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鐸拍下周總理憂鬱眼神疲憊狀態卻打動後人

2020-11-28 騰訊網

人民日報資深攝影記者蔣鐸,58個春秋始終堅持以生活為師,走抓拍之路,不斷超越自我,取得突出藝術成就。全媒體時代,面對傳播形態和傳播方式的巨變,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增強「四力」,不斷創作出生動鮮活、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走進蔣鐸的光影世界,一起分享那些難忘的瞬間,會得到許多啟迪。

有幸進入報社 成為攝影新兵

1937年5月,我出生在北京一個貧困家庭。自幼愛好美術,1954年從北京五中初中畢業後,我被保送到中央美院附中。1958年美院附中畢業後,又順利升入中央美術學院,前後接受了近5年的嚴格的美術教育。那時,俄羅斯及蘇聯現實主義繪畫對我影響較大,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半年後,我決意退學,投身社會實踐增長本領,實現我人生一次轉折。

1965年蔣鐸在北京留影(蔣鐸供圖)

2009年9月,退休後的蔣鐸仍在繼續抓拍(蔣鐸供圖)

1959年5月,經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校長丁井文介紹,我有幸進入人民日報社。起初是在文藝部美術組,負責設計和繪製地圖、圖標、刊頭等。1961年調到總編室攝影組,開始接觸並從事新聞攝影。我的啟蒙老師是攝影家呂相友。攝影與繪畫雖然存在較大差異,但都是通過視覺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和人間百態,而且攝影反映得更快、更直接。由繪畫轉向攝影,這與我的初始愛好並不矛盾,眾所周知,吳印鹹、布列松等攝影大師,都出身於繪畫。

對我來說,人民日報是一所更大的學校,是一個更高的平臺,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剛練習攝影時,面對難得的拍攝場景,因缺乏經驗,過度興奮,有時搞得手忙腳亂,照片拍得不理想,見報比率不高。1963年5月2日,我拍攝的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與首都群眾一起歡度五一節的照片在《人民日報》刊登,這是我見報的第一幅新聞照片。

勤學苦練,夢想成真

當記者要有夢想,採訪機會要靠自己主動去爭取。

1966年是個特殊的年代,作為攝影記者,我的夢想就是拍攝毛澤東。

那年國慶節臨近,我突發奇想:可否在金水橋前使用焦距不短於1000mm的長焦鏡頭拍攝毛澤東?這個妙想當即得到呂相友的支持和鼓勵。時間緊迫,我們四處打探,最後終於從國家體委登山隊那裡借得這樣的長焦鏡頭。

我精心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力爭萬無一失。1966年10月1日上午10時整,在優美的《東方紅》樂曲聲中,毛主席神採奕奕地登上天安門城樓。我全神貫注,全力拍攝……10月2日,本報一版刊發的兩幅照片,全是用這個鏡頭拍攝的。我的夢想成真,初次嘗試,大獲成功!

同年11月3日,毛主席身著軍裝,登上天安門城樓。經過之前多次細心觀察,我發現毛主席檢閱遊行隊伍時,並不總是站在城樓的中央位置,有時走向城樓東端,有時走向西端。所以那天我大膽地預估,如果能在觀禮臺上拍攝站在城樓西端的毛主席,效果肯定會更好!於是,我在金水橋前拍了一會兒,就果斷轉移到西觀禮臺,等待毛主席的到來。終於,他一步步朝我走來,直到城樓西端止步。此時此刻,毛主席就在眼前,看得真真切切!他戴著軍帽,帽子上有顆紅五星。那天天氣晴朗,光線柔和,毛主席不時與周邊的人談笑。面對這個難忘瞬間,我沉著冷靜,聚精會神,盡全力捕捉……

1966年11月3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蔣鐸攝)

人民日報當時以半個版篇幅刊登這幅照片,刊發時,照片未作任何剪裁。原作品是黑白的,後來傳播開來就變成人工著色的了。照片刊發後,《人民畫報》雜誌將照片選作封面;中國攝影家協會舉辦「紅太陽」影展時,將這幅照片放大到一面牆的尺寸;後來照片還被製成郵票、畫片、宣傳畫;1993年在陳石林先生籌辦的「紀念毛主席誕生100周年影展」中,這幅照片又一次展出。

我成了除新華社記者外,第一個在金水橋使用長鏡頭拍攝毛澤東的攝影記者!此後,許多兄弟單位紛紛效仿人民日報,進口這樣的長焦鏡頭,僅本報就先後進口了三部長鏡頭相機。

1966年從金秋10月到初冬,我先後5次參加毛澤東檢閱活動的採訪,5次拍攝毛主席。1967和1968年國慶,我都十分幸運地得到珍貴的拍攝機會。

大膽創新,堅持抓拍

作為專業攝影記者,我認為,無論是拍新聞照片,還是紀實照片,或是搞攝影藝術創作,抓拍都是一種常用的拍攝方法;新聞照片、紀實照片的基本拍攝方法應該是抓拍,抓拍是攝影記者的一項基本功,需要擁有責任心、正義感、勇氣擔當和技術技巧。

從1978年走上抓拍之路起,包括退休以後,在多年的新聞攝影實踐中,我一直堅守自己的理念,不遺餘力、鍥而不捨地實踐這種拍攝方法,堅持在平凡的生活中抓拍感動的瞬間,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樂。40多個春秋,這條路走起來確實不易,為此我付出過不少心血和汗水,當然也從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與喜悅,日積月累,久久為功,逐漸形成質樸自然的新聞攝影風格。1994年7月我出版了自己的新聞攝影理論專著《抓拍——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的基本方法》,受到廣大攝影愛好者和專業人士的肯定。

1994年7月蔣鐸出版的新聞攝影理論專著《抓拍——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的基本方法》(蔣鐸供圖)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的新聞攝影創作進入繁盛期。一方面,我的觀念已發生變化,思想更加解放,對新聞攝影規律的認識和理解不斷深入;另一方面,社會生活日新月異,新事物、新問題層出不窮,值得拍攝的東西空前繁多。這期間我雖然拍攝了劉少奇追悼大會、慶祝粉碎「四人幫」的歷史性瞬間《十月風雷》這樣的重大政治事件,但更多的是以生活為師,著眼於普通百姓,見別人之所未見,不斷超越自己。例如,《技術講座》《麥客換上新裝備》《開學典禮上的新教師》《一對戀人在天安門前自拍》等作品,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工人們正聚精會神地聽講座(蔣鐸攝)

1978年底,我到北京內燃機總廠採訪,一踏進廠門,就被熱火朝天的學習氣氛和工人們的幹勁所感染。為反映新氣象,我一改以往的老套路,一連數日,從早到晚泡在廠裡,認真體驗,細心觀察,從旁悄悄拍攝,務求人物真實自然的表情,尤其是工人們專注學習的眼神,以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時任總編室主任的李莊審閱後,籤下「可用」二字,這是對我主動探索的肯定,對我是莫大的鼓舞,由此奠定了我後來幾十年的創作道路。當時這組照片以《勤奮學習大有希望》為題,在《人民日報》整版刊出。與十年動亂時期說教式的照片相比,這些照片表現手法獨特新穎,清新之氣撲面而來,引起了攝影界的廣泛關注,《中國攝影》約我撰寫採訪體會。這組攝影作品中的《技術講座》,入選全國影展,受到好評。自此,人民日報新聞攝影邁出了可貴的一步。

1991年夏,我在參加邊疆萬裡行採訪期間,在陝西寶雞看到成群結隊、手持鐮刀、身背鍋盔的麥客,十分好奇。麥客體現了中國農民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我意識到這種現象恐將成為歷史,就連忙抓拍了不少照片,但後來一直也沒合適的機會發表。不出所料,幾年後,身背鍋盔、手持鐮刀的麥客真的不見了。5年後,1996年初夏,又一個麥收季節到來,我在京廣107公路河北段見到結隊南下的康拜因,馬上意識到這就是新麥客!欣喜之下,飛快地按動快門……

回到報社,我連忙將5年前後的這兩幅照片編在一起。1996年6月3日,《人民日報》三版頭條位置以《麥客換上新裝備》為題刊登了這組照片。1996年6月3日,總編輯範敬宜看後動情地寫了很長一段話,他說:「僅僅5年時間,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狀態的變化,就給人以恍若隔世的感覺。」他還特別稱讚道:「這組照片之所以感人至深,還在於利用的舊資料是一張非常真實、生動的現場照片。舊麥客的服裝、神態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這組照片榮獲《人民日報》年度精品獎一等獎。

1991年6月,麥熟季節,來自甘肅天水的麥客,到陝西寶雞關中平原割麥(蔣鐸攝)

1996年5月,在京廣公路河北段,新麥客「康拜因」結隊南下(蔣鐸攝)

還有一個故事,對我觸動很大。1988年5月,我到蘇北一個縣城採訪。那天,接待方專門安排參觀幼兒園,看孩子們表演舞蹈,聽他們唱歌。可當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唱完一首纏綿的情歌時,我感到非常尷尬和無奈,這說明適合併受孩子喜愛的兒童歌曲太少了!

那年兒童節後,該照片在人民日報教育版刊發,反響之大,出乎預料!評報欄貼出兩張報紙,一張是「別具一格,說服力強,圖文相得益彰」;一張是「這個新聞照片很好!現場抓拍的,有新聞性,也提出兒童教育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社外也有讀者來函,表示深有同感。有的讀者還動手給孩子寫了兒歌。通過這件事,我又一次感受到人民日報在人民心中的分量。

孩子們唱歌現場及本報評報欄內貼出的兩張報樣(局部)(蔣鐸攝)

以下作品,分別是我1988年9月1日在呼家樓中心小學採訪拍攝的《開學典禮上的新教師》以及2009年3月23日在天安門前拍攝的《一對戀人在天安門前自拍》。

《開學典禮上的新教師》(蔣鐸攝)

《一對戀人在天安門前自拍》(蔣鐸攝)

一幅老照片,感動百萬人

有件事,我至今依然難以忘懷。這是新媒體時代的一個奇蹟。

2015年9月3日大閱兵結束的當天,網名為「周顧北的周」的一句「這盛景,如你所願」的微博和一幅周總理的黑白照片,迅速在網上轉發和傳播,至4日上午,轉發量竟然超過一百萬!許多網友看了這句微博和這幅老照片,流下了熱淚。

2015年9月3日,網名「周顧北的周」「這盛景,如你所願」微博截圖(蔣鐸供圖)

當時轉發最多的一句話是:「開國大典,飛機不夠,你說那就飛兩遍。現在不用了,飛機要多少用多少!」這句話既是歷史的回顧,又是現實的寫照,內涵豐富,令人感慨良多。其它轉發語還有,「戳中淚點,總理如你所願,祖國強大了!」「十裡長街,總理猶在,突然淚目。」「敬愛的周總理,國泰民安,我們中國發展得很好,中國在一步步強大,您要一直看著!」「如你所願,我輩當自強不息,致敬!」「唉,看到照片讓人特別想哭,總覺得周總理有未完成的事。」

這件事有力地傳達出中國人的愛國心、凝聚力和正能量。網友對於照片的理解,已不僅僅局限於照片本身的內容,而是升華為對於周總理為國家民族命運日夜操勞、鞠躬盡瘁的敬仰之情,升華為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這是彌足珍貴的。

周總理在1968(蔣鐸攝)

這幅老照片是我於1968年10月1日拍攝的,距2015年9月3日大閱兵已有47年。那年國慶,我從鏡頭中發現周恩來比兩年前明顯消瘦和憔悴,我的心為之一顫,我知道他是累的。當時,我們拍領袖都著眼於表現他們的神採奕奕,笑容滿面。我也是如此,但我沒有完全遵守這個不成文的規矩,拍下了當天周恩來那憂鬱的眼神、疲憊的神態。雖然當時未能發表,但若干年後看到這幅照片,就令人想起周總理當時的艱難處境。攝影界一位知名教授評價說,「周恩來歷來給人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印象,為什麼突然變成這般疲憊和蒼老?這是被當時所謂的『文化大革命』折磨的」「這幅照片很典型地透射出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社會現實」。後來,中國美術館收藏了這幅作品。

一幅老照片被大閱兵喚醒,竟然感動了這麼多人,是我始料不及的。它今天的影響,決定的因素是周總理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操。這幅照片的拍攝過程,也使我認識到,作為現場人物肖像攝影,包括領袖的現場肖像,除了抓拍他們通常的滿面笑容,更要表現他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個性化的內心世界。如果沒有周總理那憂鬱的眼神、疲憊的神態,這幅照片就不會瞬間打動那麼多人。

新媒體時代,報、網、端、微、屏齊發力、共相融,人民日報覆蓋的讀者群多達8億多!新聞攝影機遇更多,舞臺更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新聞攝影記者要與時俱進,增強「四力」,以生活為師,深入探尋新聞攝影規律,不斷創作出更多生動鮮活、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來源: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曼葉平整理)

蔣鐸簡介:

1937年5月生於北京,高級記者,曾任人民日報社攝影組組長、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1997年被評為"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2003年獲得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授予的特殊貢獻獎,2006年被中國攝影家協會評為有突出貢獻攝影家。2018年被《人民攝影報》評為「第二屆十傑人民攝影家」。曾多次擔任重要新聞評選評委。

代表作品主要有:《見證》《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周總理在1968》《承包第一年》《開學典禮上的新教師》《麥客換上新裝備》《生活中不能沒有排隊》《目光》《童年》等。著有新聞攝影理論專著《抓拍——紀實攝影與新聞攝影的基本方法》。

相關焦點

  • 《後海不是海》左小青飾演沈海鷗 憂鬱眼神讓人心疼
    左小青追劇 「心疼」自己   左小青在劇中所塑造的37℃女人沈海鷗,除了這個角色性格憂鬱和沒有爆發力給人印象深刻以外,但其溫婉如水的氣質就好似出水芙蓉般,也令人心曠神怡,同樣獲得了網友一直好評。   電視劇《後海不是海》是左小青嘔心力作的代表作之一,在電視劇熱播的時候,必然左小青也成為追劇隊伍中的一員。
  • 張鎬濂家庭風波後首現身,神情嚴肅眼神憂鬱,但氣質超讚!
    此時的張鎬濂眼神憂鬱若有所思,正被粉絲圍坐一團拍攝。像是在擺拍,應該是在工作。看來未受出軌傳聞影響。當年洪欣在與舊愛莫少聰分手後懷了兒子,當時好多親友勸說洪欣把孩子打掉。執拗的洪欣決定將孩子生下來並且撫養至今,如今已成人。如今回頭再看,勇敢的生下張鎬濂是多麼的明智……雖若有所思,但看其精神狀態不錯,看來受之前的家庭風波影響不大,很堅強了。
  • 三毛生前最後的照片:笑容燦爛眼神充滿憂鬱,4個月後在醫院上吊
    照片裡的三毛親切的與周邊的環境互動,可是如果你認真觀察就能發現,三毛雖然笑容燦爛,可是眼神裡卻充滿了憂鬱。肖全也沒有想到這會是三毛生前最後一組照片了。1991年,三毛再次因病住院,身體的病痛和感情的挫折最終擊垮了她,三毛在醫院用絲襪上吊自殺了。她去找荷西了,那裡有她最憧憬的愛。雖然留給了世人無盡的感傷,但是對於三毛來說這樣的做法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 謝娜登上新加坡雜誌封面,用力過猛盡顯憂鬱,眼睛無神遭吐槽
    謝娜的時尚品味一直受到人們的譴責,我覺得她有點土氣,自己做的時尚品牌也不常見,但是,謝娜在時尚的這條路上越受挫就越有勇氣,最近在新加坡的時尚雜誌的封面上登場,展現了謝娜的另一面,洋溢著安靜而濃厚的憂鬱感。照片裡的謝娜改變了以往誇張的表情,整個人都沉靜下來,選擇的衣服上以簡單的約定為主,配合背景色調更顯憂鬱的氣質,讓人都有些看不習慣。
  • 小說素材|100個眼神描寫,別再用3分涼薄7分漫不經心了!
    >寫網文也很需要注意,相似的詞語不要翻來覆去地濫用,眼神描寫怎麼會只有那麼幾個詞呢!中性詞-眼神犀利,銳利,凌厲,擔憂,迷茫,疑惑,不解,膽怯,羨慕,寂寞,嚴肅,機警,深邃,戒備,尖銳,嚴厲,敏銳,嚴峻,平淡,同情,無奈,呆滯,目光如電,若有所思,放蕩不羈,憂鬱深邃,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 石之瑜:太陽花的憂鬱 蔡英文的桃源
    (特約作者 石之瑜)若僅根據「董氏基金會」的憂鬱量表,以「反中」、反交流為訴求,且如今枝繁葉茂的太陽花運動,不分其間參與世代是老師或學生,是社會系或法律系,他們在兩岸關係情境中均呈現重度憂鬱。同樣「反中」、反交流的民進黨及其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則勾畫了一個兩岸關係不重要,且臺灣不需要兩岸關係的某種世外桃源。蔡英文這個杜撰的臺灣桃花源能安撫太陽花界的中國(大陸)憂鬱,何以然?習朱會後還能否持久?
  • 藍色代表憂鬱?舍夫沙萬的「藍色陸地海洋」顛覆你的看法!
    都說藍色代表憂鬱,可真的都是那樣嗎?或許平常看見的藍色會讓人感受到憂鬱的氣息,而這個地方的藍色,卻處處彰顯出向上的活力和對生活的熱愛。位於北非摩洛哥的舍夫沙萬,這座城市,一直為背包客和世界各地的遊客所青睞,它究竟為何如此受人喜愛呢?正如題名,滿眼藍色的藍色小鎮,這便是舍夫沙萬出名的原因。
  • 療愈憂鬱和焦慮的良藥:阿爾法腦波音樂曲單
    療愈憂鬱和焦慮的良藥:阿爾法腦波音樂曲單 2020-07-02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16組普通人拍的照片為什麼打動人?只因做對了一件事
    怎樣把單調的冬天,拍得多樣化?先看看今天這第一組照片,給我們提供的借鑑。1@修橋《滑冰和冰車》藉助天氣,通過後期,賦予照片不同的味道。紫色的魔幻,藍色的陰沉,橙色的溫暖,黃色的活力。今天這組照片,之所以打動人,色調,居功至偉!2@Z.W.Q 這張就是典型北方冬天的色調,藍色、灰色,照片看起來就冷冷的。所以留白處的這枚鮮紅印章,就很重要,給照片劃了重點,提了氣。
  • 澳總理和11個人吃飯,其中有個中國人,結果,總理被罵了
    24日,他們將矛頭指向了總理特恩布爾,起因僅僅是特恩布爾日前一次晚餐的照片,其中包括一名中國商人。澳大利亞國家多元文化電視臺24日報導說,總理特恩布爾日前被拍到與11位客人一起進餐,其中有一名劉姓中國商人,而該商人在澳大利亞的公司在昆士蘭州選舉前剛向自由黨捐贈了4萬澳元(約合20萬元人民幣)。
  • 生父推她進火坑、男友出軌,最慘人設毛曉彤,卻仍有一雙純淨眼神
    好不容易跨入影視圈,出道那會兒,沒啥名氣,有次飾演的角色需要被綁在柱子上,這場戲前後拍了三個晚上,小透明沒助理,就只能默默忍受。奮鬥的年紀,再苦再累,身體上也能支撐,唯獨心理上的打擊,最難承受。而成熟的標誌,有兩個,一是眼神的變化,二是穿衣搭配。但是,上述兩者都沒在毛曉彤身上出現。毛曉彤的眼神,始終是清澈、純淨、明亮的,讓人一見,就過目難忘。盈盈秋水、顧盼生輝,形容的就是這樣的眼神吧?
  • 任航紀錄片《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Vimeo上線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近日,各種「雲展映」和「雲觀影」如火如荼地開展,「視幻文化」選擇通過高清視頻播客網站Vimeo、以付費點播的方式上線兩部優質短片《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和《動物兇猛》。
  • 地縛少年花子君:源光被三葉吐槽土氣,卻用真誠打動了三葉
    源光作為「除妖師一族——源家」的後人,生來的職責,就是淨化惡靈怪異。然而,在《地縛少年花子君》動畫中,源光真正抓過的怪異無法兩人,一人是花子君,另一個是三葉。結果沒能淨化他們,卻都成了朋友。本文,就是源光與三葉的故事。
  • 喬治·莫蘭迪的藝術,即是他一生的孤獨與淺淡的憂鬱
    安靜,大多數時候是一種輕量級的憂鬱。憂鬱,就我個人而言並非是貶義詞。憂鬱,相反的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很大的特質。精神上的高調與快樂,並非人類所獨有。有一個紀錄片,片名大概是叫塞倫蓋蒂大草原,那是非洲的一個大草原。其中一集給我留下最深的這一生都不再會磨滅的印象。
  • 元代藍釉大罐下周在渝拍賣
    原標題:元代藍釉大罐下周在渝拍賣   重慶商報訊 下周日,華夏文物2013年藝術品秋拍將在重慶銀河酒店舉槌。昨日,商報記者了解到,屆時將有100件古代瓷器亮相拍賣會,數量創重慶藝術品拍賣之最。瓷器標王為元代大德吉祥款祭藍釉出戟罐,100萬元起拍。
  • blue 有憂鬱的意思,那麼 baby blues,是嬰兒憂鬱的意思嗎
    blue 有一個非正式地表示憂鬱的意思,baby blues 不是嬰兒憂鬱的意思,可以意為「產後抑鬱,產後沮喪」,寓意:the depression that is caused to new mothers after childbirth分娩後對新媽媽造成的抑鬱anxious
  • 眼神幽深、空洞,讓人猜不不透看不透
    眼神幽深、空洞,讓人猜不不透看不透時間:2019-04-25 15:48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眼睛裡有霧是什麼意思?眼神幽深、空洞,讓人猜不不透看不透 都說眼睛是心靈窗戶,從古至今描寫眼睛的詞語也不勝枚舉,例如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淨的水波一樣的盈盈秋水,再比如形容人的眼光銳利,能夠識別真偽的火眼金睛...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詞也是和形容   原標題:「眼睛裡有霧」是什麼意思?
  • 小腿曲線完美,善解人意的微笑,清澈動人的眼神,真的很美麗
    因出演勵志偶像劇《奮鬥》而備受矚目,以柔美的氣質和淺淺的笑窩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她今年37歲,她就是滕旋。善解人意的微笑,清澈動人的眼神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後參演了《黑白之門》《奮鬥》《敵營十八年II》《鋤奸》《歸宿》《嶽父太囧》《深海利劍》《一千零一夜》,一度成為了網友心目中的「純情女神」。
  • 一個男人愛不愛你,眼神不會撒謊
    相貌可以偽裝,嘴巴也可以說出謊言,但唯獨一個人的眼神不會造假。一個人對某一事物或人是喜歡還是厭煩,都會清晰地呈現在他的眼神中。對於一個愛你的男人來說,他的眼神中盛滿對你的愛意,即便他嘴上不太會表達。01判斷一個男人愛不愛你,留意他的眼神,從他的眼神裡,你能看到他對你是真情還是假意。
  • 既會括弧笑又會眼神開車的男人之任嘉倫
    我不是外貌協會,但我是人品協會,一個人能讓我有興趣去了解他,排在首位的一定是他的人品,他的某一個點打動我,我才會願意花時間去了解他,否則我是不感冒的。說說他身上那些吸引我的點:1.有擔當,公開女朋友,結婚生子,避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