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消息,《電商報》獲悉,聚合支付平臺樂惠日前已正式被納入京東旗下的京東數科集團。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10月9日,樂惠的運營主體樂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多項工商變更,其中多位投資人退出,轉由京東匯正(天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後者則為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與此同時,公司多位董事退出,新增甘娟為監事。公司類型變更為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據《電商報》了解,樂惠是一家專注於線下小微商戶,並為其提供以移動聚合支付為主線的一站式雲服務企業;服務超過50萬商戶(餐飲、零售為主),月支付消費者人數超過3500萬,累計支付服務近12億筆。
事實上,這也不是京東第一次嘗試在聚合支付領域的探索。今年6月,聚合支付服務商哆啦寶出現企業信息變更,投資人原股東悉數退出,京東數科旗下全資子公司京東匯正成為哆啦寶唯一投資人。
據《電商報》了解,聚合支付,顧名思義就是連結各第三方接入的支付接口,並打造成一個聚合平臺。因此,聚合支付也有一個更為形象的名稱為「第四方支付」。而作為行動支付「最後一公裡」的生意,聚合支付已成為巨頭角逐的另一大戰場。
今年年初,阿里巴巴通過旗下的中金公司和恒生電子投資入股了另一大聚合支付品牌「收錢吧」;2018年11月,騰訊同樣出資1600萬元人民幣獲得盛燦科技4%的股份。
而聚合支付之所以能接連獲得阿里、京東、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的青睞,得益於在其背後正培育著一個新的藍海市場。在第三方支付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移動端支付表現出「碎片化」的趨勢。除了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移動巨頭,還有百度錢包、京東錢包、翼支付等第三方移動機構。
多樣化的用戶支付需求促使線下商戶必須獲取多元交易收款能力。對於快速成長的線下商戶來說,集中多種支付方式滿足客戶需求,「聚合」成為大勢所趨。最關鍵的是,中國市場擁有龐大的商戶集體。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1020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規模超7000萬戶,龐大的企業市場主體催生了支付機構服務B端的巨大市場。
顯然,各大巨頭相繼投資聚合支付服務商是為了更好的掌控線下商戶的「入海口」。中國首個公開發布的聚合支付行業發展報告——《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2020年聚合支付全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94萬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3936.5億筆。
但是,隨著聚合支付行業市場規模快速發展,相關監管規範仍處於落後態勢。因此,其背後的風險也開始暴露出來,不斷有消費者被盜刷、非法平臺涉嫌洗錢等新聞被曝出。2019年6月,公安部通報中重點提及了第四方支付系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等犯罪團夥套取、漂白非法資金的所謂「綠色通道」,產生嚴重的社會危害。
但好消息是,相關部門正在推動聚合支付新的管理辦法的制定,以明確行業準入。但同時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隨著監管趨嚴,聚合支付服務商合規成本將會越來越高。因此,聚合支付平臺如何創新符合監管要求的盈利模式,成為了入局者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作者:電商報 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