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時間,回到我們的「人物產品集」專欄,每周一個人物,讓對產品有著狂熱追求與獨特品味的 NEXT 用戶,和那些已經或者正在打磨著下一個驚豔產品的人,進行思考上的連接。
本周的嘉賓,是「黃油相機」創始人、設計師斯日。進入正文前,先來看看這個獨立開發者出身的設計師都帶著哪些對產品的思考與你連接或者挑戰你來了:
- 我不會深度使用自己的 App,那樣太容易帶入「主創思維」;
- Path 就是一個「主創思維」烙印深刻的產品,但我也就是很喜歡它;
- 當一個產品研究了好幾分鐘還不知道它想幹啥或者啥都想幹,放棄它吧;
- 喜歡《住宅設計解剖學》,樓梯到底屬於樓上還是樓下?嘿,不告訴你,自己想想,lol 。
1. 在做「黃油相機」之前,除了當年 Apple Store 付費榜很流行的「愛心馬賽克」,還開發過哪些產品?都是與圖片有關嗎?
好多,「我的另一面」,「lovePose」,「Love 3Dcam」……一堆,基本都是和圖片有關。
我喜歡用照片記錄生活。遇到「好玩、有意思、漂亮」的東西或場景,都會把它拍下來。但常常遇到的情況是,有些照片是和當時的場景結合的,單純的圖片無法很清晰地傳達。又或者當時覺得很有意思,可當你再翻開這張圖片時就突然忘記它為什麼有意思了。而字體也非常有趣,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氣質,是自帶語調,性格和情緒的。比如,用小麥體寫下「討厭」,你只會覺得是個萌妹子在撒嬌;換作咆哮體,就成女漢子在發怒了(笑)。
所以我會想著去做一款產品,一方面,用文字和字體加深圖片的表達;另一方面,用社區把生活中這些有趣美好的「點」連接和保存下來。
2. 「黃油相機」之前你一直是獨立開發者,獨立開發者自己搗鼓一個產品和帶領一個團隊開發產品有什麼不同?獨立開發者的經歷,在你轉型過程中最大的幫助和挑戰分別是什麼?
獨立開發不需要考慮那麼多,全憑自己的興趣,我想做就可以做,不需要考慮是否用戶群多大,市場如何。但帶團隊做的這些都非常重要,自己一個人,你吃碗白粥是沒問題的,但團隊的時候,即使白粥,你也希望給大家配碟鹹菜。
挑戰?經常陷入到「主創思維」裡吧,自嗨的很厲害,結果其實別人並不感冒。幫助就是在創業的過程中,經常「跳出團隊之外」想問題。
3. 能具體聊聊「主創思維」和「跳出團隊之外想問題」嗎?
「主創思維」就是,當你對一個東西非常了解,就會認為上下文是容易理所的,很容易去預設別人也知道,但事實上,其他人並不知道這些被你理所當然忽略的「背景資料」。舉個例子,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完《一步之遙》之後,都會吐槽很無聊,不明所以。但後來我讀到一篇解讀相關背景的文章,我就突然意識到,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故事。這就是很明顯的「主創思維」。
做產品也是這樣。我自己就不會深度使用「黃油相機」,太深度的使用也會讓你不自知陷進去,沉浸到「主創思維」中。其實,絕大多數的大眾用戶對你的產品了解不是那麼深的,用的程度也不會那麼死磕。所以,當你做的是一個面向大眾的產品而不是小眾的只是吸引和你同一類人的應用時,「主創思維」必須避免。當然,也不能那麼絕對,我的合伙人就是一個非常深度的用戶,這一點我們恰好可以互補。
「跳出團隊之外」就是,我們整個團隊做產品時,會考慮用戶群,市場,考慮太多太多,陷入過度糾結過度沉浸的狀態。這是,我切換到獨立開發者「不考慮那麼多」的狀態去想問題時,反而不會那麼「重」,會有不一樣的驚喜和想法出現。
4.你提到喜歡用 Path 記錄點滴,這是一個更「私密」的空間。你怎麼看 Path 這個產品?
我是 Path 的忠實用戶,在使用這款產品時也是嚴格按照它最初的邏輯來執行的。比如,我在 Path 裡的好友就控制在產品最初規定的 50 個人,即使後來 Path 產品迭代,可加好友人數上升到 150 人,我還是堅持 50 人的好友界限。
Path 就是一個「主創思維」烙印深刻的產品。Dave Morin 從 Facebook 離職, 包括 Shawn Fanning, Dustin Mierau,這個明星團隊對「社交」理解得很透徹,很深入地去想過我們需要的「社交」是什麼。但是,這本身就是帶著「主創思維」的,是建立在他們自己的經歷和由自己出發的對社交的深度思考之上的,普通用戶很難去觸達他們的經歷和體會。這就面臨著他們很難將這些思考輸出給大眾的困難。甚至對於普通大眾,「誰才是我最好的應該關注的 50 個朋友」就是一個心理門檻很高很難的「選擇」。所以「大眾化」成為了 Path 很大的一個瓶頸。
但是,我就是喜歡這個產品傳達的理念,執行的邏輯,甚至許多交互細節,比如搜索框的設計和分類,比如搜索加載的小動畫,都非常贊。
5. 2012 年的時候,你發了一條微博「不願意做社交類應用的原因,就是越做越發現這就是個自欺欺人的東西,搞的自己很崩潰」。「黃油相機」的產品機制似乎更強調圖片的社交屬性。
這算自己打自己臉嗎?!哈哈。其實不是,「社交」和「社區」還是有一些微妙的差別的。我講的社交類更多指的是 IM 類型應用,我記得那時候國內出了一大堆 IM 產品,易信、來往、包括發展中的微信,很多創業者都紛紛湧入,那時很多人也找到我去幫忙做 IM 類的產品和設計,我就很不喜歡這種狀態,反感這種「點對點」的模式。我覺得基礎的溝通需求有一兩款就夠了,不需要那麼多,但社區類應用是長久不斷的需求,因為它和「沉澱內容」相關。
6. 所以你是怎麼理解這種「私密」的需求和「社交屬性」的?
可能是獨生子女這樣的一代人促就了現代人的社交形態:外向的孤獨者。我們願意不斷結交新朋友,但卻保持著自己的世界不受打擾,我們和很多人都要保持一個安全距離,這個安全距離就變成了現代人即需要社交又需要私密的狀態。
7. 你的一條微博感慨「做產品做設計就是這樣,讓用戶無法接受他其他的樣子」讓我印象很深刻。你覺得一個產品「讓用戶無法接受其他的樣子」應該是怎樣的 ?你心中有這樣的產品嗎?
最突出的應該是 iPad 的發布吧。我記得發布會那天我看到的時候,覺得就是個放大版的 iTouch,沒什麼稀奇。直到我後來買了一臺 iPad 給我姑姑,結果之前一位連電視的調試都嫌複雜的老太太,竟然每天都在用 iPad 看電視劇、聊 QQ,這就是對 iPad 簡單直接的交互體驗極大的肯定。這樣的設計,極低的學習成本,回到了人類最初始的「本能層面」 。
我體驗產品最看重的就是當時第一眼的體驗。「第一眼的體驗」不僅僅只是 UI 層面,更是它所傳達的產品邏輯。我很喜歡研究新品,但是當我打開一個新 App,研究了好幾分鐘也不知道它想幹啥還是啥都想幹,那他一定是邏輯沒想清楚,我就會放棄它。比如,enjoy 就是最近讓我「眼前一亮」的產品,原來我覺得音樂也就類似蝦米、網易雲音樂,聽聽歌、看看別人收藏了啥歌,但 enjoy 讓我有種音樂可以當微博來發的感覺,讓音樂不只是停留在工具層面。
8. 你提到很喜歡《住宅設計解剖書》,能具體講講這本書讓你喜歡的原因,對你在理解設計和產品上的影響嗎?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文字不多,有好多手繪的圖片。他有意思的是把一些很基礎的、習以為常的問題重新想了一遍,並且思考的點可以幫助你開拓一個想問題的新角度。我記得很清楚的是裡面有個問題是:樓梯到底屬於樓上還是樓下?你可以想想。想知道答案,請買這本書(我真不是打廣告的,哈哈)。
【快問快答】
1/ 起床後使用的第一個 App?
網易雲音樂,剛好一首歌的時間刷完牙!
2/ 睡前使用的最後一個 App?
鬧鐘,我習慣限制下自己的睡眠,別睡太多
3/ 在路上最喜歡用的 App?
各種內容流的 APP,可以刷的。我與世界的連接都靠這些。
4/ 說出一個生活中你沒有被解決、希望有相應產品來滿足的需求
電池!我不愛帶充電寶,但各種設備還老沒電。
5/ NEXT 本周榜單中你最喜歡的產品
UX Reactions 我能笑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