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葉玉如發表自閉症最新成果

2021-02-23 瀋陽小海龜特殊兒童服務中心

生物通報導:大腦新皮層的功能完整性,依賴於正確數量的興奮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不過人們並不清楚,新皮層發育過程中的神經元生產異常會導致什麼後果。

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新皮層上層的神經元生產過剩會引發類似自閉症的行為,這項研究發表在十一月二十六日的Cell Reports雜誌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Nancy Y Ip)教授。

自閉症是一種通常起病於3歲之前的發育障礙,以明顯的社會交往障礙、言語溝通異常以及刻板的行為方式為特徵,至今還沒有可治癒的藥物。此前人們發現,皮層神經元過多與自閉症有關。

研究人員將小分子XAV939注射到小鼠子宮內,提高了Axin蛋白的表達水平。高水平的Axin蛋白使中間前體細胞(intermediate progenitor)增多,促進了胚胎的神經生成。結果小鼠新皮層的上層長出了更多的錐體神經元。

研究人員發現,神經元生產過剩幹擾了興奮性神經元樹突和脊的發育,改變了中間神經元的層間分布。此外,這種過度生產還破壞了興奮性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的平衡,使興奮性和抑制性突觸連接失調。重要的是,這些小鼠表現出了類似人類自閉症的異常行為,比如社交障礙、強迫性和重複性行為。

這項研究展示了神經元生產過剩與自閉症相關行為的因果關係,為人們提供了重要的發育線索,有助於更好的理解自閉症的病因。

作者簡介:葉玉如教授是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早年畢業於美國Simmons學院,198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及分子神經科學中心主任等職務,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生命科學研究中心及神經科學研究所客席研究員,南京大學、同濟醫科大學等大學的名譽教授。葉玉如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榮獲「聯合國(教科文——歐萊雅)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我們的願景:自閉症人士享有有尊嚴、有保障的正常化生活

我們的使命:提供專業的訓練和教育,倡導社會各界關愛自閉症人士

聯繫電話:024—86217383 15040166603

郵箱:syxiaohaigui@163.com

官方網站:www.zibizheng.info

微網站:www.zbizheng.name

新浪官方微博:@瀋陽小海龜自閉症訓練中心

官方微信:syxiaohaigui

相關焦點

  • 香港科大首次確定一幹細胞可調控大腦皮層生長
    中新社香港9月16日電 (記者 李焯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16日表示,該校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領導的研究團隊,此前全球首次成功確定一種幹細胞「中間前體細胞」可精準調控大腦皮層的生長,解開特定蛋白與「自閉症」等相關疾病成因的謎團。
  • 葉氏名人—葉玉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香港科學家可參與國家科技項目的申請。剛看這新聞,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接受港視採訪。我想到申請流程,在香港的公開公平的制度下,如何有更大的推動力。而非反向行。另有三個信息,一,香港是中國的城市中,最多科研機構的城市。二,而新的措施,可使香港的科學家做某個國家項目的領頭人。三,香港科學家,也可參與國家科研行目之評估等立項前的工作。
  • 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與阿爾茨海默症的戰爭,我們能贏嗎?
    本期《名人面對面》對話葉玉如以下為採訪摘要阿爾茨海默症能被治癒嗎?葉玉如,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她是國際頂尖神經生物學家,從1983年在哈佛大學獲得藥理學博士至今,專注神經科學領域近40年,致力於找出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
  • 「遺忘」的對抗者——葉玉如
    葉玉如從事的是神經生物學研究,她的目標是使治癒帕金森氏症成為可能。她是2004年度「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的獲得者之一。1977年,葉玉如畢業於美國Simmons學院,198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理學院副院長、生物化學系主任和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她運用現代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方法,探討神經營養因子與神經元發育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用於治療神經性病患的可能性。每一項科研成果背後往往都蘊藏著一個故事,葉玉如的研究初衷也是這樣。
  • 最新研究成果:圍產組織幹細胞改善自閉症患兒的症狀
    日前,發表在《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對於4-9歲自閉症譜系障礙患兒,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很好的神經炎症調節能力,通過臨床I期實驗證實了50%的患兒接受靜脈注入人臍帶組織間充質幹細胞後,自閉症譜系障礙核心症狀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表明了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輸注在醫學上是耐受良好的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Nature Genetics》發表了題為
  • 人工智慧,有助進行自閉症早期篩查
    2017年2月,《Nature》上就曾刊登一項關於人工智慧在自閉症早期篩查上的重要科研成果,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C)教堂山分校精神病學家Heather Hazlett帶領團隊基於自閉症早期大腦的變化,開發了一種深度學習算法,預測2歲前的自閉症高危兒童(有個自閉症哥哥或者姐姐)是否會在2歲之後被診斷為自閉症,以88%的準確度遠超準確度只有50%的傳統行為問卷調查法
  • 自閉症日 | 研究盤點:「垃圾」DNA突變導致自閉症?
    奇點網今天是第13個世界自閉症意識日, 旨在讓人們關注自閉症患者和其他自閉症患者每天面臨的障礙(聯合國鼓勵各國政府和相關組織在這一天舉行活動,提高人們對自閉症的認識,同時宣傳早期診斷和幹預治療自閉症的重要意義)。
  • 小果蠅身藏大密碼:自閉症有救了
    原標題:小果蠅身藏大密碼:自閉症有救了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南京4月16日電 (徐羽宏 記者張曄)東南大學一間實驗室裡養著數萬隻果蠅,這種在生活中常被人忽視,甚至惹人厭的小生物,居然藏著大密碼。
  • CRISPR女神Nature發表高保真Cas9最新成果
    CRISPR女神Nature發表高保真Cas9最新成果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10-23   今日/總瀏覽:2/4223
  • 恭祝David老師《大腦神經炎對自閉症康復治療的思考》的論文發表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是David老師在《大健康》雜誌上發表的《大腦神經炎對自閉症康復治療的思考》。孤獨症(autism)也稱自閉症,起病於嬰幼兒期,一般在3歲前緩慢起病,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會交往障礙、語言發育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多數患兒還伴有精神發育遲滯。孤獨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主要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 Nature子刊:有望提早篩查自閉症的新方式——核磁共振
    就在今年下半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Baptiste Lacoste研究組在此方向取得了一項新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神經科學領域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研究人員構造了16p11.2基因缺失的自閉症小鼠模型,隨後觀察到該模型小鼠腦血管生成受損,並在出生後第50天出現"神經血管耦合"和"腦血管應答性改變",同時伴有某些自閉症的行為表現。該項結果提示了腦血管異常與自閉症行為的相關性。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有望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
    相關研究成果6月17日凌晨在線發表於《美國精神病學雜誌》。  非人靈長類模式動物與人類在腦結構與功能上較為接近,轉基因靈長類動物模型能夠表現出與人類臨床患者類似的症狀表型,如MECP2過表達的獼猴表現出重複刻板行為、社交行為障礙等類自閉症症狀。  「我們是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開展的原始創新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此項工作是轉基因自閉症模型獼猴成果的延伸」,王徵表示。
  • 蘇州市自閉症研究會仇子龍博士講座
    講座嘉賓介紹仇子龍 博士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 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 仇博士主要從事自閉症
  • 深度解讀:自閉症與遺傳的關係
    研究論文已經發表,見Am J Hum Genet 93(2): 249-263。研究發現,在近一半的家庭中檢測到了臨床相關的突變,既有新發突變,也有遺傳自父母的突變,既有點突變,也有大的結構性變異。在跟進及協調自閉症科研項目時,除了接觸到科研和臨床的專家外,我也認識了一些從事自閉症公益事業的人士,包括壹基金的陳宏樂先生、姚遙先生和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婦兒幫扶基金的郭海良先生等。
  • 國家基因庫參與沙鼠基因組研究 最新成果發表於PNAS
    國家基因庫參與沙鼠基因組研究 最新成果發表於PNAS 來源:金羊網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7-05   今日/總瀏覽:1/1624
  • 恢復「忠誠基因」,能夠改善自閉症症狀?
    8月5日,瑞士巴塞爾大學Peter Scheiffele小組在《Nature》上發表標題為:Rescue of oxytocin response and social behaviour in a mouse model of autism
  • Chem.》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德國應用化學,影響因子11.7)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Tandem Coupling of Azide with Isonitrile and Boronic Acid: Facile Access to Functionalized Amidines」,這一研究首次實現了催化條件下
  • 重慶大學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重慶大學物理學院韓德專研究員課題組以重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宇稱時間對稱性誘導出來的一類新型連續譜中束縛態和雷射閾值態的共存現象》「Coexistence of a new type of b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