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研製一種仿生眼 可替代眼球細胞功能

2020-11-27 科教臺

  騰訊科技訊(悠悠/編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視網膜移植未來有一天將用於恢復視覺下降或者眼部疾病,能夠讓失明患者群體短暫地看到光線。目前,美國匹茲堡市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肖恩-凱利(Shawn Kelly)花費十年心血,最新研製出一種仿生眼。

附加在眼球上的一個計算機晶片,可以傳輸信息至大腦

肖恩-凱利(Shawn Kelly)花費十年心血,最新研製出一種仿生眼

  這個仿生眼是由兩個微型相機附加在一副眼鏡片上,之後眼鏡片將圖像信息發送至連接在患者眼睛的計算機晶片。

  這個仿生眼是由兩個微型相機附加在一副眼鏡片上,之後眼鏡片將圖像信息發送至連接在患者眼睛的計算機晶片。這個晶片能夠將圖像轉換為電流,沿著線路發送至視網膜後方的薄膜。

  凱利說:「這個纖薄的塑料膜,與眼睫毛寬度一致,柔韌具有彈性的電極發送電流信號至視網膜神經組織,幫助患者恢復視力。我們研製的這個裝置非常像一個相機,能夠替代人類眼睛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的功能。」

  基本上眼睛與相機的運行原理是相近的,只是眼睛同步呈現兩種色彩圖像,一種是黑色,一種是白色,而相機卻可成像多色彩。

  視網膜上的細胞叫做視杆細胞,僅能呈現黑色和白色圖像,它們非常靈敏,能夠探測到萬億分之一瓦特亮度的光線。其它的視網膜細胞叫做視錐細胞,受到色彩影響,大量存在於視網膜的中央凹,在這裡當眼球調整焦距便能生成圖像。

  在缺少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的視覺盲點,視神經脫離視網膜,承載圖像讓大腦組織觀看。迄今為止,這種仿生眼已在少數失明患者測試成功,經測試這些失明患者能夠看到一些外形的光斑。

  凱利說:「我們的工具設計用於幫助患者解決失明問題,最終幫助頭部和眼睛受傷老兵恢復間接視力。」

  這個仿生眼僅能形成256像素解析度的圖像,這取決於承載電流進入薄膜後方的電極數量,然而,凱利指出,該仿生眼非常穩定,並不會出現惡化效應,這是因為沒有水蒸汽進入密封完好的這個處理器。

  本月,凱利獲得美國退伍軍人管理局提供的四年期110萬美元撥款,用於繼續完善研製這種仿生眼。

  凱利說:「這是非常好的財政支持,對於美國數百萬名失明患者恢復視力至關重要。」據悉,一種類似的裝置已在英國對患者群體進行測試,該裝置是直接將光線進入眼睛,而不是將圖像發送至相機。

  由於患有色素性視網膜炎,查理斯-詹姆斯(Chris James)和羅賓-邁勒(Robin Millar)出現視力嚴重下降,眼睛後方的感光細胞逐漸停止工作。目前,他們在牛津大學眼科醫院接受長期10個小時的手術治療,在眼球後方植入超薄微晶片。

相關焦點

  • 研發仿生眼球 可望供優於人眼視力
    作者:DIGITIMES陳明陽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的仿生(Biomimetic)電子眼球模擬人眼結構,仿生視網膜密布納米尺寸的光傳感器,功能相當於人眼視網膜的感光細胞,部分視覺能力已跟人眼相當,若能解決光傳感器數據傳輸接線問題,視力表現更可望優於人眼。
  • 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中國科學家發明納米線仿生眼球,被評為該領域數十年來重要突破
    同時,他們也在實踐中發現,仿生眼同樣可以用來造福人類。人工視網膜是 「仿生眼」 的核心部件,對於一些與老齡化相關的疾病,比如因視網膜內的視細胞退化不能產生有效的電刺激,進而無法產生神經信號,當前的解決方法是,把人工視網膜貼到人的視網膜的前面或者後面,用電極或光電探測器替代視細胞產生電刺激,進而產生神經信號,最終傳遞到大腦。
  • 中國科學家發明納米線仿生眼球,被評為該領域數十年來重要突破
    人工視網膜是 「仿生眼」 的核心部件,對於一些與老齡化相關的疾病,比如因視網膜內的視細胞退化不能產生有效的電刺激,進而無法產生神經信號,當前的解決方法是,把人工視網膜貼到人的視網膜的前面或者後面,用電極或光電探測器替代視細胞產生電刺激,進而產生神經信號,最終傳遞到大腦。但是,當前國內眼科類手術中所使用的技術和設備基本上都來自國外,我國的原創技術較少。
  • 可替代塑料的新材料出現了!中國科大研製出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眼擎科技eyemore相機領銜十大日常仿生技術
    人們研究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工作原理,並根據這些原理髮明出新的設備和工具,創造出適用於生產,學習和生活的先進技術。今天為大家帶來目前科技界十大日常仿生技術。 防菌圖層仿生對象:鯊魚用途:醫院及實驗室馬勃菌海綿的「骨骼」是由眾多格子狀的矽鈣物質構成,類似於製造太陽能的電池板、微晶片和電池的材料,美國加州大學生物技術教授丹尼爾·摩斯研究了馬勃菌海綿酶的特性,並成功進行了複製。他研製出清潔、高效的電極,使太陽能電池板更加環保。智能膝蓋模仿對象:人體膝蓋用途:殘障人士日常生活
  • 「仿生鏡片」真那麼牛嗎
    關於該「仿生鏡片」的材料性能,報導中只描述了它「由生物惰性聚合材料製成」,強調它「在眼睛內會非常穩定」,並未提及它具有何種調節功能。   現在美國從事醫療器械法規事務產品註冊工作的高陽(化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新聞中的「視力提高三倍」「不會出現其他併發症」「完美視力」等都屬於不會被FDA及其他政府機構批准的語言。
  • 中科大科學家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原標題:中科大科學家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新華社合肥11月14日電(記者徐海濤)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也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目前,大多數塑料來自石油產品,廢棄後難以降解,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
  •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一種儀器,那它無疑是最精密的。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嘗試複製眼睛的結構。如何構造球型的人類眼球,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一直是一個難題。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85-x人的眼睛之所以擁有廣闊的視角和高解析度的視力,主要歸功於穹頂狀的視網膜——眼球後部覆蓋著光探測細胞的區域
  • 英國首例"仿生眼"手術成功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英國《泰晤士報》21日報導,日前在倫敦穆爾菲爾茲眼科醫院,醫生成功地將一種人工電子裝置植入兩位盲人眼中。這例"仿生眼"手術的成功表明,未來可以幫助一些盲人重見光明。這種裝置還包括安裝在一副眼鏡上的攝像機和發射器。
  • 中科大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記者8月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相關成果在材料學旗艦期刊Matter上發表。  塑料製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丟棄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危害。
  • 視力障礙者的希望,世界首個3D人造眼球問世,或比人眼更清晰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眼已經出現了,5月24日消息稱:香港科技大學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3D人工眼球,視力障礙者看到了希望。對於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生物來說,眼睛都是最重要的傳感器官,尤其是人類,大約80%的環境信息都是通過眼睛獲取。人眼具有視場寬、解析度高以及對光高度敏感的特點,這一切都源於半球形的視網膜和大量的視細胞——每平方釐米約1000萬個。
  • 天大研製仿生複眼 發現昆蟲運動軌跡與光有關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製新型仿生複眼模仿昆蟲的視覺系統發現,昆蟲可能是根據物體發出的光強度來快速感知物體的運動軌跡。這種新型仿生複眼能夠迅速探測物體的三維位置,未來可以應用於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光學快報》上。
  • 中國科大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材料製造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安徽日報」新型仿生材料可替代塑料
    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能極大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將仿生結構設計理念運用於高性能生物基結構材料的研製上,發展了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型材料製造方法,實現了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材料的規模化製備。
  • 加拿大發明仿生鏡片 世界上將不存在近視眼?
    「加拿大發明仿生鏡片,10秒內可恢復視力!」「2017年,世界上將不存在近視眼!」  最早刊發於英國每日郵報的這篇報導稱,加拿大Ocumetics科技公司斥資300多萬美金,研究團隊耗費8年時間,開發出了「Ocumetic仿生鏡片」。  根據該公司官網介紹,只要將摺疊的仿生鏡片置入充滿了生理鹽水的注射器,通過注射將鏡片植入患者的眼球內,再用生理鹽水衝洗,10秒鐘內,鏡片會展開並貼在眼球表面,視野從此清晰,甚至能夠擁有3倍於以前的視力。
  • :研製出一種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然而,純天然的仿生結構材料具有超過工程塑料的熱性能,這可以歸因於CNF的高結晶度,TiO2-Mica的良好熱穩定性以及表面化學改性的帶來的強相互作用,使其成為塑料的高性能替代品。這種可持續結構材料在-130℃至150℃的溫度範圍內,尺寸幾乎沒有變化,與塑料的劇烈收縮和膨脹形成鮮明對比。在室溫下,該材料熱膨脹係數(CTE)約為7×10-6 K-1,僅為大多數塑料的十分之一(圖二)。
  • 我國科學家研製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目前,大多數塑料來自石油產品,廢棄後難以降解,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同時,現有的生物基材料存在成本高或難製造等問題,制約了推廣應用。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
    據《全省新聞聯播》5月25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近日在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中獲重要進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具有輕質、高強韌等優異的綜合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