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莫蘭迪的藝術,即是他一生的孤獨與淺淡的憂鬱

2021-01-11 藝知現代
莫蘭迪《靜物》1963年

安靜,抑或說靜謐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狀態。靜止,從狀態上比不過活躍那樣來得惹人眼目,但它沒有高潮自然低潮就非顯而易見。活躍或者說光耀則不一樣,它們的低潮與高潮一樣都是明顯的,對比強烈的生命給予人激情,卻總會稍帶留下深深的寂寞。

安靜,大多數時候是一種輕量級的憂鬱。憂鬱,就我個人而言並非是貶義詞。憂鬱,相反的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很大的特質。精神上的高調與快樂,並非人類所獨有。

有一個紀錄片,片名大概是叫塞倫蓋蒂大草原,那是非洲的一個大草原。其中一集給我留下最深的這一生都不再會磨滅的印象。在連續數個月的旱季結束,雨季來臨,當第一滴雨水落下之時,草原上的跳羚都歡快地跳躍,那是它們精神上愉悅時的舞姿,它們不能言語,但它們能輕盈展開自己優雅的步伐。

跳羚會表達愉悅,但它們的憂鬱我們是難以覺察的。人的憂鬱則不一樣,我們會體察出自身的憂鬱,有時我們還能敏銳地覺察出他人的憂鬱。這就是人類的特質。憂鬱,大多數時候都是與安靜聯繫在一起的。

憂鬱,從詞彙的角度容易理解,因為它是可解釋的,正如看我們自己抑或是他人。但憂鬱的內涵,則是不易解釋的,它稍微地具有形而上。從西方哲學的角度,憂鬱或許是人類神經突觸的一種非正常反應。

從藝術的角度,我個人認為喬治·莫蘭迪的畫,無論是靜物還是風景,都是憂鬱的一種代名詞。我們說,憂鬱從形而上上難以解釋,那麼你又非得想從形而上來看出憂鬱的話,那麼你就看看莫蘭迪的靜物。

莫蘭迪孤獨的一生是因其一生都在培育他的憂鬱,憂鬱是他的本質,憂鬱即是他的永恆藝術。

相關焦點

  • 喬治·莫蘭迪為何被稱為「孤獨的旅人」?看完他的作品明白了
    近日,「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亮相北京木木美術館。「莫蘭迪」這個早已被大家熟知的名字,終於迎來了他在中國的首次美術館個展。展覽匯集了藝術家不同時期、不同媒介的作品,分為「感知」「靜觀」「景致」(包含風景和花卉)和「晚期紙上作品」四個單元,意圖將莫蘭迪視為一個思考義大利現代藝術發展的藝術家,並將他對藝術形式的沉靜探究、靜物冥思式的反覆描摹,以及畫面構圖與東西方哲學思想中有關永恆的概念之間建立起聯繫,共同探尋莫蘭迪藝術創作更深層的內涵意義。
  • 喬治·莫蘭迪:幾隻瓶子畫了一生
    展覽「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將全面回顧莫蘭迪五十年的藝術生涯——從藝術家1914年在博洛尼亞舉辦首次展覽並開始對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形上學繪畫等先鋒藝術運動展開探索,至1930-1956年任教於博洛尼亞美術學院期間對靜物和風景的反覆描繪和系列創作,再到1960年代藝術家去世前的晚年畫作。
  • 憂鬱小王子,不,我只是比較現實
    我是詩聖,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我有點憂鬱,其實我只是比較現實。我不是憂鬱小王子,我是一個快樂的人,但是那個朝代,實在讓人不能快樂起來。國家動蕩不安,黎明百姓生活在戰亂裡,貧苦,疾病,黑暗的政治。這些都讓我心情沉痛。
  • 張楚不唱孤獨唱陽光
    作為上世紀中國搖滾圈的神話人物,張楚總是以憂鬱的搖滾詩人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沉寂多年後重新出發,這一次,張楚要藉助新專輯和新巡演擺脫過去,變得更加陽光。新專輯裡的張楚:不再孤獨1993年至今,張楚推出過三張專輯:1993年的《一顆不肯媚俗的心》、1994年的《孤獨的人是可恥的》、1997年的《造飛機的工廠》。發完第三張專輯之後不久,張楚就回到老家西安隱居,幾乎銷聲匿跡。
  • 死亡、痛苦和孤獨交織的藝術天才:淺析蒙克油畫中情感性的表現
    蒙克藝術表現的精神主題——死亡、痛苦和孤獨從上面兩個作品的表現內容來看,蒙克畫作中有著對人類精神生活中陰暗面的細緻表現,死亡、痛苦和孤獨是他畫作常常構建的主題。這與他當時的生活經歷有關。還在童年時期,蒙克就感受到了來自死亡的威脅,當他還只是一個5歲的小孩,他母親就被當時流行的一種世界性疾病——肺結核——奪去了生命。15歲時,他心愛的姐姐被這同樣的病帶走。
  • 布寧:俄羅斯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一生坎坷
    布寧:俄羅斯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卻一生坎坷俄羅斯文學中如果沒有蒲寧(布寧),它將黯然失色,它將失去彩虹般耀眼的光輝,失去一個孤獨漂泊的靈魂的光輝。蒲寧自己認為,他從母親那裡繼承的是她的憂鬱、感傷、對世界強烈的感受力和對宗教近乎意醉神迷的詩意理解。蒲寧很早便會閱讀,孩提時就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 我是人間惆悵客:這首詞,道出了生命永恆的孤獨
    孤獨,這兩個字看起來讓人無助,因此很多人想盡各種辦法去避免孤獨,但是內心依然彷徨在迷茫之中。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夜,街道上萬籟俱寂,這樣的季節,很容易讓人陷入孤獨的情緒中。孤燈之下,一杯清茶,靜下心來,徜徉在素雅清新的詩詞中,讓人享受孤獨的美好。
  • 《百年孤獨》:燦爛終將寂寞償還,十句話概括一生,寫盡人生孤獨
    人年齡越大,對這個世界看得越通透,越覺得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午夜夢回獨自一人的彷徨,是知曉自己就是一個單獨的個體的悲涼。我們面對同一件事有不一樣的感受,是我執著於某事而你卻不理解我的激情,是環境造就了我們的差異以至於我們永遠無法相互理解。就是哪一點兒無法分享的東西,造就了我們每個人的百年孤獨。
  • 《百年孤獨》:百年瞬間即逝,生命的永恆是在輪迴中體味孤獨
    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則從馬爾克斯入手,稱他是"繼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莫言把它當做是引路人,他說"我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緊接著感覺到遺憾,我為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
  • 死神的另一種解讀,存在即是孤獨的救贖
    為了抵抗孤獨,我們不得不找尋存在,而為了確證自己的存在,就不得不尋找同伴。《死神》這部動漫表面上講的是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同伴之間的羈絆,但深層次卻講的是找尋活著的意義以及羈絆,擺脫永恆的孤獨。每個人自出生開始都是孤獨而獨特的,而這些獨特中的相同又指引了一部分人聚集在了一起,這便是同伴和群體。
  • 孤獨的獵手:愛德華·霍普
    在1906年和1910年間,三次的歐洲旅遊之後,他遠離當時歐洲瞬息萬變的繪畫潮流,以及活躍在美國的抽象主義,一生致力於美國本土繪畫特色的開創。喧囂之外的疏離與孤寂他早期的創作以鄉村風景為主並極力避免任何風景名勝,海洋、沙灘、巖石、燈塔、帆船、農房等,關注那些真正的鄉土風景以及鄉土建築。
  • 2005高考滿分作文: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記梵·高的一生 (全國卷...
    (安徽考生)    梵·高的一生,用孤獨來形容是最恰當的了。    梵·高的作品,用永恆來詮釋也不為過。    但他生得如此出人意料,也許就是因為他活得如此的孤獨,才讓他死在情理之中;就像他的作品,生前的沉寂是如此的出人意料,而死後作品火得一塌糊塗亦在情理之中。
  • 藝術欣賞:他用一生詮釋「情色」藝術,畫出了世上最貴的女人,
    祔擻詮顧梡艿跡漾倨驓璒蹫竢線镼莧灹鏊翭祼鵁鸓偒佾牽忻奕廟捍瑰甃搴麉搰愗幉籙茯謳祙庽韆囍緮褿煬藠楗鏭杖但他還是用一生去詮釋他的「情色」藝術雖然在克裡姆特一生當中形形色色女子像過客一樣來了又去但卻只有兩個人於他極為重要她們一個給了他靈感,一個給了他真愛激發畫家靈感與創作熱情的女人名叫阿爾瑪她與克裡姆特初見時,便相互迷戀相傳阿爾瑪有著一雙獨具魅力紫藍色眼睛而就是這雙眼睛深深吸引了克裡姆特在克裡姆特描繪的女性中很多都有阿爾瑪的身影纖細的肢體、妖嬈的白皮膚以及誘惑的雙眸不過,這個女人的感情生活也十分豐富先後結過幾次婚
  • 紀梵希為什麼一生未娶 他是為了赫本不結婚嗎
    貝爾·德·紀梵希是法國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國際影星都曾和其交情不菲,人們評價紀梵希是天才,是偉大的開創人,但是天才的背後一般都是無盡的孤獨,紀梵希一生並未婚娶,紀梵希為什麼一生未娶?    紀梵希中文名為休伯特·德·紀梵希,身高198cm,於1927年2月21日出生在法國諾曼第Beauvais的一個藝術世家。
  • 藝術秘籍,一張圖讓你秒懂15種藝術流派
    藝術不斷的發展開始慢慢產生了差異性,於是不同的流派誕生了,在西方美術史上藝術流派多不勝數,如何才能搞清楚這些流派的特點,如何才能一眼就能區分出畫作屬於哪一個流派,是一件十分考量眼光的事。在前幾年藝術圈流行過一個被人們稱為至寶秘籍的圖片,這組圖片共有15張,同一個形象在不同的流派手中產生了有趣的變化。
  • 論電影色彩運用,我只服中島哲也導演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前幾天又看了一次《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但這次,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注意的細節,即電影中獨特的視覺元素——色彩。色彩是一種視覺現象,產生視覺的主要條件是光線,物體是受到光線的照射,才產生形與色彩。也就是說: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現。
  • 任航紀錄片《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Vimeo上線
    紀錄片《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的導演張溪溟到現在也沒想明白任航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在他看來任航是一個很乾淨、很好玩,性格開朗,有很多朋友的人。「抑鬱症最怕的就是你一個人在某個地方,不和任何人接觸。」張溪溟說,「任航在生活中完全看不出來異常,他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和負面情緒傳達給你」。◇ 紀錄片《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海報。
  • 解構Edward Hopper,美國最浪漫的孤獨
    「也許,我的確是無意識地在描繪一個大城市的孤獨。」——Edward Hopper「介紹一家和深夜食堂一樣的小館子給我吧。」其實《深夜食堂》裡,最孤獨的是老闆吧?啊......真是溫柔的人在藝術史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深夜小店,莫過於Edward Hopper(愛德華·霍普)的《Nighthawks》。他的這張代表作帶有一種古怪的撩人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