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受澳大利亞山火影響,近日澳大利亞英厄姆鎮上空匯聚了超30萬隻蝙蝠,比當地居民還要多。因為當地的法律不允許捕殺蝙蝠,所以當地村民只能任由這些蝙蝠匯聚,無法隨意捕殺。
我們知道,蝙蝠身上攜帶著超過4100種病毒而不發病,其中一少部分病毒能夠感染人類,比如:狂犬病毒,還有一些病毒雖然暫時感染不了人類,但也存在著潛在的威脅,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具體看一下。
病毒與宿主
我們常說:人類是地球的霸主,但其實地球自始至終只存在一個地球霸主,那就是微生物,而微生物裡就包含著病毒家族。
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不同的是,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物質,它不像細菌,離開宿主細胞後還可以在合適的環境下生存、繁衍。病毒只有在宿主細胞內才能夠展示出生命的一面,一旦離開宿主細胞,它就像是石頭一樣,不能移動也不能繁衍。
我們知道,物種的血緣關係越遠,基因相似度越低,感染的病毒就會越不相同。比如:人類與香蕉的基因重合率只有50%,所以能夠感染香蕉的病毒,不能感染人類,比如:造成植物枯萎的黃枯病毒,不會造成人類感染。
但是,親緣關係越近,基因相似度越高,越有可能導致人類感染,比如:最近這些年新出現的病毒,都是從哺乳動物身上傳給人類的。
蝙蝠也是哺乳動物,和人類親緣關係較近,所以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有可能感染到人類。
而且,蝙蝠在演化中,演化出了即使攜帶病毒,也不會發病,更不會影響身體機制,所以蝙蝠可以和病毒和諧相處。
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病毒如果可以導致一個生物生病,該生物身體機能就會下降,要麼因為發病而死,要被食肉動物捕食。而大部分食肉動物以及食腐動物的胃酸較強,可以消滅一部分病毒,讓該病毒不至於在自然界中流傳。
由於蝙蝠可以和病毒和諧相處,這造成一隻蝙蝠可能會攜帶某種病毒幾十年而不發病。這導致一些病毒不會在自然界消失,而是保存在大多數蝙蝠體內。由於蝙蝠不發病,所以蝙蝠在與其他蝙蝠接觸的過程中,病毒也在相互交流,這導致一隻蝙蝠身上可能攜帶著上百種病毒。
一般情況下,蝙蝠和人類的生活空間幾乎不重疊,只要人類不主動接近蝙蝠,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很難傳播到人類之中。
但現在,由於澳大利亞山火破壞了蝙蝠的棲息地,導致蝙蝠離開原來的洞穴,開始靠近人類聚集地,由於飛落的蝙蝠會劃傷居民,蝙蝠糞便以及蝙蝠接觸過的物品可能會殘留著病毒,這將可能導致人類接觸到病毒,從而造成人類感染。因此,澳大利亞英厄姆鎮的居民十分不安,不少家庭已經閉門不出。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蝙蝠雖然攜帶著較多的病毒,不過大多數病毒並不能直接感染人,但這並不代表著我們可以放鬆警惕。
澳大利亞蝙蝠會引起新一輪危機嗎?
病毒雖然可以感染人類,但感染人類需要藉助人體細胞內的受體蛋白,我們可以把受體蛋白(下圖的蛋白質分子)看成是守門人,不同的細胞,擁有不同的守門人。
病毒必須經過守門人才可以到達細胞內部,但是守門人並不是好糊弄的,每一個想要進入細胞內部的病毒都需要說暗號,如果病毒說不出這個暗號,守門人便不會讓它進入,病毒如果無法進入到細胞內部,將可能隨時被免疫細胞所吞噬。
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病毒不會感染人類的原因。
假如,有一個病毒原來說不對暗號,但後代基因突變突然說對了暗號,那麼守門人便會把病毒當成「友軍」,放它進入細胞內部。此時的病毒就會展露出病毒的真面目,不僅在細胞內大吃大喝,還指揮細胞內的蛋白質為自己繁衍後代,就這樣,當這個細胞被病毒折騰的差不多時,病毒便會釋放出溶解酶,溶解掉細胞膜,繼續折騰下一個細胞,當病變的細胞達到一定數量時,人類就會生病。不過也有可能在感染初期,病變的細胞就被免疫細胞所吞噬,此時人類就會自愈。
蝙蝠身上所攜帶的病毒雖然多,但大多數說不對守門人的暗號,因此很難感染人類。但由於病毒是RNA結構,突變的概率很快,雖然大多數病毒即使基因變異也說不對暗號,但如果出現一兩個病毒,像瞎貓撞到死耗子一樣,說對了守門人的暗號,那麼該病毒就可以感染人類。
但是,不同的守門人分布的位置也不同,有的守門人只存在於血液中,所以病毒需要藉助傷口才可以感染人類。但有的守門人存在於口腔黏膜與鼻黏膜中,此時病毒就可以通過空氣傳播。
此次病毒藉助的守門人是ACE2受體,該守門人就存在於鼻黏膜與口腔黏膜中,因此可以通過空氣傳播。而且根據最近發布的一次研究來看,人體消化系統中的細胞也可能大量存在ACE2受體,因此,很可能存在糞口傳播。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來,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雖然多,但大多數不會感染到人類,然而這不代表永遠不會感染人類,由於一些病毒基因突變,雖然基因突變造成感染人類的概率很低,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是永久安全的, 對於澳大利亞當地的居民來說,閉門不出,減少與蝙蝠的接觸或許是最為有效的辦法。
最後,我想用《流浪地球》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