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2400萬這樣的人,他們的記憶會慢慢消退乃至完全喪失,甚至無法辨認最親近的人。目前病因未明,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在中國有數百萬這樣的患者正經受這種病症的折磨。它就是阿爾茨海默症,也叫「老年痴呆症」。
葉玉如從事的是神經生物學研究,她的目標是使治癒帕金森氏症成為可能。她是2004年度「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的獲得者之一。該獎項素有「女性諾貝爾科學獎」之稱,側重於對科學家整個學術生涯的評價。
1977年,葉玉如畢業於美國Simmons學院,198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理學院副院長、生物化學系主任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她運用現代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方法,探討神經營養因子與神經元發育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用於治療神經性病患的可能性。
每一項科研成果背後往往都蘊藏著一個故事,葉玉如的研究初衷也是這樣。葉玉如回憶說:「幾年前,母親的一個姐姐因患老年痴呆症而去世,這位姨媽無法認出我們其中的任何一個人,母親因此深受打擊」。
葉玉如的母親知道女兒研究的是神經科學領域,也知道她對醫藥研製有著濃厚的興趣。便問她還要多久才能研製出治癒這些病人的方法。
「進行這樣的研究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我相信,最終一定會成功。」 言語間表現出葉玉如對科學的責任感。她說:「為生命質量的提高做一分努力,是所有生命科學家都夢寐以求的。全世界大約有15億人受到神經性疾病的影響,很多腦神經的疾病沒有藥物治療。65歲以上的人,有7%會患上老年痴呆症,隨著人口老化,預計2050年將有5000萬人患上老年痴呆症,我希望努力做研究,將來可找到有效的藥物醫治這種病。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如果沒有很好的藥物解決腦神經疾病,社會保障會出現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的研究必須走在時間的前面。」
做科研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經常要面對失敗。但葉玉如和她的團隊在科研工作中卻能夠從失敗中找到成功。因此,在他們的藥物研究中, 會有「歪打正著」的現象。一次,葉教授的團隊從「此物最相思」的相思豆中提取了一種化合物,希望能治療老年痴呆症,但後來的實驗發現,這種化合物反而對抑鬱症很有療效。
現代科技成就往往是很多人相互配合的結果,葉玉如的獲獎項目就是由十幾個人組成的多個項目組努力數年完成的。「我們的團隊中有教授,有博士生,也有本科生,項目持續時間非常久,參與人非常多。」葉玉如說。她將這種堅持科研的責任傳遞給了她的學生,「我一向鼓勵學生對科研要有熱忱,我希望他們察覺到,做科研的選擇是要發自內心的,得到成功也是基於自己的努力。不要把科研只當作工作。」
這位致力於對抗「遺忘」的女性,還曾表達了自己作為女科研工作者的心聲:「我非常贊成建設一個支持女性投身於科學的社會環境。同時,我們還應努力創造一個有助於教育和科學的環境,從而積累更多推動科學發展的人文資本。」
作者: 新華網 [責任編輯: 劉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