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冠疫情持續擴散,不僅打亂教學計劃,也讓各學校因陷入家長和老師的「撕扯」而左右為難。
搖擺不定
在亞利桑那州錢德勒市,學區理事會今年9月緊急召開一場特別會議,討論是否重開校園。之前兩周內,由於理事會為防疫通知轄區內所有學校暫時關閉校園、只上網課,每天不停有家長給理事會成員打電話、發信息投訴,更有甚者發出「死亡威脅」。
開會前,學區官網上家長、教師等人留言約1100條,其中一條寫道:「假如本區學校再不開堂授課,我會帶著兩個兒子,轉到另一個學區上學!」
許多教師留言批評學區理事會「搖擺不定」。一名教師寫道:「你們面對公眾態度軟弱,看來對你們僱員的安全毫不關心。」
這個管理4.4萬名學生的學區理事會最終以3票支持、2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決定重新開放校園,11月起每周上4天課,同時繼續提供網課,已有大約86%的學生重返校園。
路透社報導,美國各地學區管理人員面臨兩難局面。就不同學區如何處理重開校園議題,路透社9月底開始調查美國30個州、覆蓋240萬學生的217個學區,發現絕大部分學區採取「線上線下結合」教學模式,只提供其中一種授課形式的各佔5%。有些學區則隨疫情變化「開、關」校園。
兩難困境
路透社調查發現,許多家長不滿線上教學,認為效果比課堂面授形式差,還打亂自身家庭與工作節奏;另一些家長擔心過早讓孩子重回校園會有感染病毒風險。
與此同時,許多教師表示在疫情期面授課程讓他們不安,擔心孩子把病毒傳染給他們。強大的教師工會堅持「安全第一」的立場,並抱怨各地針對學校的病毒檢測和防疫措施不統一且變化不定。
這種情況下,學校和學區管理方成了「夾心餅」。錢德勒學區負責學齡前至12年級教育服務的高級執行總監拉裡·羅瑟說:「全國所有學區都處於同一困境,就是無論它們作出何種決定、無論一個決定經過怎樣的深思熟慮,總會有一些人認為那是個錯誤決定。」
學校還苦惱於「計劃趕不上變化」:病毒擴散速度,以及地方官員對健康及經濟風險的容忍度,都會影響重開校園的決定。
紐約市是全國最大學區,轄區內有30多萬名學生,其經歷可謂這種變化莫測局面的縮影。市政府先前決定允許學校重開,並由家長自主決定是否送孩子上課,堅持六周後,隨著病例再度激增,市長白思豪上周重新下令關閉學校,要求至少持續到11月30日。
在路透社調查的217個學區中,僅三分之二學區說會收集校園疫情數據,其中大部分學區在秋季開學後頭幾周內沒有或極少出現病例,只是近期少數學區出現病例激增現象。錢德勒學區11月重開校園後,截至中旬報告的新冠檢測陽性病例在學生中佔0.5%,教職員工中不到1%。
即使病毒未大規模擴散,這場疫情已經讓不少學校「缺人缺錢」。一些教師因感染或接觸病毒被隔離,有些人因學校關閉另尋工作;家長威脅「不開課就轉學」,由於聯邦政府向各州分配教育資金部分基於學生人數,這可能讓學校財務狀況雪上加霜,而開通網課和校園防疫措施增加運營成本。
一些學校原本可從聯邦抗疫援助項目中獲取補貼,但白宮與國會遲遲無法就第二輪抗疫援助方案達成一致,而大部分州財政預算面臨赤字,難有餘力救助學校。
(記者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