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與阿爾茨海默症的戰爭,我們能贏嗎?

2021-01-13 鳳凰衛視

本期《名人面對面》

對話

葉玉如

以下為採訪摘要

阿爾茨海默症能被治癒嗎?

葉玉如,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她是國際頂尖神經生物學家,從1983年在哈佛大學獲得藥理學博士至今,專注神經科學領域近40年,致力於找出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

葉玉如:阿爾茨海默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現在還沒有藥物可以進行治療。而且,通常等病人選擇去醫院診斷,都已經進入晚期階段了。他們的大腦在十年或二十年前,就已經發生了改變。

阿爾茨海默症,人們對它更熟悉的名字是「老年痴呆」。它會襲擊人類的大腦,患者會出現記憶減退,語言和認知障礙,不認識身邊的親人家人,最終連吞咽的動作都會被遺忘。

葉玉如:目前,我們對阿爾茨海默症了解的還是太少,所以就需要做很多基礎研究,來查明它發病的機理在哪裡。我們實驗室就希望能找出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因子,以及一些早期診斷方法。比如我們建立的測序平臺,就是用來檢測你患病的風險是高,還是低的。田川:您是怎麼想到要建立這樣一個測序平臺的?葉玉如:現在國際上針對阿爾茨海默症的研究,都是根據西方白人的遺傳因素,和他們所處的環境進行的,得來的成果不一定適合中國人群。所以我就決定建立這個項目,希望可以在中國人群裡找到風險因素。我們是第一個完成中國阿爾茨海默症測序研究的團隊,但還是希望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測試數據。

正常大腦(圖左大腦) 與 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大腦(圖右大腦)

對比圖

葉玉如被稱為「遺忘的對抗者」,諾貝爾獎獲得者德杜夫教授曾這樣評價她:「葉玉如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發現,將使人類最終治癒帕金森氏症、阿爾茨海默症成為可能。」什麼時候能研發出治癒藥物?我們還要多久才能戰勝疾病?這是葉玉如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田川:您剛剛講阿爾茨海默症現在是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的,針對藥物這塊,您在做什麼嘗試?葉玉如:我們有在做藥物篩選,然後用動物模型來看藥物是否有效。有些藥物,我們覺得效果應該不錯。但臨床時發現,如果只有這一種藥,它不一定對每一個人都有效,因為每個人的發病機制不一定一樣。所以就需要花很多時間,藥物研發是非常漫長的。田川:其實您媽媽的姐姐,也是因為阿爾茨海默症過世的。媽媽曾問過您,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研發出治療的藥物。那一刻,您的心情是什麼樣的?葉玉如:媽媽的姐姐得了這個病,那會她已經不認識任何人了。但這個病真的太複雜了,現在,全世界有3500萬阿爾茨海默症疾病人,到2050年就會超過1個億,這是很大的一個數目。我作為科學家,尤其阿爾茨海默症還是我重點研究的一個項目,我明白它有多困難,可能需要幾代人努力才可以找到,但我在盡我的最大的努力,朝著這個方向走。

科學精神究竟是什麼?

1955年,葉玉如出生於香港,她從小讀書認真,從小學到博士後,她沒有交過一分錢學費,因為全部拿了獎學金。葉玉如喜歡生物和化學,中學畢業時,她得到赴美國波士頓學習的獎學金,僅用3年時間,便獲得西蒙斯學院化學和生物學雙學士學位。隨後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神經藥理學。

田川:您怎麼知道「科學家」就是您要做一輩子的工作?葉玉如:很難形容,就是一種感覺。田川: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葉玉如:我花很多時間在實驗室都不會覺得累,自然而然就覺得,自己應該是可以走科學、科學家這條路的。

葉玉如說,在哈佛的那段時期是她求學生涯中最艱苦的一段日子,學校圖書館的看門人都認識這個拿全獎的東方女孩,實驗室初創階段,條件差,時間緊,每天做實驗,葉玉如都要在凌晨三四點才離開,是走得最晚的學生,但是她至今都清楚地記得,每天做完實驗回到宿舍時的愉悅心情。

葉玉如:年輕的時候,我就是慢慢去學習、去感受、去體會科研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科學家走的路究竟是怎麼走的?你需要一個過程,去知道好科學家應該是怎樣的。田川:您現在認為好的科學家應該是什麼樣的?葉玉如:做科學,要有耐心、要堅持、要誠實、要嚴謹、要負責,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到科研項目裡。科學精神,我覺得就是自己對科學的態度。不可以走捷徑,也不能希望立馬就得到成果。因為如果你得到的成果不真實,也會影響到其他科學家走的路,這是我們作為科學家一定要記得的。

葉玉如:有些學生不是很明白怎樣成為好的科學家,他們覺得隨意做一下就行,但科學不能這樣。很多科學最後能成功,都是因為投入了很多時間。科研帶來的影響,可能也要等別人利用我們的成果在他們的研究上,得到一些突破後才能被知道。

葉玉如 與哈佛大學同學合影(上排右二為葉玉如)

1993年,香港科技大學成立不久,葉玉如從美國受聘回港任教。那會兒38歲的葉玉如已經在美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做出優異的成績,是當時公司第一位女性高級科學家。在科研事業前途無限的情況下,她決定回到香港,從零開始,創立自己的實驗室和科研團隊。

葉玉如:從零開始是很困難的。建立實驗室,必須先建立團隊,第一步就是訓練學生。當時投入了很多時間,因為學生也不是一兩天,就可以訓練出來的。田川:我發現,當年和您一起創立實驗室的四個人,其中有兩位現在還和您一起並肩作戰。葉玉如:對,有兩位還堅持著。一位是我的第一個博士生,另一位是我當時的技術人員,後來也成為我的博士生了。她們兩位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在輔助我。沒有她們的支持和付出,建立實驗室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所以我去巴黎拿「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時,邀請她們跟我一起去的。

從1993年回港至今,葉玉如培養了40多位博士生,她創立的實驗室也已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很多學生和她一樣走上了科學家的道路,在全球各地創立自己的實驗室,並在各自的領域繼續做著科研工作。

葉玉如:好的科學家,怎樣培育下一代科學家?我希望可以幫助香港訓練年輕的科學家,這也是我來科大的原因。我希望人家覺得,我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科學家。田川:您是如何知道該怎樣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呢?葉玉如:我的導師把這些經驗傳承給我。接下來,我把科學精神傳承給我的學生。等他們有了自己的實驗室後,我相信他們也會這樣傳承下去。

在過去的20年裡,憑藉在神經科學領域的突出研究成果,葉玉如獲得過不少榮譽與獎項。2001年,當選為當時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2004年獲得被譽為「女性諾貝爾獎」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同時她還是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還被頒授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

葉玉如:做科研,我覺得不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我很喜歡跟不同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合作。而且,有的科研必須要跟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合作,才能有一定突破。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項目,都有不同的合作夥伴。也給我們的科研增加了很多樂趣,我其實是很享受的。田川:哪怕科研失敗了也沒關係嗎?葉玉如:沒關係,肯定有需要我們調整想法的時候。科學,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做實驗找答案,做一個實驗就能得到結果,這是不可能的。雖然有時實驗失敗了,但你能從實驗結果裡得到很大的提示,下次做實驗就能做出相適應的調整。

編導:李晗

編輯:612、林梓

相關焦點

  • 「遺忘」的對抗者——葉玉如
    葉玉如從事的是神經生物學研究,她的目標是使治癒帕金森氏症成為可能。1977年,葉玉如畢業於美國Simmons學院,198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理學院副院長、生物化學系主任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她運用現代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方法,探討神經營養因子與神經元發育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用於治療神經性病患的可能性。每一項科研成果背後往往都蘊藏著一個故事,葉玉如的研究初衷也是這樣。
  • 香港葉玉如發表自閉症最新成果
    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新皮層上層的神經元生產過剩會引發類似自閉症的行為,這項研究發表在十一月二十六日的Cell Reports雜誌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Nancy Y Ip)教授。
  • 葉氏名人—葉玉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剛看這新聞,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接受港視採訪。我想到申請流程,在香港的公開公平的制度下,如何有更大的推動力。而非反向行。這思考,可能跨度大了些,因我想到,涉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的話題。另有三個信息,一,香港是中國的城市中,最多科研機構的城市。二,而新的措施,可使香港的科學家做某個國家項目的領頭人。
  • 科普:鋁鍋真的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症嗎?
    《科普:鋁鍋真的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症嗎?》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科普:鋁鍋真的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症嗎?(原標題:鋁鍋真的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症嗎?)
  • 日本研究人員宣布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症「良方」
    宋偉宏的研究小組使用的實驗鼠是攜帶了人類版本的β-澱粉樣蛋白基因,因為老鼠本身不會得阿爾茨海默症。這種基因導致老鼠形成了類似人腦中所見的斑塊,並表現出同樣的神經退化模式。專家們說,有關發現是迄今為止阿爾茨海默症研究中最大的突破之一,它首次表明我們有望找到一種划算的非侵入式檢測手段。該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美國錫達斯-賽奈醫療中心神經外科醫生馬亞·科洛紐-阿馬維說:「這些發現表明,視網膜可以成為診斷阿爾茨海默症的可靠信息來源。」
  • 美國加州印第安人的傳統藥用植物或能治療阿爾茨海默症
    美國加州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用藥已久的一種傳統植物,或為世界難題阿爾茨海默症帶來希望。據全球著名的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2月20日發布的研究成果信息,該研究所在一種加州本土灌木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保護神經和抗炎的化學物質。研究已發表在2019年2月的國際學術期刊《氧化還原生物學》(Redox Biology)上。
  • Nature:閃光治療阿爾茨海默症
    能發表在《自然》上,關鍵是看點:有潛在價值,突發奇想,光照治療比任何化學藥物都更安全,也就更充滿期待。如果你是審稿專家,會不會也這樣想。所以開展科學研究,一個重要的策略就是從審稿專家角度考慮。β-澱粉樣蛋白在大腦內積累形成斑塊是形成阿爾茨海默症的一大標誌性特徵,目前正在開發的藥物中有不少就是以減少腦內β-澱粉樣蛋白水平為目標的。
  • 大腦果糖代謝可能引發阿爾茨海默症
    我們的許多食物和飲料中都添加了果糖。我們的大腦中也會產生,如果我們攝入過多的糖,大腦似乎特別渴望產生自己的果糖。不幸的是,大腦中過量的果糖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院的科學家說。 「從本質上講,我們認為阿爾茨海默症是一種現代疾病,它是由飲食生活方式的改變引起的,果糖會破壞大腦代謝和神經功能。」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研究最近發表在《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雜誌上。
  • 禮來P-Tau生物標誌物檢測有望早期診斷阿爾茨海默症
    Dage表示,「我們希望創造一種能與tau表達形式結合的tau抗體,因此我們開發了這種非常特異性的檢測方法。」Dage表示這種檢測方法可用於早期識別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並預測疾病發展風險,正在將該方法用於臨床研究,包括新藥試驗。今年7月,禮來公布了一項P-tau 217診斷阿爾茨海默症的大型國際試驗結果。結果顯示,P-tau217(217號蘇氨酸磷酸化的tau蛋白)在區分阿爾茨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上的檢測效果,明顯優於其他基於血液的生物標誌物或磁共振成像(MRI)。
  • 什麼是真正的阿爾茨海默症?7步走進百年孤獨
    它和患者的種族有關嗎?和職業有關嗎?和社會地位有關嗎?甚至於和性別有關嗎?我可以告訴你,通通無關。」高楠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曾經我也和千千萬萬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一樣,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在實驗室期望著自己有一天能夠拿到職稱、基金、CNS(《細胞》《自然》《科學》三大世界級學術期刊),或者是它們的全部。
  • STM重磅:確認tau蛋白是阿爾茨海默症的關鍵驅動因素!
    Tau的PET成像不僅預測了我們將要看到多少萎縮,還可以預測發生的位置。這些預測比我們使用其他成像工具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強大得多,並進一步證明tau是該疾病的主要驅動因素。」隨著其他療法的失敗,Tau「脫穎而出」長期以來,阿爾茨海默症領域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爭論澱粉樣斑塊和tau蛋白纏結的相對重要性。
  • 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壽命如何延長? 「能量工廠」線粒體藏答案
    國際阿爾茨海默症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超過47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而未來形勢還將更加嚴峻。而這一疾病的棘手之處在於,其發病分子機制及有效治療方法迄今依然知之甚少。阿爾茨海默症作為一種進程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科學界較為公認的一種主要特徵是β-澱粉蛋白在腦部聚集,眼下大量的試驗研究也正是主要集中在消除大腦中的β-澱粉蛋白聚集。
  • NMN受中老年群體歡迎,胞倍力NMN能改善阿爾茨海默症嗎?
    阿爾茨海默症又名老年痴呆,這是一種對老年人生活影響很大的一種疾病,這種病症通常持續5-10年左右,激發這種病症的原因是什麼呢?老年痴呆的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是老年人機體的衰老,腦組織的衰老等引起的。還有一些外界因素,如感染、遺傳等等引起的老年人機體代謝紊亂、功能減弱等。
  • 一位生物學家的神經膠質研究之路—新聞—科學網
    但與許多年輕科研人員一樣,Stevens擔心自己站在研究失敗的刀鋒上。與選擇小規模、易管理的項目不同,她將注意力投放在了那些與大腦和免疫系統有關的雄心勃勃的假設上。這些假設有助於揭示正常大腦發育和疾病產生。 儘管Stevens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員時收集的初步數據很有希望,但其蘊含的信息仍模糊不清。「我在想,『如果我的模型只是一個模型,我會讓這些人失望』。」她說。
  • 專訪:神經生物學家駱利群
    駱利群(Liqun Luo)教授出生於中國上海,史丹福大學教授、神經生物學家同時也是駱利群教授主要從事腦神經系統的研究,為神經發育、神經網絡的構建與組織神經科學的技術開發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接下來,BioArt Reports將分享Current Biology雜誌編輯部對駱利群教授的採訪。Q: 首先是什麼讓你對科學產生興趣?
  • 2020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竟是生物學家!
    昨天幾個朋友在一起玩,大家都提及了我們原來單位的很多老人得了癌症或者老年痴呆症,導致他們的一大家子的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大家都希望我們自己以後老了不要得這兩種病拖累自己的家人。也希望以後有特效藥可以治癒這兩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