點A,且有一個垂直於OA方向的初速度VA,因此它的移動軌跡將會是一個橢圓,長軸為AA',O是其中一個焦點。之後,歐拉假設垂直於OA的速度VA不斷減小直到零。這樣,橢圓就會不斷變扁,同時點A'會不斷接近點O,當VA減為零時,橢圓會與線段OA重合。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受到了反駁

萊昂哈德·歐拉提出了一個與達朗貝爾不同的結論:他首先設想質點有一個垂直於OA且不為0的速度VA,因此它的運動軌跡會是一個焦點為O,長軸為AA'的橢圓。接著,他減小速度VA,直到它變成0,這樣橢圓就會不斷變扁,這時,點A'就會不斷接近點O。當橢圓扁到極限時,橢圓軌道上的運動就會變為點A和點O之間來回的直線運動,完全不一樣了。

通過把軌道的幾何形狀和點P的運動速度推向極限,歐拉得到了這個奇特的結論。當然,他這個取極限的方法也沒什麼根據。而且就像達朗貝爾那樣,歐拉也設定O是抽象的幾何點,沒有任何實在物體,而要有個物體的話,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證明點P回彈是合理的。此外,這個解釋顯然給引力中心賦予了一種斥力,一些牛頓力學的反對者指責橢圓運動中也存在這樣的悖論。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每顆行星都會花費一半的時間遠離吸引著它的太陽。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受到了反駁

拉普拉斯:模稜兩可的調和

像歐拉和達朗貝爾這樣兩個當時最傑出的理論學者,卻在這樣一個看起來十分普通的力學問題上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顯然,這個問題並不簡單。但毫無疑問,他們的後輩很快會嘗試終結這場科學爭論。1799年,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這位世紀之交的重要數學家在他的《天體物理》(Traité de mécanique céleste)一書中闡述了他的觀點。

拉普拉斯先是回顧了不斷壓扁橢圓,通過取極限來計算物體落向引力中心的運動規律的方法。接下來,他強調:「朝向焦點的橢圓運動(原文如此)與被壓扁到極限的橢圓軌道上的運動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前一種情況下,物體會越過焦點,然後會飛到和起始位置同樣遠的地方;後一種情況下,物體會經過焦點,然後回到起始點。若在遠日點(點A),物體具有一個運動軌跡切線方向的速度,不管這個速度多小,它都會引起這種差異。但這種差異不會影響物體抵達焦點所用的時間。」

不論是原文,還是把筆誤「橢圓運動」更正為「直線運動」之後,這段話都顯得十分模糊。靠著不指名道姓地宣稱達朗貝爾(前一種情況)和歐拉(後一種情況)都是對的,拉普拉斯似乎完成了一個壯舉,調和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實際上,雖然他對達朗貝爾的結論沒有任何異議,但是他使用了歐拉的證明方式。他引入了無窮扁的橢圓這一有趣的概念,意思就是說,這是一種我們能想像到的最扁的橢圓,但它沒有徹底變扁,沒有變成歐拉所說的線段。拉普拉斯始終在他的言論中保持著一種模稜兩可,他說「物體達到焦點」,但嚴格來說物體不會經過焦點,因為它的軌跡是一個橢圓。最後,這個驚人的言論雖然有明顯的筆誤,但是人們認為他與達朗貝爾的觀點是一致的,後者的結論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主流觀點。

在《數學史》(Histoire des mathématiques,1758)的第二卷中,讓·艾蒂安·蒙蒂克拉(Jean-Étienne Montucla)也對質點P向引力中心點O直線運動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他提到了牛頓,但沒有提及歐拉,他也認為這種運動是一種極限情況下的橢圓運動,並總結道:「物體不會越過(引力中心)。」但是又他補充道:「我們也能確定它不會回頭。因為沒有任何能讓它反向運動的因素。」蒙蒂克拉明確地反對了歐拉的結論,但是他也早就表達了對達朗貝爾結論的反對,因為在他看來,到達點O的質點P會停在那裡。

這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甚至比歐拉的觀點更讓人困擾,因為這意味著要在瞬間消除一個理論上無窮大的速度。實際上,蒙蒂克拉發現,假設與點O相距r的點P在一個與r2成反比的力f的作用下,不斷靠近點O,那麼當r趨近於0時,它的速度V會比這個力f增長得慢。因為,這個速度僅與r成反比。最後這一步論證是錯誤的,因為速度V實際上近似地與√r成反比。不過這一修正並不影響蒙蒂克拉的結論,也就是說,在點O無窮大的引力和速度的較量中,引力佔據了上風。我們猜測,在蒙蒂克拉的時代,很少有人能夠接受這種可能。然而,在隨後的一個世紀他的結論被再次提起,依據是點P經過點O後速度變成了虛數,不過這一論證也被用來支持歐拉的結論,結果這個虛數速度是虛假的,因為計算出了錯。

點狀黑洞

這些理論討論一直乏人關心,因為引力作用下的直線運動,在天文學上沒什麼實際應用價值,所以力學研究者並不放在心上,更別說這個物體落到引力中心的純理論問題了。所以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很晚才被揭開,直到1930年,保羅·潘勒韋(Paul Painlevé)才在《巴黎綜合理工大學力學教程》(Cours de mécanique professé à l』École polytechnique)的第一卷中做出解釋。

對於以無窮大的速度到達引力中心的運動質點,他指出,在這一瞬間之後,「問題就無法繼續討論下去了。」他沒有像蒙蒂克拉那樣嘗試用數學方法證明質點會停止在引力中心,儘管後者看似在所有人之前找到了正確答案。質點會停止本身就是力學理論的一部分,而潘勒韋宣稱在動點到達引力中心之後,經典力學就無能為力了。對於這一問題,點必須在引力中心停止,而所有對於此後運動情況的猜測都不具有科學價值。

歐拉和達朗貝爾並沒有預見到這樣的結果,但要知道的是,即便到了潘勒韋的時代,稱霸了兩個世紀的牛頓力學在20世紀初遭到了相對論的挑戰後,人們依然很難相信牛頓力學在預測運動質點到達引力中心後的情況時是無能為力的。

經典力學無法預測引力中心會發生什麼的確切原因在於,它不允許質點的軌跡穿過一個速度和受力都無法定義(例如無窮大)的點。因為這一點上的數據有問題,不能充當確定質點之後運動軌跡的初始條件。經典力學的有效性並沒有什麼問題。前文提到的保羅·阿佩爾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其實就是說,這個長久以來的「棘手的問題」,幾乎沒有困擾過力學家們,因為這已經超出了力學實際應用的範疇。在理性力學中,自由下落的質點的運動必然會停在這個奇點上,這個點就像一個點狀的黑洞,最終會「吸收」掉這個質點。

這樣一個純粹數學上的黑洞似乎與現代天體物理學關注的黑洞相去甚遠。牛頓力學體系下,18世紀時就有人預言了後者的存在,最著名的就是拉普拉斯在《宇宙系統論》(Exposition du système du monde,1796)第二卷中的預測。天體物理學中的黑洞通常很大,例如恆星轉化成的那些。它們甚至可能十分巨大,比如那些存在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但天體物理學也考慮到可能存在近乎點狀的黑洞,比如那些可能出現在宇宙誕生瞬間、具有量子特性的原初微型黑洞。

事實上,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這些奇點。質點以無窮大的速度到達引力中心,在那裡迎來了數學上的終結。18世紀的學者們沒有意識到,他們預測質點之後的運動,是在試圖讓質點重生。現在,不論遇到巨大的還是點狀的黑洞,科學家都知道他們的理論到了極限。如果有人想要知道黑洞的內部發生什麼,或是探究宇宙的誕生,他一定需要新的理論。

本文作者:雅克·加帕亞爾是法國南特大學榮譽教授,教授數學和天文學史。

相關焦點

  •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受到了反駁
    但 18 世紀的學者尚未意識到這一點,在探討經典力學中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時,他們也遭遇了一個奇點。為了解決這個經典力學框架下實際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包括大數學家歐拉在內的學者們想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得出了十分荒謬的結論。科學家花費了一個世紀才認識到這種研究是徒勞的:在奇點,理論遭遇了其極限。
  •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出醜
    但 18 世紀的學者尚未意識到這一點,在探討經典力學中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時,他們也遭遇了一個奇點。為了解決這個經典力學框架下實際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包括大數學家歐拉在內的學者們想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得出了十分荒謬的結論。科學家花費了一個世紀才認識到這種研究是徒勞的:在奇點,理論遭遇了其極限。
  • 這個「不科學」的問題,曾讓大數學家歐拉出醜
    但 18 世紀的學者尚未意識到這一點,在探討經典力學中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時,他們也遭遇了一個奇點。為了解決這個經典力學框架下實際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包括大數學家歐拉在內的學者們想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得出了十分荒謬的結論。科學家花費了一個世紀才認識到這種研究是徒勞的:在奇點,理論遭遇了其極限。
  • 這道題來頭不小,改編自一道國際智力名題,還曾驚動了數學家歐拉
    說起歐拉,相信喜歡數學的朋友們不會陌生,他就是數學史上被公認為最偉大的四大數學家之一(其餘三人:阿基米德、牛頓、高斯)。歐拉對於數學的貢獻可謂是人盡皆知,在數學的每一個領域裡,幾乎都可以看到歐拉的名字,而歐拉也被人稱讚為最為全才的數學家。
  • 偉大的數學家歐拉,瑞士、俄國、德國都把他視為自己國家的數學家
    (劉禹錫:浪淘沙》)他由於勤奮地工作,發表了大量精湛的數學論文,並為俄國政府解決了好多科學問題。一七三五年,歐拉年僅二十八歲,積勞成疾,右眼失明。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標榜扶植學術,曾說:「在歐洲最偉大的國王身邊也應有最偉大的數學家」。
  • 數學史20大數學家之——歐拉,史上第二高產的數學大師
    歐拉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我們曾在歐多克索斯和畢達哥拉斯兩位數學家的文章中略微窺探過它的風採,今天我們就來正式的聊聊他——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 歐拉。這段時間歐拉和大數學家約翰伯努利交往甚密。約翰伯努利是當時歐洲最優秀的數學家之一。他不僅向歐拉傳授數學,還說服了歐拉的父親讓歐拉開啟數學生涯。這應了約翰伯努利的座右銘「我違父意,研究星辰」。二、成為史上第二高產1727年在約翰伯努利的兒子丹尼爾伯努利的推薦下,歐拉來到了聖彼得堡數學研究所工作。
  • 勤奮到雙目失明的偉大數學家歐拉
    和牛頓等人不同,他的職業就是數學家,生活費用來源基本來自各類獎金。歐拉最重要的成就是對微積分理論的發展,讓微積分理論真正成為一門科學,開拓了分析學的道路。數獨遊戲也來自於歐拉的拉丁方陣。數學史上公認的4名最偉大的數學家分別是:阿基米德、牛頓、歐拉和高斯。
  • 數學家歐拉
    歐拉是瑞士著名的數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公元1707年出生於瑞士的巴塞爾城,父親在鄉下擔任牧師,本身就很喜歡數學,於是經常會講一些與數學有關的趣味故事給歐拉聽,因此歐拉從小就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
  • 數學之美——偉大的數學家歐拉及他對巴塞爾問題的精妙解法
    本文將介紹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是如何解決著名的巴塞爾問題的。歐拉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多產被譽為傳奇,且他的數學成果足以匯聚成 92 卷文集。「讀讀歐拉吧, 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老師。」——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巴塞爾問題(Basel Problem)巴塞爾問題於 1650 年由義大利數學家彼得羅·門戈利首次提出,1734 年由歐拉解決,這使他立即得到認可。
  • 數學大師歐拉:「他是我們所有!」
    此人曾在香港擔任法官15年,1996年退休以後的一次旅行途經日本,在機場偶然發現介紹「數獨」遊戲的小冊子。戈爾德立刻著迷,從此專注於「數獨」遊戲的開發推廣,他也因此而發了大財。但鮮為人知的是,「數獨」遊戲本身雖非數學問題,但是其來源卻是一種被稱之為「拉丁方陣」的古老數學問題,最先對它展開研究的是18世紀傳奇而又高產的大數學家萊昂納德·歐拉。
  • 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
    此外歐拉還涉及建築學、彈道學、航海學等領域。瑞士教育與研究國務秘書Charles Kleiber曾表示:「沒有歐拉的眾多科學發現,今天的我們將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在失明後,他仍然以口述形式完成了幾本書和400多篇論文,解決了讓牛頓頭痛的月離等複雜分析問題。    法國大數學家拉普拉斯曾說過一句話——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文林表示:「歐拉其實是大家很熟悉的名字,在數學和物理的很多分支中到處都是以歐拉命名的常數、公式、方程和定理,他的探索使得科學更接近我們現在的形態。」
  • 萊昂哈德·歐拉是瑞士數學家、自然科學家
    歐拉還創造了一批數學符號,如f(x)、Σ、i、e等等,使得數學更容易表述、推廣。並且,歐拉把數學應用到數學以外的很多領域。法國大數學家拉普拉斯曾說過一句話——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文林表示:「歐拉其實是大家很熟悉的名字,在數學和物理的很多分支中到處都是以歐拉命名的常數、公式、方程和定理,他的探索使得科學更接近我們現在的形態。」
  • 高斯說,如果不能一眼看出歐拉公式,永遠成不了一流的數學家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這個公式歐拉的標誌公式就是本文標題中顯示的那個。讓我們再來看看這裡:自從這個三項公式被創造出來以來,它就一直讓全世界的數學家們感到驚訝,因為它建立了包含在其中的不同元素和它的不同解釋之間的驚人聯繫。
  • 最高產的數學家歐拉,俄國科學院光整理他的著作,就花了47年!
    彼時的歐洲世界可謂十分熱鬧,諸國為了歐洲霸主的寶座在各個領域爭得熱火朝天,大家比完軍事比經濟,比完宗教比科學……總之就是什麼都要比一比!如此競爭激烈的格局,註定是英傑輩出的時代,有才華的人只要努力就能綻放光芒。當然,綻放的前提是你沒有入錯行,而我們「最偉大的數學家」,要不是有個好老師,差點就和數學失之交臂!歐拉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他希望兒子能子承父業,便安排小歐拉去學習神學。
  • 歐拉、伯努利、達朗貝爾關於弦振動問題的論戰,催生了傅立葉級數
    所以數學家希望可以用數學方法詮釋自然界中的各種波動現象,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歐拉、伯努利以及達朗貝爾等人對於樂器中弦振動問題的爭論,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數學中的弦振動問題。丹尼爾對於歐拉的主張也提出了反駁,丹尼爾認為:既然有無窮多個 an 可供選擇,因此:每一個函數當然均可用一三角級數表出,自然而然,它的解所涵蓋的範圍比歐拉廣。丹尼爾的這種非數學方式的論爭,當然是無法使人信服,所以後來丹尼爾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 【數學小學堂】著名數學家歐拉智改羊圈的故事
    小朋友們晚上好,今天老師繼續為大家講述大數學家歐拉的故事上期回顧:【數學小學堂】著名數學家歐拉與星星的故事放羊的小歐拉歐拉從學校回家後幫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邊放羊,一邊讀書。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隻。
  • 【數學家故事】7位大數學家的小故事,有趣又勵志!
    他想不可能這麼快就會有答案了。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 國內外10大天才數學家盤點
    原標題:國內外10大天才數學家盤點 之前英國評選出十位數學天才。認為他們的革命性發現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今天52數學網就來為大家介紹下這10位天才數學家。
  • 用汗水書寫數學界的傳奇,歐洲數學家的啟蒙老師——歐拉
    1783年,一位年邁的數學家離開人世,這個消息傳遞到他任職的學校,全校師生無不為他哀悼,傳遞到彼得堡科學院,當時全體教授立馬停止工作,集體起立默哀;當消息傳遞到俄國,女王立即下令停止當天的舞會;消息傳遞整個歐洲時,感到遺憾的信函像雪花一樣從瑞士、法國、德國飛來,幾乎全歐洲的數學家都向這位老師致敬
  • 歐拉——數學界的英雄:歐拉公式為何被稱為世界上最優美的公式?
    人們總說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皇冠,那數學就一切科學的爸爸。有句話說得好,科學改變世界,數學改變科學。數學是人類發明的最基礎也是最複雜最有邏輯的學科。學數學,你只需要勤奮,而想要學好數學當上數學家,沒有天賦智商基本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