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他們的養殖基地是國內最大的甲蟲養殖場。
天下網商記者 劉飛越 文/攝
多數人養寵物,養的無非是貓貓狗狗或者花鳥魚蟲。而在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的一個村子裡,幾個90後創業青年的寵物卻大有不同——甲蟲。
目前,他們已在當地建立了甲蟲培育和繁殖基地,專門為全國的甲蟲愛好者培育、銷售各種甲蟲。
2018年天貓雙11當天,他們的淘寶店「牧野蟲社」 銷售額突破兩萬元,在剛過去的淘寶雙12中,銷售額也突破了一萬元。對於養甲蟲這個小眾中的小眾行業來說,這樣一個銷售業績,對這幾個年輕人是莫大的鼓勵。
「牧野蟲社」團隊目前有六名主要成員:黃賽、馮肖瑜、朱國偉、王樂州、高林森、餘冠濤,分別來自廣東省和浙江省,年紀最大的是生於1991年的馮肖瑜,最小的是生於1997年的高林森。其中,黃賽是溫州人,2010年開始養蟲,經營一家名為「牧野蟲社」寵物店。後來,因為相同的愛好,通過網絡或者展會與其他幾個小夥伴相識。2013年開始,六個人逐漸走到一起,2014年便紮根浙江雲和縣張家地村,繼續「牧野蟲社」的甲蟲繁殖、培育和銷售。
「牧野蟲社」選擇雲和縣,是因為這裡獨特的氣候地形適合甲蟲的繁殖培育。而他們所在的張家地村更是深山中的古村,有著別處難以比擬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地處麗水雲和縣深山的張家地村,目前居住的基本是老人
2018年12月初的一天,當全國許多城市都被霧霾籠罩的時候,我從杭州出發乘坐高鐵南下,經過1小時40分鐘的車程抵達麗水站,然後倒了兩次中巴車,又耗時3個多小時,才抵達位於深山中的雲和縣張家地村。
張家地村是個古村,安靜恬和。我抵達張家地村時是午後兩點多,暖陽高照,天空蔚藍,村子裡安靜得能聽到溪水流動的聲音。我往村裡走,走了幾百米後,才在一個供銷社門前遇到了三個曬太陽的老人。
老人們告訴我,村子裡的年輕人大多都在外地工作,村裡剩下的主要是老人。對於「牧野蟲社」的地點,老人們記得清清楚楚,說:「那裡有幾個小夥子,養蟲子的,你是找他們吧。」
村子裡,兩位老人正在修一個木桶
按照老人們的指點,我找到了「牧野蟲社」的所在地——位於村口村支部的三層樓裡。他們租了二樓和一樓用來養蟲,又租了隔壁一家農戶的房子用來居住。距離蟲社200米之外是村小學。前年,學校還有8名學生,9位老師。去年孩子們都去鄉裡的學校上學了,學校便鎖了門,一直閒置著。
在「牧野蟲社」,我見到了六名青年。晚上7點多,當天色暗去,整個村子即將進入睡眠狀態,黃賽和他的小夥伴依然忙碌:觀察蟲子的生長並做記錄。
甲蟲是鞘翅目昆蟲的統稱,身體外部有硬殼,前翅是角質,厚而硬,後翅是膜質,常見的有金龜子、天牛、象鼻蟲等。其中觀賞性甲蟲主要有兜蟲與鍬型蟲兩類,其中最常見的是獨角仙,屬於兜蟲的一種。「兜蟲」作為寵物養殖最早始於日本,後引入臺灣、和中國香港等地,近十年來,把甲蟲當作寵物飼養的做法逐漸在大陸地區風靡。
甲蟲喜歡相對陰暗潮溼的地方,這是他們選擇來雲和山裡養蟲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張家地村的一些村民平時會養殖蘑菇,恰巧,一種叫做「獨角仙」的甲蟲就喜歡生長在廢棄的菌棒中。所以在2014年,黃賽關掉了溫州的寵物店,一頭扎進了張家地村。
在這裡,他們完成了一批批甲蟲的繁殖和培育,也從這裡將甲蟲銷往全國各地。
晚飯後,黃賽和他的小夥伴們向蟲社走去,開始了晚上的工作
黃賽在蟲社查看甲蟲成長的情況
剛從蛹室羽化出來的鬼豔鍬形蟲,產自印度,壽命一年左右,一對可以賣600元
「啊呀!這隻好看呢,蠻粗壯的,做種蟲很好。」黃賽捧著剛從蛹室羽化出來的甲蟲高興地說。每天,他們都要認真觀察甲蟲的顏色和體型,以及犄角的形狀,測量甲蟲的體長,拍照存檔,做成詳細的記錄檔案,最後登記到淘寶店裡作為產品參數。
目前,他們的養殖基地有285種甲蟲,共計3萬多隻,是國內最大的甲蟲養殖場,其中最貴的是長戟大兜,外形威猛,價格在一千多元一隻,需要兩年才能從蟲卵長成成蟲進行銷售。
團隊六個人,黃賽主要負責甲蟲的孵化、繁殖,其他五人負責銷售。六人各司其職,把淘寶店經營得有聲有色。
羽化出來的甲蟲都會測量體長,詳細記錄各種數據作為產品參數
拍照後把照片上傳到淘寶店,以便顧客挑選
「村裡的老人幫我們做了不少工作。」「牧野蟲社」的小夥子們說,自從他們在村裡養蟲,村裡的老人經常來幫忙:晾曬飼料、刷蟲桶,商品打包等不需要太多體力的活,老人們都能勝任。
「我們會付他們工錢,比如晾曬飼料的劉爺爺,我們每個月付給他2700元。他很開心。」馮肖瑜說,淘寶訂單多到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就請老人們過來幫忙打包,有時候一個老人最多能領到200塊錢的工資。
「這個村子老人多,平常也比較閒,我們經常跟他們聊天,他們也喜歡我們,有時還會叫我們去家裡吃飯。」團隊成員高林森年紀最小,來自廣州,他說這裡的老人熱情、熱心,常讓他想起自己的家人。
村子裡晾曬甲蟲飼料的老人
午後一位老人在村子裡散步
一位鄰居在家門前撿豆子
村子裡一位82歲的老人挑著蘿蔔往家走
村裡的老人告訴記者,剛開始他們對幾個小夥養蟲子的事情很不理解,總覺得蟲子這個東西到處都是,怎麼就會有人買,還要當寵物養。後來,看著小夥子們一天天忙活,聽小夥子們講不同蟲子的特點後,他們才發現原來養甲蟲的學問也很大。
「他們來了之後,我們這個村裡也熱鬧起來了。他們幾個人在村子裡來來去去,帶來了活力,還有快遞員每天來取貨送貨。村裡再也不光是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啦。」村民張大爺說,看著幾個小夥子紅紅火火地養甲蟲,自己也見識了一種新事物。以前覺得自己跟不上世界的發展,現在覺得又跟這個世界有了新聯繫。
把羽化出來的甲蟲重新放回盒子裡,外部標註甲蟲的品種、體長等參數
晚上十一點半,黃賽吃著零食更新「牧野蟲社」淘寶店信息,把新羽化出來的甲蟲信息登記上去
「牧野蟲社」製作的甲蟲標本
深夜12點,整個村子漆黑一片,只有蟲社的燈光依然亮著。「現在整個村子的人應該就剩下我們幾個沒睡了。」黃賽站在二樓的露臺上,抬頭看了看漫天的繁星說。
他說,養甲蟲的事情,一開始家裡人都不是很支持,總覺得這麼小眾的東西沒有人肯買。女朋友也不理解,甚至跟他分了手。但他覺得,養甲蟲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現在又有小夥伴一起合作,幹勁更足了,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們也希望能給村子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氛圍。如果真有這樣的效果,也算是我們的另外一種收穫呢。」
張家地村牧野蟲社創業團隊,從左到右依次為高林森、黃賽、餘冠濤、王樂州、朱國偉、馮肖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