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岡仁波齊。圖/視覺中國
真正的西藏,在阿里。
被譽為世界「第三級」的青藏高原,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但是,隱匿在青藏高原西南邊陲的阿里高原,對大多數人來說,依然神秘而遼遠。 所以,什麼是阿里?
山山山
阿里高原,在行政區劃上,屬於西藏自治區的阿里地區。阿里很大,南北寬約680千米,東西長約700千米,面積足有34.5萬平方千米,約佔青藏高原的14%,大致相當於12個拉薩市,21個北京市。
▲ 阿里地區行政公署獅泉河鎮。圖/孫巖《發現西藏》阿里很高,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居青藏高原之最,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一列列高山、極高山在這裡交會,從南至北,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崑崙山脈四座巨大的山脈依次排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脈的主脊線逐漸降低。
▲ 阿里高原位置示意圖。製圖/Monk
境內最高峰納木那尼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西段,海拔7694米,是藏民心中的「聖母之山」和「神女峰」,被稱為喜馬拉雅山的第五神女。
▲ 納木那尼峰,喜馬拉雅山的第五神女。圖/萬文英《發現西藏》
在群山之中,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舉世聞名。海拔6656米,在高山如林的青藏高原,並不見長。主峰並不尖銳,但是四壁神奇對稱,形如金字塔;其南側雪壁上形成的佛教「萬字符」,更增添了幾分「神性」。它是印度教、藏傳佛教、本教、耆那教眾多信徒心目中的「世界的中心」。
▲ 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圖/王源宗《發現西藏》
而納木那尼峰和岡仁波齊不僅是磅礴高山的代表,更是千百萬年冰川的發育地。
納木那尼峰主峰周圍發育有358條冰川,岡仁波齊峰附近地區也有208條冰川,它們和隆格爾山、羌塘高原等冰川一起,組成了阿里最雄渾瑰麗的「冰川家族」。
水水水
「冰川家族」是阿里萬年生機的來源。經年的冰雪融水,和豐富的地下水、短促的降水,一直默默滋潤著這片荒野。
▲ 岡仁波齊峰融化的雪水形成多條蜿蜒的溪水,靜靜地流入森格藏布(獅泉河)。圖/《多彩中國》
在阿里,水系有兩種形式:外流水系和內流水系。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歸宿的不同。 那些一路奔騰、不斷匯集,最終注入海洋的水系就屬前者。外流水系在阿里地區佔16.79%,其中森格藏布、朗欽藏布、馬甲藏布和當卻藏布這4條河流聞名遐邇。森格藏布,漢語譯為獅泉河,發源於岡仁波齊北部的森格喀巴林附近,源頭海拔5164米,是印度河的上源。儘管流域面積是阿里最大、西藏第四,但森格藏布的水系並不發育。
▲ 獅泉河,位於阿里地區的噶爾縣境內。圖/卡布《發現西藏》
朗欽藏布,漢語譯為象泉河,不同於森格藏布來源於地下水補給,它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西段附近的現代冰川,河源海拔5300米。河流從源頭開始一路蜿蜒,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後,在巴基斯坦境內匯入印度河。
▲ 象泉河。圖/卡布《發現西藏》
馬甲藏布,漢語譯為孔雀河,源頭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海拔5400米處,經普蘭縣進入尼泊爾境內再匯入恆河出海。除了前面三條「動物河」,還有一個馬泉河,也就是當卻藏布,位於阿里地區東緣。當卻藏布河谷寬闊,靜靜流淌,誰能想到它的下遊,竟是最狂放不羈的雅魯藏布江。 如果說外流水系「熱情奔放」,那麼內流水系就顯得「含蓄內斂」。阿里的內流水系佔據了全區的74.17%,它們或消失於內陸,或匯聚成湖泊。
▲ 從瑪旁雍錯遙望岡仁波齊。圖/姜曦《發現西藏》
在岡仁波齊峰的南側與喜馬拉雅山北面納木那尼峰之間有一對孿生姐妹湖,靠東的叫瑪旁雍錯,靠西的叫拉昂錯。
▲ 瑪旁雍錯湖畔。圖/周焰《發現西藏》
瑪旁雍錯,意為「永恆不敗的碧玉湖」,與納木錯、羊卓雍錯並稱為「三大聖湖」,是湖水透明度最高的天然淡水湖,在雍仲本教、印度教和藏傳佛教信徒的心裡,這裡是世界上最聖潔美好的地方,是人間的「天堂」。
▲ 瑪旁雍錯湖畔的黑頸鶴。圖/蒲新志《發現西藏》
但是,拉昂錯就沒有這般崇高的地位了。拉昂錯,在藏語中意為 「有毒的黑湖」,被當地人視為「鬼湖」。拉昂錯之所以成為黑暗的代表,多與其地理環境有關。拉昂錯是一鹹水湖,水味苦澀,人畜皆不能飲用,且湖畔沒有植物和牛羊,顯得「荒蕪」。無論這種「判決」是否公平,拉昂錯的風光絲毫不遜於瑪旁雍錯。
▲ 拉昂錯,風光綺麗的「鬼湖」。圖/卡布《發現西藏》
此外,橫跨我國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班公湖,可能是最奇特的存在了。湖水分東西兩段,東淡而西鹹,東邊淡水區水草豐美,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水鳥到此棲居繁衍,成為邊境上最亮眼的風景。
▲ 夏季班公湖,眾鳥齊聚於此,繁衍生息。圖/張超英《發現西藏》
除了淡水湖、鹹水湖、「又淡又鹹湖」,阿里地區還有「很鹹的湖」——鹽湖,其中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鹽湖就有115個,包括扎日南木錯、扎倉茶卡、結則茶卡等。
地處阿里地區措勤縣境內的扎日南木錯,湖面海拔4613 米,面積1023 平方千米,是阿里地區海拔最高、面積最為廣闊的湖泊,也是整個西藏自治區的第三大湖泊,其周圍散布的大片溼地與牧場,也是藏羚羊、藏野驢等野生珍稀動物棲息的樂園。
▲ 扎日南木錯。圖/周焰《發現西藏》
扎倉茶卡鹽湖,是藏北最大的鹽湖,位於阿里地區革吉縣東北部。扎倉茶卡鹽湖總面積達128 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400 米。而這裡湖水含鹽量極高,所處環境極端,所以常被視為「死亡之海」。湖中碧波蕩漾,湖底有白雲遊蕩,湖面有積鹽似雪,湖邊有廣闊草地,風光旖旎。
▲ 扎倉茶卡鹽湖。圖/陳煒《發現西藏》
這些星羅棋布的湖泊,如同一顆顆晶瑩的珍珠,鑲嵌在高亢的原野上。
土土土
大自然對阿里的厚愛,除了千山與萬水,還有土林。在阿里,地區最著名的當屬札達土林。百萬年前,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湖盆升高,水位驟降,被湖水衝刷過的沉積物便顯露出來,又經多年的流水切割和風化剝蝕,原有的植被漸漸消失,最終形成了如今的壯闊土林。
▲ 札達土林。圖/《多彩中國》
札達土林,面積2464平方千米,分布高度為海拔3750~4450 米,坐落於喜馬拉雅山脈與阿依拉日居山之間的札達盆地中,沿著朗欽藏布(象泉河)綿延分布。
▲ 阿依拉日居山,又叫五彩山、阿依拉山,是獅泉河和象泉河的分水嶺。圖/孫巖《發現西藏》
這些土林似人、似獸、似物、似建築,共20多種地貌奇觀,如叢林狀、寶瓶式、秦俑式、房頂式、峰叢與城堡分列式、鼻狀、哥德式、古鐘式、塔式等,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物技藝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
▲ 札達土林大峽谷,又成為西藏的「黃土高原」。圖/孫巖《發現西藏》
位於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的霞義溝,因人跡罕至,自然淳樸的原始風光得以保存。霞義溝內土林的成分組成較為特別,底部為沙礫與黃土,頂部為含鐵的礦層,而土層中含有大量的礦石,紅色、藍色、黃色等眾多色彩閃耀其中,在陽光的映照下呈現出五彩斑斕之美。
▲ 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的霞義溝。圖/劉曉東《發現西藏》
高原迷幻的日、月光影在土林交錯,札達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人人人
札達土林的欲說還休,只有朗欽藏布懂得,它們緊緊相依,共同見證了那段古老的歷史。
1000多年前,吐蕃王朝崩潰瓦解,末代贊普普朗達瑪的重孫德祖袞在險峻又相對穩定的札達土林中,建立起古格王朝。
▲ 象泉河畔,古格王國都城遺址。圖/張春曉《發現西藏》
古格王國尊崇佛教,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在這裡交匯,古格王國得以保持著近700年的穩定與繁榮。直至1630 年,拉達克軍隊的入侵,古格王國在一夜之間湮滅,10萬古格人散落各方。
▲ 象泉河畔,古格王國都城遺址。圖/張春曉《發現西藏》
古格王朝遺址佔地18萬平方米,相對高度175米,規模龐大,氣勢恢宏。依山勢分上、中、下三層,分別為王宮、寺廟和民居。
▲ 俯瞰古格王國都城遺址,這裡曾經約有10萬人居住。圖/《多彩中國》
山頂的絕壁上是王宮,包括集會議事的大殿,進行佛事活動的經堂、壇城和神殿,以及王室成員居住的冬宮、夏宮。
山腰上建有較高大的廟宇和密集的僧房,其中保存較好的有紅殿、白殿,內有雕塑及色彩依然豔麗的壁畫。而山腳處有300餘間成排的窯洞和房屋遺址,是當時奴隸的住處。
▲ 古格王國遺址壁畫。圖/孫巖《發現西藏》
就算把所有的居室和洞窟加起來,按理說,不太可能承載傳說中的10萬居民,那人住在哪兒呢?這個問題之前也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直到1992年,他們發現,答案藏在兩個依山靠水但人煙稀少的小村落——東嘎和皮央。
▲ 皮央洞窟群,這裡曾是古格王朝的文化中心。圖/顏曉雲《發現西藏》
這兩個村子只有幾十戶人家,可是,這裡隱藏著西藏地區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東嘎的石窟群有159 座在編,而皮央遺址中在編洞窟達872 個,此外皮央遺址中還有許多寺院、城堡和塔林,規模龐大,保存尚好,設計巧妙。
▲ 託林寺位於阿里地區札達縣,是古格王朝第一座寺廟,被稱為古格王朝的佛教中心。圖/顏曉雲《發現西藏》
這兩個10世紀時建立的小村落,曾經一度是古格王朝的文化中心。王朝傾覆,喧囂褪去,只剩殘垣斷壁,以其獨特的悲愴,回憶那些曾經令人無法忽視的輝煌。
曾經的繁華早已遠去,如今的阿里,美麗與荒涼並存。時光匆匆而過,遊人來來往往,唯有阿里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