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人面對面》
對話
葉玉如
以下為採訪摘要
阿爾茨海默症能被治癒嗎?
葉玉如,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她是國際頂尖神經生物學家,從1983年在哈佛大學獲得藥理學博士至今,專注神經科學領域近40年,致力於找出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
葉玉如:阿爾茨海默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現在還沒有藥物可以進行治療。而且,通常等病人選擇去醫院診斷,都已經進入晚期階段了。他們的大腦在十年或二十年前,就已經發生了改變。
阿爾茨海默症,人們對它更熟悉的名字是「老年痴呆」。它會襲擊人類的大腦,患者會出現記憶減退,語言和認知障礙,不認識身邊的親人家人,最終連吞咽的動作都會被遺忘。
葉玉如:目前,我們對阿爾茨海默症了解的還是太少,所以就需要做很多基礎研究,來查明它發病的機理在哪裡。我們實驗室就希望能找出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因子,以及一些早期診斷方法。比如我們建立的測序平臺,就是用來檢測你患病的風險是高,還是低的。田川:您是怎麼想到要建立這樣一個測序平臺的?葉玉如:現在國際上針對阿爾茨海默症的研究,都是根據西方白人的遺傳因素,和他們所處的環境進行的,得來的成果不一定適合中國人群。所以我就決定建立這個項目,希望可以在中國人群裡找到風險因素。我們是第一個完成中國阿爾茨海默症測序研究的團隊,但還是希望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測試數據。
正常大腦(圖左大腦) 與 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大腦(圖右大腦)
對比圖
葉玉如被稱為「遺忘的對抗者」,諾貝爾獎獲得者德杜夫教授曾這樣評價她:「葉玉如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發現,將使人類最終治癒帕金森氏症、阿爾茨海默症成為可能。」什麼時候能研發出治癒藥物?我們還要多久才能戰勝疾病?這是葉玉如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田川:您剛剛講阿爾茨海默症現在是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的,針對藥物這塊,您在做什麼嘗試?葉玉如:我們有在做藥物篩選,然後用動物模型來看藥物是否有效。有些藥物,我們覺得效果應該不錯。但臨床時發現,如果只有這一種藥,它不一定對每一個人都有效,因為每個人的發病機制不一定一樣。所以就需要花很多時間,藥物研發是非常漫長的。田川:其實您媽媽的姐姐,也是因為阿爾茨海默症過世的。媽媽曾問過您,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研發出治療的藥物。那一刻,您的心情是什麼樣的?葉玉如:媽媽的姐姐得了這個病,那會她已經不認識任何人了。但這個病真的太複雜了,現在,全世界有3500萬阿爾茨海默症疾病人,到2050年就會超過1個億,這是很大的一個數目。我作為科學家,尤其阿爾茨海默症還是我重點研究的一個項目,我明白它有多困難,可能需要幾代人努力才可以找到,但我在盡我的最大的努力,朝著這個方向走。
科學精神究竟是什麼?
1955年,葉玉如出生於香港,她從小讀書認真,從小學到博士後,她沒有交過一分錢學費,因為全部拿了獎學金。葉玉如喜歡生物和化學,中學畢業時,她得到赴美國波士頓學習的獎學金,僅用3年時間,便獲得西蒙斯學院化學和生物學雙學士學位。隨後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神經藥理學。
田川:您怎麼知道「科學家」就是您要做一輩子的工作?葉玉如:很難形容,就是一種感覺。田川: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葉玉如:我花很多時間在實驗室都不會覺得累,自然而然就覺得,自己應該是可以走科學、科學家這條路的。
葉玉如說,在哈佛的那段時期是她求學生涯中最艱苦的一段日子,學校圖書館的看門人都認識這個拿全獎的東方女孩,實驗室初創階段,條件差,時間緊,每天做實驗,葉玉如都要在凌晨三四點才離開,是走得最晚的學生,但是她至今都清楚地記得,每天做完實驗回到宿舍時的愉悅心情。
葉玉如:年輕的時候,我就是慢慢去學習、去感受、去體會科研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科學家走的路究竟是怎麼走的?你需要一個過程,去知道好科學家應該是怎樣的。田川:您現在認為好的科學家應該是什麼樣的?葉玉如:做科學,要有耐心、要堅持、要誠實、要嚴謹、要負責,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到科研項目裡。科學精神,我覺得就是自己對科學的態度。不可以走捷徑,也不能希望立馬就得到成果。因為如果你得到的成果不真實,也會影響到其他科學家走的路,這是我們作為科學家一定要記得的。
葉玉如:有些學生不是很明白怎樣成為好的科學家,他們覺得隨意做一下就行,但科學不能這樣。很多科學最後能成功,都是因為投入了很多時間。科研帶來的影響,可能也要等別人利用我們的成果在他們的研究上,得到一些突破後才能被知道。
葉玉如 與哈佛大學同學合影(上排右二為葉玉如)
1993年,香港科技大學成立不久,葉玉如從美國受聘回港任教。那會兒38歲的葉玉如已經在美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做出優異的成績,是當時公司第一位女性高級科學家。在科研事業前途無限的情況下,她決定回到香港,從零開始,創立自己的實驗室和科研團隊。
葉玉如:從零開始是很困難的。建立實驗室,必須先建立團隊,第一步就是訓練學生。當時投入了很多時間,因為學生也不是一兩天,就可以訓練出來的。田川:我發現,當年和您一起創立實驗室的四個人,其中有兩位現在還和您一起並肩作戰。葉玉如:對,有兩位還堅持著。一位是我的第一個博士生,另一位是我當時的技術人員,後來也成為我的博士生了。她們兩位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在輔助我。沒有她們的支持和付出,建立實驗室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所以我去巴黎拿「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時,邀請她們跟我一起去的。
從1993年回港至今,葉玉如培養了40多位博士生,她創立的實驗室也已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很多學生和她一樣走上了科學家的道路,在全球各地創立自己的實驗室,並在各自的領域繼續做著科研工作。
葉玉如:好的科學家,怎樣培育下一代科學家?我希望可以幫助香港訓練年輕的科學家,這也是我來科大的原因。我希望人家覺得,我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科學家。田川:您是如何知道該怎樣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呢?葉玉如:我的導師把這些經驗傳承給我。接下來,我把科學精神傳承給我的學生。等他們有了自己的實驗室後,我相信他們也會這樣傳承下去。
在過去的20年裡,憑藉在神經科學領域的突出研究成果,葉玉如獲得過不少榮譽與獎項。2001年,當選為當時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2004年獲得被譽為「女性諾貝爾獎」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同時她還是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還被頒授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
葉玉如:做科研,我覺得不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我很喜歡跟不同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合作。而且,有的科研必須要跟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合作,才能有一定突破。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項目,都有不同的合作夥伴。也給我們的科研增加了很多樂趣,我其實是很享受的。田川:哪怕科研失敗了也沒關係嗎?葉玉如:沒關係,肯定有需要我們調整想法的時候。科學,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做實驗找答案,做一個實驗就能得到結果,這是不可能的。雖然有時實驗失敗了,但你能從實驗結果裡得到很大的提示,下次做實驗就能做出相適應的調整。
編導:李晗
編輯:612、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