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一起把瓜熟蒂落的絲瓜摘下來,先把絲瓜絡皮剝掉,然後提著籃子來到小河邊,小心翼翼用乾淨的河水把絲瓜漿洗乾淨,「洗碗神器」絲瓜絡就這樣製成了。
80後廣西妹子韋月洲是村子裡唯一回鄉創業做淘寶的年輕人,連父母都認為她「不務正業」。
如今,靠做淘寶賺到的錢,她在村裡蓋了一座二層小樓,還在市區花七十多萬購置了房產。
鎮上有五個人,在她的帶動下,開起了淘寶店,有三十多個農戶,正在幫她種植絲瓜。她希望帶更多人做淘寶,帶鄉裡人摘掉貧困的帽子。
斷了收入
80後韋月洲是整個村子裡唯一一個守在老家創業的年輕人。
她的家鄉,廣西來賓市忻城縣,是著名的貧困縣。和她一般年紀的年輕人,大都去廣東或者縣城裡打工,留在家鄉的老人們,則在田地裡種些玉米、甘蔗、百香果,貼補家用。
大專畢業以後,韋月洲像許多同齡人一樣去廣東打工,留下體弱多病的孩子,讓父母照顧。韋月洲不怕打工辛苦,最怕接到父母的電話,「肯定是孩子又生病了。」
有一次,孩子的奶奶凌晨四點打來電話,說孩子發了高燒,又是咳嗽又是嘔吐,但奶奶昏花的老眼甚至看不清楚體溫計,也不知道孩子燒到了多少度。
韋月洲正在工廠值夜班,脫不開身,等她熬到七點鐘交班,就和丈夫一起,辭掉了工作,乘坐12個小時的大巴趕回老家。孩子送到醫院後,直接進了重症室。
那一個多月,看病花了兩三萬元,打工的積蓄都花光了,幸運的是,孩子脫離了危險。
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孩子,韋月洲決心留在家裡。這對農村青年來說,無異於斷了收入。
賣絲瓜絡
在廣東打工的時候,韋月洲和丈夫經常在淘寶上網購。守在農村,無計可施,兩人一合計,打算開一家淘寶店。然而,賣什麼呢?這可難住了這對夫妻。那段時間,韋月洲經常和丈夫逛鎮上的集市,看看有什麼是可以拿來賣的。
有一天,韋月洲騎著自行車路過鄰村,發現家家戶戶的牆壁上都掛著大串的絲瓜絡,無人採摘。「這種藤蔓植物只要有依憑就會生長,當地的農民偶爾會摘一兩個用來刷碗,但大多都沒人要。」
細心的韋月洲去網上一搜,「只有3家賣絲瓜絡的店鋪。」
於是,她和丈夫當即決定,就賣絲瓜絡。
兩人分工合作,一個人去周圍的村子,採摘「野生絲瓜絡」,另一個人,拿著一部像素很低的舊手機,拍照上傳到淘寶店,算是把這小生意給做起來了。沒想到,才一周時間,真的有了一單。
「廣西的郵費很貴,我說服這個買家花30元買了30個,包郵,聽說後來他分給了親戚、鄰居一起用。」
雖說店是開起來了,但每周一兩單的銷量,根本維持不了這個家庭的開銷。韋月洲有大專文憑,就去鎮上的一所幼兒園應聘老師。白天帶四十多個孩子,晚上兼顧淘寶店的生意。
每天要趕在上班前,韋月洲會將前一天的訂單打完包,囑咐孩子的爺爺去鎮上發貨。由於常常不能及時發貨,她會多送幾個絲瓜絡,「最初是想補償一下買家們,沒想到這個舉動讓我的店鋪生意慢慢好了起來。」
經營店鋪兩年以後,她的小店每天能有20多個訂單,野外採摘的絲瓜絡,已經供不應求了。
發黴了,全燒了
韋月洲的老父親有幾畝田地,大多種植了玉米和百香果,還剩下兩畝閒田。韋月洲就開始打起這些田地的主意。她想讓父親幫忙種上絲瓜,可是老爺子一聽就不同意了。
老爺子整天擔心女兒在網上被騙,擔心東西寄去了,人家不給錢。韋月洲只得拿出自己這兩年的進帳給父親看,老人家這才同意幫女兒種上絲瓜。
但是,自家的兩畝田肯定不夠店裡的銷售,韋月洲還跑遍了鄰村,挨家挨戶想預訂一點絲瓜。但村民們聽到她的提議紛紛搖頭,「這東西在野外生長都沒人要,怎麼可能賣得出去?」
無奈,韋月洲只得先給每家付上幾百塊的定金,這才勉強有5戶人家答應幫她種植。
但是,當年9月,絲瓜成熟的季節,韋月洲提著籃子去採摘,卻發現種下的絲瓜因為疏於打理,被蟲子吃得一乾二淨。
從鄰村收來的絲瓜,也大多是歪瓜裂棗。
韋月洲只能靠庫存勉強度日,到了第二年的三四月份,廣西梅雨季,倉庫裡一大半的絲瓜絡全都長滿了黑色的黴斑,沒法賣了。
那天,趁著父母不在家,韋月洲把發黴的絲瓜絡都搬到田地裡,一把火燒掉了。
「怕父母心疼,我就騙他們說全都賣掉了。」
不能打退堂鼓
存貨沒多少了,韋月洲調高了產品的價格,想著也許買家會望而卻步,「但還是有人來下單。」
她想過讓買家取消訂單,但回頭一想,辦法總比困難多,不能打退堂鼓。
於是,只要一有訂單,她和丈夫就騎上自行車,挨家挨戶地去敲門,一見面就問人家,家裡有沒有絲瓜絡。有的時候,奔波一整天,跑上三四十裡的山路,才能找到一個合格的絲瓜絡。
要是路上遇到下雨,他們寧願自己被淋成落湯雞,也要想辦法把絲瓜絡保護好。
就這麼熬了6個月,韋月洲父親種出的第二批絲瓜終於瓜熟蒂落,這才暫時緩解了她的壓力。
一個老農戶看她創業認真,還傳授了一個經驗給她。只要在採摘之後,將絲瓜絡放到房頂暴曬5天,然後再密封處理,就永遠不會再發黴了。
創業到了第三年,韋月洲的貨源逐漸穩定,也開始賺錢。
榜樣
十裡八村都聽說韋月洲在網上賣絲瓜絡,但是能有多賺錢,沒人知道。
直到有一天,韋月洲在農村老家給父母重新蓋了一座二層小樓,還在市區買了一套新房,鄉鄰們頓時炸開了鍋,有消息靈通的人士,打聽到的消息是,那套房花了七十萬。
韋月洲徹底紅了。
那些曾在觀望,不肯幫她種絲瓜的農民的,也紛紛選擇了和她合作。一下子來了三十多戶農民幫她種植絲瓜,甚至有一整個村子都想幫她種絲瓜。
不少幼兒園的同事,跑來向她請教開網店的經驗,如今已經有5個同事,在她的幫助下開起了淘寶店。
韋月洲自嘲說,當年那個不務正業的「無業游民」,如今已經成了鄉村青年們的榜樣。
去年,有客戶向韋月洲諮詢,想買一些「能煮水的絲瓜絡」。韋月洲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絲瓜絡還是一味藥材。
她開始將重心轉向「藥用絲瓜絡」,「這可比用來洗碗有價值多了,價格也會翻上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