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外地青年在一個留守村,靠賣甲蟲帶活了整個村子

2020-11-22 天下網商

 目前,他們的養殖基地是國內最大的甲蟲養殖場。

天下網商記者 劉飛越 文/攝

多數人養寵物,養的無非是貓貓狗狗或者花鳥魚蟲。而在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的一個村子裡,幾個90後創業青年的寵物卻大有不同——甲蟲。

目前,他們已在當地建立了甲蟲培育和繁殖基地,專門為全國的甲蟲愛好者培育、銷售各種甲蟲。

2018年天貓雙11當天,他們的淘寶店「牧野蟲社」 銷售額突破兩萬元,在剛過去的淘寶雙12中,銷售額也突破了一萬元。對於養甲蟲這個小眾中的小眾行業來說,這樣一個銷售業績,對這幾個年輕人是莫大的鼓勵。

「牧野蟲社」團隊目前有六名主要成員:黃賽、馮肖瑜、朱國偉、王樂州、高林森、餘冠濤,分別來自廣東省和浙江省,年紀最大的是生於1991年的馮肖瑜,最小的是生於1997年的高林森。其中,黃賽是溫州人,2010年開始養蟲,經營一家名為「牧野蟲社」寵物店。後來,因為相同的愛好,通過網絡或者展會與其他幾個小夥伴相識。2013年開始,六個人逐漸走到一起,2014年便紮根浙江雲和縣張家地村,繼續「牧野蟲社」的甲蟲繁殖、培育和銷售。

「牧野蟲社」選擇雲和縣,是因為這裡獨特的氣候地形適合甲蟲的繁殖培育。而他們所在的張家地村更是深山中的古村,有著別處難以比擬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地處麗水雲和縣深山的張家地村,目前居住的基本是老人

2018年12月初的一天,當全國許多城市都被霧霾籠罩的時候,我從杭州出發乘坐高鐵南下,經過1小時40分鐘的車程抵達麗水站,然後倒了兩次中巴車,又耗時3個多小時,才抵達位於深山中的雲和縣張家地村。

張家地村是個古村,安靜恬和。我抵達張家地村時是午後兩點多,暖陽高照,天空蔚藍,村子裡安靜得能聽到溪水流動的聲音。我往村裡走,走了幾百米後,才在一個供銷社門前遇到了三個曬太陽的老人。

老人們告訴我,村子裡的年輕人大多都在外地工作,村裡剩下的主要是老人。對於「牧野蟲社」的地點,老人們記得清清楚楚,說:「那裡有幾個小夥子,養蟲子的,你是找他們吧。」

村子裡,兩位老人正在修一個木桶

按照老人們的指點,我找到了「牧野蟲社」的所在地——位於村口村支部的三層樓裡。他們租了二樓和一樓用來養蟲,又租了隔壁一家農戶的房子用來居住。距離蟲社200米之外是村小學。前年,學校還有8名學生,9位老師。去年孩子們都去鄉裡的學校上學了,學校便鎖了門,一直閒置著。

在「牧野蟲社」,我見到了六名青年。晚上7點多,當天色暗去,整個村子即將進入睡眠狀態,黃賽和他的小夥伴依然忙碌:觀察蟲子的生長並做記錄。

甲蟲是鞘翅目昆蟲的統稱,身體外部有硬殼,前翅是角質,厚而硬,後翅是膜質,常見的有金龜子、天牛、象鼻蟲等。其中觀賞性甲蟲主要有兜蟲與鍬型蟲兩類,其中最常見的是獨角仙,屬於兜蟲的一種。「兜蟲」作為寵物養殖最早始於日本,後引入臺灣、和中國香港等地,近十年來,把甲蟲當作寵物飼養的做法逐漸在大陸地區風靡。

甲蟲喜歡相對陰暗潮溼的地方,這是他們選擇來雲和山裡養蟲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張家地村的一些村民平時會養殖蘑菇,恰巧,一種叫做「獨角仙」的甲蟲就喜歡生長在廢棄的菌棒中。所以在2014年,黃賽關掉了溫州的寵物店,一頭扎進了張家地村。

在這裡,他們完成了一批批甲蟲的繁殖和培育,也從這裡將甲蟲銷往全國各地。

晚飯後,黃賽和他的小夥伴們向蟲社走去,開始了晚上的工作

黃賽在蟲社查看甲蟲成長的情況

剛從蛹室羽化出來的鬼豔鍬形蟲,產自印度,壽命一年左右,一對可以賣600元

「啊呀!這隻好看呢,蠻粗壯的,做種蟲很好。」黃賽捧著剛從蛹室羽化出來的甲蟲高興地說。每天,他們都要認真觀察甲蟲的顏色和體型,以及犄角的形狀,測量甲蟲的體長,拍照存檔,做成詳細的記錄檔案,最後登記到淘寶店裡作為產品參數。

目前,他們的養殖基地有285種甲蟲,共計3萬多隻,是國內最大的甲蟲養殖場,其中最貴的是長戟大兜,外形威猛,價格在一千多元一隻,需要兩年才能從蟲卵長成成蟲進行銷售。

團隊六個人,黃賽主要負責甲蟲的孵化、繁殖,其他五人負責銷售。六人各司其職,把淘寶店經營得有聲有色。

羽化出來的甲蟲都會測量體長,詳細記錄各種數據作為產品參數

拍照後把照片上傳到淘寶店,以便顧客挑選

「村裡的老人幫我們做了不少工作。」「牧野蟲社」的小夥子們說,自從他們在村裡養蟲,村裡的老人經常來幫忙:晾曬飼料、刷蟲桶,商品打包等不需要太多體力的活,老人們都能勝任。

「我們會付他們工錢,比如晾曬飼料的劉爺爺,我們每個月付給他2700元。他很開心。」馮肖瑜說,淘寶訂單多到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就請老人們過來幫忙打包,有時候一個老人最多能領到200塊錢的工資。

「這個村子老人多,平常也比較閒,我們經常跟他們聊天,他們也喜歡我們,有時還會叫我們去家裡吃飯。」團隊成員高林森年紀最小,來自廣州,他說這裡的老人熱情、熱心,常讓他想起自己的家人。

村子裡晾曬甲蟲飼料的老人

午後一位老人在村子裡散步

一位鄰居在家門前撿豆子

村子裡一位82歲的老人挑著蘿蔔往家走

村裡的老人告訴記者,剛開始他們對幾個小夥養蟲子的事情很不理解,總覺得蟲子這個東西到處都是,怎麼就會有人買,還要當寵物養。後來,看著小夥子們一天天忙活,聽小夥子們講不同蟲子的特點後,他們才發現原來養甲蟲的學問也很大。

「他們來了之後,我們這個村裡也熱鬧起來了。他們幾個人在村子裡來來去去,帶來了活力,還有快遞員每天來取貨送貨。村裡再也不光是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啦。」村民張大爺說,看著幾個小夥子紅紅火火地養甲蟲,自己也見識了一種新事物。以前覺得自己跟不上世界的發展,現在覺得又跟這個世界有了新聯繫。

把羽化出來的甲蟲重新放回盒子裡,外部標註甲蟲的品種、體長等參數

晚上十一點半,黃賽吃著零食更新「牧野蟲社」淘寶店信息,把新羽化出來的甲蟲信息登記上去

「牧野蟲社」製作的甲蟲標本

深夜12點,整個村子漆黑一片,只有蟲社的燈光依然亮著。「現在整個村子的人應該就剩下我們幾個沒睡了。」黃賽站在二樓的露臺上,抬頭看了看漫天的繁星說。

他說,養甲蟲的事情,一開始家裡人都不是很支持,總覺得這麼小眾的東西沒有人肯買。女朋友也不理解,甚至跟他分了手。但他覺得,養甲蟲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現在又有小夥伴一起合作,幹勁更足了,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們也希望能給村子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氛圍。如果真有這樣的效果,也算是我們的另外一種收穫呢。」

張家地村牧野蟲社創業團隊,從左到右依次為高林森、黃賽、餘冠濤、王樂州、朱國偉、馮肖瑜

相關焦點

  • 全國最值錢的村子,整個村子由化石組成,人稱「化石村」!
    全國最值錢的村子,整個村子由化石組成,人稱「化石村」!蓋房子我們一般用的都是磚頭和混凝土,像一些地處偏僻的地區因為交通不便導致經濟落後,所以也會有木房和土坯房,不過我國卻又這樣一個村子,整個村子都是由化石建造的,人稱化石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江西80後農民工回農村,帶1000留守婦女賣燈芯草,人均賺4萬一年
    鄰居們都說他傻,大城市機會多得是,小村子一輩子都出不了頭。父母也想不通,這小小的餘家村,放眼望去,除了地裡長的燈芯草,哪還有值錢的東西?沒想,餘山還真打算做燈芯草生意。他和周邊幾個村裡,上千個農村留守婦女一起,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幾年中,餘山的事業蒸蒸日上,那些留守婦女,一年收入可以達到三四萬。
  • 田野調查手記|怒江白族「剩男」:無婚可結,何來留守婦女
    回家過春節之際,院長叮囑我可以關注家鄉的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可回鄉觀察後發現,留守現象在當地並不嚴重。問及村民,村民回答:「那麼多光棍娶不到媳婦,哪裡來的留守婦女和兒童?」我這才明白,比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問題更為嚴峻的是大量未婚男青年的婚配問題。
  • 振興地方經濟 讓留守兒童家團圓
    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留守兒童們每天都盼著過年,因為爸爸媽媽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大人們過完年外出打工來年新年才回來,成了這個村子習以為常的事情。 即將成為「童伴媽媽」的俄木克羅是村子裡幼兒園的一名老師,談到留守兒童,她說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很抗拒跟外界交流,但他們很堅強。
  • 百萬農民逆襲史:靠一根網線,由貧困縣到遍地是富豪,年銷7000億
    一個年輕人改變一個村莊淘寶村這個點子來源於江蘇省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的一個年輕人。2006 年,一個名叫孫寒的失業青年回到老家。沒事幹的他成天泡在網上,卻意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就這樣,朋友帶朋友,親戚帶親戚,開網店的風潮傳遍整個村莊。到 2010 年 ,東風村的網店數量已經超過 2000 家, 400 餘戶村民從事網店事業,年銷售額達到 3 億元。也就是說,一戶人家平均一年就賣出了 75 萬元。這個數字可比大部分一整年的工資高多了。此外,電商還帶動了整個村的產業鏈條。
  • 廣西妹回村做淘寶賣絲瓜絡,被罵「不務正業」,今花70萬市區買房
    80後廣西妹子韋月洲是村子裡唯一回鄉創業做淘寶的年輕人,連父母都認為她「不務正業」。如今,靠做淘寶賺到的錢,她在村裡蓋了一座二層小樓,還在市區花七十多萬購置了房產。鎮上有五個人,在她的帶動下,開起了淘寶店,有三十多個農戶,正在幫她種植絲瓜。她希望帶更多人做淘寶,帶鄉裡人摘掉貧困的帽子。
  • 4次被拐賣的四川女子曹小琴,被整個村子「囚禁」,現在怎麼樣了
    在《盲山》中的女主白雪梅,她原本是前途光明的大學生,在城市裡找個工作,嫁人生子,將來會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可一切都被人販子給毀掉了,她被拐賣到一個陌生而野蠻的山村,但她並不認命,多次尋找逃跑的機會,可惜在這個落後愚昧的村子裡,一個村的人都在「囚禁」她,就連當地官員和警察也對她的求救置之不理,白雪梅始終無法逃出去。
  • 一個「網紅村」的誕生:一群老闆開「檢討會」,一場直播帶貨千萬
    就在當晚,淘寶主播薇婭也來到十八洞村,和當地的網紅一起直播帶貨。短短一個小時的直播,賣出了超 1050 萬元的農產品,還帶來了 960 萬人次的關注。三天後,一年一度的獼猴桃採摘節開幕,十八洞村又籤訂了 105 萬箱的訂單。
  • 實力方陣|賴廷階:溫暖的留守群體(組詩)
    文/賴廷階留守孩子在寄宿學校1村子裡的留守孩子在鎮上寄宿學校成立了巡邏的問好村莊裡的留守白髮經常有村子的關心小組來問好這就讓出門在外打工的遊子一塊出門在外心裡的石頭就被消化關心小組的巡邏車輪奔跑的唱片,愛的唱片快速轉動在各個村莊的路上
  • 日本人有多愛甲蟲,玻利維亞國寶甲蟲賣到瀕危!
    然而,仍有民眾持續偷偷捕捉甲蟲,設法賣到日本。 撒旦大兜蟲 馬馬尼就是這樣一個甲蟲獵人,在成功捕獲到甲蟲後,他會先測量甲蟲大小
  • 攝影師|劉飛越:留守的農村——甘肅隴南祖和孫肖像
    照片中裹在被子裡的小女孩丹丹因生病沒有去上學,她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經一年沒有回家了,每次當她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就會抬頭看看掛在牆上被保鮮膜包裹的結婚照;又或是夜幕降臨,在村子的河邊,沒有其他娛樂的偏遠地區,一個男孩只好把另一個男孩用草繩綁起來當作遊戲;拿著紙疊方包貼在眼前的麗麗一個人在炕上玩,鍋裡放著的是年邁的爺爺從山上砍柴燒火做的炒饅頭;12歲的明明已經獨自生活3年了,中午休息時只能自己生火做飯,他吃的最多的就是炒洋芋
  • 陵水坡村:一抹「紅色」帶出多彩生活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通訊員 陳思國 攝  1919年秋,24歲的黃振士從陵水縣黎亭峒坡村(今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坡村)走出,到廣州求學,為後來的革命生涯作好思想和知識的儲備;100年後,不少外出打工的坡村年輕人從城市回到坡村,靠著發展鄉村旅遊業與特色種養產業,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改變著革命老區的面貌。
  • 探訪廣西「吸毒村」:村民曾以為用白粉造原子彈
    凌振森說,這是禮茶村真實存在過的一個笑話。  2003年到2005年,禮茶村涉毒村民達到高峰。據不完全統計,全村有4人因參與販毒被判處死刑,最高峰時吸毒人員達90多人,平均下來六七戶村民中就有一人吸毒。  禮茶村以前是典型的貧困村。村民們回憶,20世紀初,村裡人均耕地只有0.53畝,解決溫飽問題都難,收入基本靠外出務工。貧困也為毒品滋生提供了「土壤」。
  • 中國「直播第一村」走紅!24小時「不打烊」帶貨,主播一單賺萬元
    就像馬雲說的那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淘寶、天貓平臺也給私營老闆們提供了一個舞臺,只要利用得好,就可以將生意做大做強了。近兩年,電商+直播的模式開始興起,很多淘寶店主利用直播可以將產品更加直觀地展現在消費者的面前,更能促進成交率。
  • 湖南殭屍村是真的嗎,在哪裡?揭秘村子裡是否真有殭屍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國境內,卻有一個殭屍村,關於這個殭屍村,很多知名專家對此爭論不一,這個村便是湖南殭屍村。湖南殭屍村是真的嗎?湘西趕屍又是跟這個村有怎麼樣的關係呢?一直以來,很多專家學者都想要弄清楚這個話題,今天,小編特意驅車去往湖南,為大家探究事實到底如何。殭屍村真實存在
  • 「守村人」是啥意思?為啥很多村子都會有一個傻子?
    在鄉下的村落裡十分靜謐,細心的村民會發現,在自己的村子裡總會有一個傻子,跑到鄰村一看,原來東南西北各個鄰村都有那麼一個傻子,幾乎每個村落都會有這樣一個人,不免讓人感到好奇。曾經,王寶強出演過一部電影《Hello!
  • 中國「奇特的」村子,一個用化石建造房子,還有一個房子建在地下
    中國「奇特的」村子,一個用化石建造房子,還有一個房子建在地下,我們在外出的時候都看到了新鮮的事物,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對於那些有著悠久名勝古蹟的地方,並且風景很美,一直深受遊客們的喜愛,在我國這樣一個大國的地方,有一個中國最奇怪的村子,而且其中之一是化石,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
  • 村民幾十年來靠手工扎高粱杆掃帚為生,有村民日入700元
    在重慶墊江,高安鎮某村村民幾十年來靠手工扎高粱杆掃帚為生,幾十年來從當地收購高粱杆到從外地收購高粱杆,銷路從縣內賣到縣外,只要農閒時就扎掃把,多的時候一天可以賺7、800元。據村民介紹,他們村1978年就開始手工扎掃帚,全公社46戶人家,差不多就有四十二三家的人都在做掃帚,基本上墊江城的掃把都是他們生產隊的。
  • 新晃:留守兒童的「太陽媽媽」
    懷化新聞網訊 (通訊員 姚茂江 於飛 田元春)在湘黔交界巍峨的天雷山脈大山腳下,溫文爾雅的平溪河畔,有一個群山環抱、綠蔭擁簇的侗鄉苗寨叫紅星村。村裡有一個50開外的帶頭人——村關工委主任楊鳳玉,她視村裡留守兒童為親生兒女,所以村寨的人們都稱她為「太陽媽媽」。
  • 你家鄉有沒有這種「火石」,靠賣它能月入千元,有商販上門收購
    在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有一個叫「白石頭」的村子,每家門口都堆一堆石頭,村民介紹說,村裡到處都是白色的「火石」,所以村名就叫「白石頭」。這位大媽介紹說,這些石頭都是平時去地裡務農後,回家時撿回來的,積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