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刑小天BirdSeeker 物種日曆
對於動植物,在國內新聞報導和愛好者的交流中最常使用的是中文正名,一般來說,中文正名即可準確地指代物種。但也有例外,由於不同的名錄中所使用的中文正名不同,可能會產生歧義。
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西紅腳隼 Falco vespertinus,它有一個親戚——紅腳隼 Falco amurensis。但在較早的名錄中,西紅腳隼也被稱為「紅腳隼」,而紅腳隼則被稱為「阿穆爾隼」。
由於這兩套稱謂都具有比較廣泛的影響,當我們僅僅使用「紅腳隼」這個名稱時,就出現了指向不明的問題,這時候就要使用學名來進行區分和說明。
我們下文分別使用「西紅腳隼」和「紅腳隼」進行指代。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西紅腳隼和紅腳隼是近親屬,過去曾被認為是同一物種的不同亞種,現已被認為是兩個獨立種。兩者的雌鳥很容易區分:西紅腳隼雌鳥腹部和頭頸部呈現棕紅色,而紅腳隼的雌鳥則呈黑白兩色。
西紅腳隼雌鳥。圖片:Martin Mecnarowski/wikipedia
紅腳隼雌鳥。圖片:DrewHeath / Wikipedia
兩者的雄鳥在站立姿態時很難區分,但從下方觀測飛翔狀態則很容易辨別:西紅腳隼雄鳥的翼下覆羽為暗灰色,而紅腳隼的翼下覆羽為白色,有明顯的不同。
西紅腳隼雄鳥。圖片:Dave Curtis / flickr
紅腳隼雄鳥。圖片:鄧鬱(Dean)
地理隔離往往是亞種分化,甚至產生獨立種的原因。具體到鳥類,因為很多鳥類會進行長距離的遷徙,因此準確來說其實是繁殖地的隔離。西紅腳隼和紅腳隼的越冬地都在非洲南部,有很大的重合,但繁殖地卻是完全分開的,這就導致這兩個種群逐漸演化為兩個不同物種。
從分布圖上可以看出,西紅腳隼的繁殖地從西伯利亞中部一直延伸到中東歐;而紅腳隼的繁殖區域主要在我國的華北和東北地區,以及鄰近的西伯利亞的有限區域和朝鮮半島的北部。
西紅腳隼在我國的分布非常有限,主要繁殖於新疆的阿勒泰地區,近些年來,有觀鳥愛好者在烏魯木齊市周邊記錄到遷徙過境個體。
西紅腳隼分布圖,綠色為繁殖地,淺藍色為過境區域,深藍色為越冬地。圖片:SanoAK / Wikipedia
紅腳隼分布圖,綠色為繁殖地,藍色為越冬地。圖片:L. Shyamal / Wikipedia
當然,分布圖只是參考,並不能準確地描繪該物種全部的分布情況。2004年,一隻西紅腳隼雄鳥跨過大西洋,降臨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瑪莎葡萄島,被觀鳥愛好者兼鳥類學家E·弗農·勞克斯(E. Vernon Laux)記錄到,隨後大批的觀鳥愛好者紛紛前往,一睹這位大洋彼岸來客的英姿。
這是西紅腳隼在美洲大陸的第一次記錄,應當認定為迷鳥(即偏離自身遷徙路線的候鳥)。
吃蟲的猛禽
西紅腳隼的體長一般在28~34釐米,比紅隼還小,是一種比較嬌小的猛禽。體型上的限制,使得西紅腳隼在食性上,更多地選取昆蟲為代表的無脊椎動物。雖然它們也吃一些小型的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和鳥類等脊椎動物,但雛鳥尤其以直翅目昆蟲為主要食物。在西紅腳隼的繁殖地,常可以見到成鳥捕食蝗蟲、螽斯等直翅目昆蟲的場景。
西紅腳隼雄鳥捕食螽斯。照片於6月拍攝於匈牙利,可以推斷其處於繁殖活動中。圖片:Andy Morffew / Wikipedia
西紅腳隼主要採用兩種捕食策略:一種是「主動出擊」,即在飛行中捕食昆蟲,或通過振翅懸停然後猛撲下去捕食;另一種可稱為「守株待兔」,即選取視野好的高枝或電線站立,瞅準獵物足夠接近,才飛出去將其擒獲。
雌鳥捉到一隻蜻蜓。圖片:Radovan Václav / flickr
兜兜轉轉的遷徙
可能和大家想像的不同,很多候鳥春季和秋季的遷徙路線是不重合的,而是一個「環形」。
以下圖為例:A圖和B圖分別展示了兩隻在哈薩克斯坦北部繁殖的雌性西紅腳隼的遷徙路線,數據來自它們所佩戴的衛星跟蹤器。
我們可以看到,秋季這兩隻西紅腳隼直接穿越阿拉伯半島南下到達越冬地;春季則途徑北非和南歐、中歐返回繁殖地,形成一個順時針的閉合環形。
A、B圖中圓圈表示繁殖地或越冬地,三角指示遷徙的方向,而方塊則表示遷徙方向未知的情況,虛線表示數據缺失。實心圖案表示數據可靠,空心則表示不太確信。C圖表示環志個體重新記錄的地點,此處不再贅述。圖片:Todd E. Katzner et. al. / Bird Study (2016)
在遷徙過程中,西紅腳隼常和其它隼,如黃爪隼 F. naumanni 混群,規模一般在100隻以上。它們沿途會尋找合適的生境進行停歇補給,以完成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遙遠的路途。
西紅腳隼的越冬地主要位於非洲南部的卡拉哈裡地區,那裡乾旱少雨,降水情況對食物的影響很大,西紅腳隼也會根據降雨的變化調整越冬地。
聚群的西紅腳隼。圖片:Ferdinando sacchetti / Wikipedia
「鴉哥,借窩一用」
西紅腳隼使用其它鳥類的廢棄巢穴繁殖,主要是鴉科鳥類,比如分布區域有很大重合的禿鼻烏鴉 Corvus frugilegus,有時西紅腳隼也會主動奪取它們的巢穴。
西紅腳隼的巢址一般選在草原地貌的樹林之中,往往臨近水源,因為那裡有充足的食物。它們一次繁殖可產卵2~4枚。
交配中的西紅腳隼。圖片:Martin Mecnarowski / Wikipedia
雄鳥(右)給幼鳥餵食。圖片:Radovan Václav / flickr
然而在中亞和俄羅斯的某些地區,禿鼻烏鴉的巢穴常被人類搗毀。它們棲居的樹木也面臨被砍伐的威脅,而農藥的施用又使其食物來源大幅下降;再加上其體型較大,往往在輸電線路上觸電斃命。
禿鼻烏鴉。圖片:Adrian Pingstone / Wikipedia
生態系統環環相扣,由於西紅腳隼非常依賴禿鼻烏鴉的巢穴完成繁殖,隨著這些地區禿鼻烏鴉數量的下降,西紅腳隼繁殖所需的巢穴也出現了不足,進而影響了它的種群數量。
1980~1999年,因為認為禿鼻烏鴉有害於農業,匈牙利地區使用3-氯-4-甲基苯胺鹽酸鹽對其數量進行控制——這一行為幾乎將西紅腳隼完全逐出了此區域。到2005年,匈牙利的西紅腳隼種群大約只剩下500~700隻的規模。
過度放牧導致的草場退化,也是威脅西紅腳隼種群的因素。除此之外,由於遷徙路途遙遠,西紅腳隼在遷徙過程中常常遭到人類捕殺。鑑於此,從2005年起西紅腳隼被IUCN評估為近危(NT)級別,一直持續到現在。
一對西紅腳隼,相信大家已經可以分辨出它們的性別了。圖片:Martin Mecnarowski / Wikimedia
目前,西紅腳隼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二、歐盟《鳥類指令》文件附錄一等多部法律文件。中東歐地區也開始為西紅腳隼提供人工巢穴,目前招引已獲得成功;而在一些曾經毒殺禿鼻烏鴉的地區,農業和禿鼻烏鴉之間的關係也在被重新調整。
但西紅腳隼繁殖地減少的趨勢仍然沒有改變。或許在未來,當地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更可靠、更持久的解決之道。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6年第164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刑小天Bird-Seeker。
原標題:《明明是個猛禽,怎麼淨吃蟲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