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 09:47:11 來源:勞動報
名師風採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兼任國際結構安全性與可靠性協會主席,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等學術職務。長期在結構工程與地震工程領域從事研究工作,在隨機力學、工程結構可靠性與生命線工程研究中取得了具有國際聲望的研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部省級科技獎勵一等獎5項。2004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李傑
李傑的人生無疑是傑出的。在30多年的教學科研生涯中,他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作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潛心育人,孜孜不倦,培養出全國結構工程領域的眾多精英;他是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作為同濟大學王牌學科新一代的學術領袖,他嘔心瀝血,奮進在科學前沿,成為國際結構安全性與可靠性協會主席;作為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他殫精竭慮,不辱使命,為城市「生命線」的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尊重學生創新精神和獨立人格
1957年出生於河南開封的李傑,1977年成為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1985年考入同濟大學攻讀結構工程博士,畢業後回到鄭州工學院開始了大學教師的生涯。1996年,39歲的李傑作為人才引進回到同濟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此,他的教學科研之路駛上了快速發展通道。
從小受到教師母親的耳濡目染,當老師成為李傑的嚮往。如願以償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後,他反覆思考的是中國高校如何培養優秀的人才。傳統的人才培養,往往是被動的、重複式學習與訓練。而李傑認為:獲取知識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重要的是要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第一位。他要求學生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研究中形成活的、具有結構的知識體系。他總結出的本科生讀書三問:是什麼?有什麼用?局限性在哪裡?被學生評為導師金句。而對研究生的教學,李傑則強調讀書三結合:結合研究讀書、結合文獻讀書、結合著述讀書。「作為導師,是你的三年、還是學生的30年」,李傑總是以此自省、鞭策自己,一心一意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作為工學博士,他卻十分重視學生的人文科學修養,所帶的博士生,布置的寒假作業閱讀是《唐詩小札》、《宋詞小札》。
李傑透露,他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書櫃,擺滿了他所帶的67名畢業博士生以及優秀碩士生的檔案。從師生見面記錄、到學生提交的札記,他都一一記錄在案,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檔案盒。家裡,最多的也是學生的工作記錄,地上、沙發上堆滿了學生的論文、札記,他視若珍寶。
對於公派出國的博士生,李傑每周一次越洋電話、從不爽約。有一次,因為學術問題,他與大洋彼岸的學生爭論了起來,一「吵」就是一個多小時,已過午夜時分,還沒完沒了。當時李傑氣得摔了電話,稍作冷靜,他再打過去越洋電話,苦口婆心與學生溝通,循循善誘、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學生的個性。他深知,師生是一種緣分,是用心還是用嘴,學生心裡如明鏡一般。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從尊重教育對象開始,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人格,把教育學生當成一份傳承人類精神的事業。
李傑體味到了人生最值得驕傲的幸福:培養優秀的同濟學子,帶領他們走向科研前沿,幫助他們建立起人生目標。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他樂此不疲。 30多年的教學生涯,李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與學生面對面,投入百分百。
多種災害風險預警 一網統管
作為在上海學習、工作了近30年的新上海人,李傑早已將上海視為自己的第一故鄉。2005年,他受命擔任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15個春夏秋冬,他全情投入,在上海市「生命線」工程的研究與實踐中取得突破,為保障城市安全運行作出了突出貢獻,兩次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保障水、電、煤氣正常運行,是城市防災救災的重中之重。李傑擔綱所長的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從單體結構可靠性發展到整個城市的抗災體系,培養了一批應對多種災害的研究隊伍,成為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重鎮」。
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上海市多種災害風險預警與管理系統初步建成,抗震、抗風、抗火、抗水災實現一網統管,為應急管理部門防災救災打開了「綠色通道」。今年5月,該系統原型已覆蓋全上海。李傑自豪地說,這樣的防災預警系統,在全世界絕無僅有,我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供水、供氣等地下管網被喻為城市的「生命線」。在李傑和他的研究梯隊的多年努力下,上海已經能對地下水管實行病害診斷與預警。去年,他們預測某區地下水管存在一級風險點48處,工程部門根據預測及時修復了36處,另有12處打算結合舊城改造一併修復。結果,去年5月、今年6月發生2次水管爆裂,爆管點就在這12處沒及時修復的預警點之中,一夜之間,爆管點成為澤國。
目前,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已建立起了對上海非常有用的風險預報、預警和管理體系,將整個城市納入了人工智慧評判平臺。上海市多種災害風險預警與管理系統一期、二期工程已開發完成,總長3.6萬公裡的供水地下管網病害診斷與預警今年底將上線運行。「能夠為上海這樣的城市保駕護航,我感到非常榮幸」,李傑備感自豪地說。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最幸運的是「新鮮感」,每一位學生都會促使老師自我更新、自我學習,每年都會成為全新的我,李傑老師樂在其中。(文/孫明敏)
編輯:姚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