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入感太強!網飛紀錄片看完,嚇得我扔了手機

2020-11-24 1905電影網

本文作者是時光編輯部的@隱飲用電影治癒生活。

如果今天你離開家門,卻忘了帶手機,那會是什麼感覺?

相信你一定會覺得坐立難安,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這時候你走進地鐵,會發現一個車廂裡的幾乎所有人,都在低著頭,一刻不停地盯著手機。

不看手機的你,無聊煩悶到難以忍受。

而別人看你,也覺得像是個奇怪的異類。

沒錯,我們早已離不開手機,離不開手機裡的各種社交軟體。

起床第一件事刷手機,睡前最後一件事也是刷手機,從上班到下班,從吃飯甚至到上廁所,我們都不願意放下手機。

為何會如此上癮?

最近這部Netflix的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就深刻地探討了這一話題。

越來越多的人,早已掉入這個被精心設計的「智能陷阱」中,但問題的根源,卻可能不在我們自身。

這部90多分鐘的紀錄片,揭秘了社交媒體軟體的盈利模式和免費本質。

「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那你本身就是被賣的產品。」

放不下手機?你可能被「洗腦」了

這部紀錄片採訪了谷歌、Facebook、推特等一系列「網際網路大廠」的前任員工。

這些資深員工紛紛站出來,指出這些社交媒體是如何利用人的心理弱點,利用「上癮」機制,讓人無法抑制地沉迷其中。

不瞞大家說,就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連時光君自己,都忍不住要拿起手機好幾次。

有什麼必須要、一定要用手機幹的事情嗎?

並沒有!

就只是單純地想點開微信看看,朋友圈有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

社交媒體對人的吸引,已經變成了根植於我們潛意識的行為。

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每天都在研究怎樣讓人成癮,《智能陷阱》裡詳細解釋了這一點。

在斯坦福「勸服技術實驗室(Persuasive Technology Lab)」,學者們研究如何利用一切心理學知識,來改變他人的行為。

很多矽谷的著名人物,都曾是這個實驗室的學員,包括Facebook、優步、推特等公司,負責用戶增長的關鍵人物。

谷歌前設計道德倫理學家特裡斯坦·哈裡斯(Tristan Harris)也是其中的一名學員。

特裡斯坦直言,社交軟體中很多看似」無意識」的設計,都是為了潛移默化地改變用戶的行為。

在紀錄片中,分析了幾個常見的「上癮」設計。

比如大部分社交媒體的頁面,都是當用戶往下拉,刷新,上面就是最新的內容,再往下拉,每次都是新內容。

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正積極強化」,你不知道你會刷新出什麼內容,它的原理就像賭城裡的老虎機。

這會讓很多人變成下意識地去下拉手機,渴望獲得新的內容,就和停不下來的賭徒一樣。

「照片圈人」也是如此,你總會忍不住打開通知,看看這張照片到底是什麼,然後又被社交軟體佔據了注意力。

渴望獲取他人的關注,這也是根植於人類本性的社交心理。

還有當聊天時如果朋友在打字,會顯示對方「正在輸入」的省略號等等,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你在社交軟體上停留時間更久。

這些公司完全知道什麼東西會讓你持續興奮,讓你上癮,讓刷手機從一種簡單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再變成難以自拔的潛意識。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被「洗腦」了。

事實上,即使這些受訪的「網際網路大廠」資深員工,他們完全明白這些手段背後的原理,甚至有些人親自設計了這些手段,他們也仍然會上癮。

就跟所有拿起手機就放不下來的普通人,一模一樣。

數據濫用之惡

很多人都覺得,谷歌(百度)只是一個搜索框,Facebook(微信)只是一個我看我朋友照片的地方,淘寶只是一個買賣東西的平臺。

我用這些產品怎麼了?反正沒花錢啊!

其實,世界上沒有真正免費的服務。

你付出的,是你的隱私、你的數據和你的時間。

在《智能陷阱》中,揭秘了這些企業的大數據和推薦算法的本質。

羅傑·麥克納姆(Roger McNamee)是矽谷著名投資人,也是 Facebook 的早期投資者之一。

在他看來,「過去十年,矽谷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們,一直在做『賣用戶』的勾當。

其他受訪者也解釋道,「我們不為社交產品付錢,為產品付錢的是廣告商。我們不是顧客,廣告商才是顧客,而我們是被銷售的產品。」

廣告商為什麼付錢?他們買的是給用戶展示廣告的機會,買的是種「確定性」

他們只有更精準地了解用戶需求,廣告效果才能更好,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儘可能更多獲取用戶數據。

這也就是這個紀錄片題目中提及的——「監視資本主義」

很多公司對用戶的實時行為,進行著無限監視和追蹤,並且濫用這些數據。

這種數據有多具體呢?能夠具體到我們在某一個頁面,一張圖片,一個關鍵詞上停留了多長時間。

很多網友都曾有這樣的體驗,只要搜索過一個商品關鍵詞,平臺就不停推薦相關的同類商品。

甚至你在A平臺搜過的關鍵詞,再打開毫不相干的B平臺首頁,卻彈出了這個商品的廣告。

再比如X寶X東的購物車,可能比你的男朋友/女朋友都更加了解你。

它知道你的手機號和地址,精確到你每一次搬家和換公司的地址。它知道你在什麼時候最有空,最容易衝動購物,最近你是消費升級了還是降級了。

它甚至可以通過商品消費記錄,非常清晰地判斷出:你什麼時候結婚了、裝修了、有娃了,現在正處於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現在最經常買的是什麼。

因為軟體早就足夠了解你,它會在最顯著的位置,以優惠的價格,推薦你似乎「最需要」的東西,你買完東西,還會以為是自己本就想買。

這就是「操控」,可以說是細思恐極了。

對用戶數據的濫用,其實全世界都有。今年國慶前,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發出規定,明確叫停在線旅遊經營服務中的「大數據殺熟」行為。

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商家通過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大數據,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中,以低價吸引新客戶,卻對老客戶設定高價。

但據10月12日最新的央視新聞顯示:大數據殺熟被禁止後,「差異化定價」現象仍存在。

甚至有網友覺得,為了省一點差價,消耗大量時間精力去比價太不划算,並感嘆說:「可能我活該當韭菜。」

確實,當我們陷入無孔不入的「智能陷阱」時,又該如何逃脫呢?

更孤獨&更狹隘

很多人覺得,通過社交媒體和手機,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近了,因為獲得的信息更多,眼界也就更開闊了。

事實上恰恰相反,人們變得更孤獨和更狹隘了。

在紀錄片中,提到根據劍橋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兩項研究,1984—1995年出生的這代人,遭受的「科技困擾」比其他任何一代人都要嚴重。

青少年們缺乏真正的社交,他們對手機和社交軟體的依賴,遠遠超過了真正的家人和朋友,他們更在意的是手機裡虛擬的點讚和評論

紀錄片展示了這樣一個場景:當一個男孩心儀的姑娘,從他身邊走過時,他正猶豫是否上前搭話,卻被手機上的彈窗信息吸引。

然後他看到了姑娘在社交網站上po出的照片,最終他刷了半天手機,卻和就近在咫尺的姑娘,一句話也沒說。

多麼孤獨又諷刺的場景!

片中還提到了青少年中「過度P圖」的問題,整容醫生甚至發現了一種新病症「圖片分享畸形症」。

年輕姑娘們想做整容手術,讓眼睛更大,下巴更尖,就是為了讓自己更接近濾鏡中的模樣。

在《智能陷阱》中提到,社交網絡帶來了的負面作用之強大,令人始料未及。

統計數據顯示,美國 15-19 歲女孩的自殺率比世紀初提高了 70%,而 10-14 歲女孩的自殺率增加了 151%,自殺率激增的拐點,同樣產生於社交網絡誕生的那一年。

在社交媒體的催化下,人們很可能變得更加狹隘。

算法試圖找到幾個強大的「兔子洞」,並找到哪一個「兔子洞」,是最貼近你的興趣點的。

比如你在某個平臺開始觀看其中一個視頻,系統就會不停給你推薦相似的視頻。

算法的核心驅動力,就是讓用戶停留更長的時間。

簡而言之,你越愛看什麼,就越給你推什麼。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盡相同。

久而久之,人們以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全世界本來的樣子了。

如果周圍都是和你觀點相似的人,你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觀點。哪怕這個觀點,顯而易見是錯的;哪怕這個新聞,顯而易見是假的。

《智能陷阱》裡提到了「地平說」的例子。

NBA著名球星凱裡·歐文曾公開表示,他認為地球是平的。

在遭到公眾批評後他又道歉,稱自己相信「地平說」,都要怪罪於在YouTube上看多了「陰謀論」的視頻。

在用戶黏性的導向下,在唯使用時長至上的算法推薦下,用戶的觀點變得更加固化和狹隘。

甚至算法還會淪為輿論控制的工具,那些越是偏激、越具有煽動性的消息,越容易被迅速傳播。

面對社交網絡引發的諸多負面作用,在《智能陷阱》的最後,開發者們紛紛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的擔憂。

Facebook點讚按鈕發明者賈斯汀·羅森斯坦(Justin Rosenstein)表示,自己剛開始發明點讚按鈕絕對是出於好意,「想要讓人們傳遞愛表達愛」。

特裡斯坦·哈裡斯提到,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矩陣中,你要怎麼從矩陣中醒來。這句話似乎也在呼應電影《黑客帝國》。

Twitter前技術VP艾利克斯·羅特(Alex Roetter)說,「如果能關掉這些服務,不管200億美元的股東利益,或許可以解決問題,但現實是覆水難收。」

那麼,有什麼辦法去解決嗎?紀錄片《智能陷阱》給出的是開放性的回答。

技術大拿們除了奔走呼籲以外,還紛紛建議大家卸載程序,關掉手機通知,不去看YouTube上的自動推薦,甚至完全不給自己的小孩用社交軟體等等。

這更像是一個無解的結局。

諷刺的是,我們能看到這部紀錄片本身,正是Netflix通過大數據猜測到用戶會感興趣,從而推薦的

每時每刻,全球有上億人都沉醉在社交媒體中,上演真實版的《楚門的世界》。

我們之所以沒有像楚門一樣,走出那個被設定好的世界。

是因為我們已經接受了,呈現在面前這個世界就是現實。

-END-

相關焦點

  • 代入感太強了我已經開始什麼意思什麼梗? 代入感是什麼如何增強?
    代入感太強了我已經開始什麼意思什麼梗? 代入感是什麼如何增強?時間:2020-09-03 14:35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代入感太強了我已經開始什麼意思什麼梗? 代入感是什麼如何增強?
  • 玩家:代入感別太強!
    我是戒戒,專注於分享遊戲心得和趣事的戒戒!《最強蝸牛》是一款很有意思的放置養成類手遊,遊戲內有很多有意思的梗和NPC等待著玩家們前去解鎖。「李建剛」就是遊戲中一個很富有爭議的NPC,有的玩家覺得她實在是太噁心了,甚至有些玩家會為了她的劇情棄遊。有的玩家覺得她比較真實,代入感不要太強的話當成一個遊戲體驗也是非常不錯的。那麼李建剛的劇情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下面就跟戒戒一起來看看吧!
  • 我的世界:代入感「最」強的遊戲之一,高空墜落時失重感太真實了
    HIM一個被《我的世界》既否定又肯定的存在,很多玩家聲稱見過HIM,而就是這種神秘的存在,讓我的世界變得更加像一款恐怖遊戲,雖然第一眼看上去,我的世界像一個兒童遊戲,不過恐怖元素卻始終伴隨著我們。我的世界:代入感「最」強的遊戲之一,高空墜落時失重感太真實了;《我的世界》是一款真正的恐怖遊戲,Him的凝視是終極恐怖元素。
  • 她帶給我曾經對愛情的嚮往和回憶,自然的景色和演技都有代入感
    這部劇的製作人,我們都很熟悉,看她這些年的作品,我能回憶起我當時在讀幾年級,在做什麼,跟哪個同學在看,更喜歡誰,直至畢業。如果我們拿狼殿下跟她以往的作品比較,我覺得,在製作上更精良,不管在雪山上還是在平原中,那種極致的美和浪漫,都讓覺得純粹和美好!
  • 吳磊新劇路透照片曝光,90年代復古造型代入感強,可塑性太強了
    0290年代復古造型代入感強在路透上,吳磊的造型是很復古的,長頭髮的造型和服裝上也是相當有復古的感覺的,而且看到劇照上的造型後,復古造型是很有代入感的。吳磊的可塑性實在是太好了。03可塑性太強了吳磊弟弟無論是什麼風格的造型都是好好看的,古裝霸氣的角色,還是現代劇上勵志的男主都是很精彩的,不過吳磊主演的現代劇是很少的
  • 央視紀錄片:《極地》
    請大家帶著輕鬆的心情去觀看該紀錄片,不要與他們爭辯。不要用俯視的視角去看待別人的文化!更不要用憐憫的心態去親近物質不充裕的人們!藏族同胞們的精神家園比我們漢人富裕太多太多了!在我們漢人重拾自我精神財富的同時,我也衷心希望藏族同胞們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紀錄片重在記錄,不妄自幹涉,觀眾也是,懂得敬畏與尊重。道理我都懂,但是,我想為那匹馬發條彈幕:md,嚇得老子腿都軟了。
  • 株洲一米八壯漢踩到蟑螂,嚇得大叫跳上床,妻子想不通:這也太誇張了...
    對此,胡女士實在是想不通,丈夫是典型的壯漢,這個舉動太誇張了,她擔心丈夫存在心理問題。「天不怕地不怕」的丈夫只怕蟑螂胡女士介紹,事發時,她正在衛生間洗衣服,突然聽到丈夫的大叫聲,趕緊跑出去看。「我看到丈夫光腳站在床上,他臉色蒼白,不停冒汗。」胡女士說,當時丈夫指著床腳邊的拖鞋,說鞋底有隻蟑螂。
  • 有了這5部高分紀錄片,孩子假期再也不無聊了!
    有的家長甚至都不惜直接扔個手機給孩子玩,既省事又方便。 但是給孩子玩手機,也要有選擇性地玩,比如說看紀錄片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好的記錄片就像一個優秀的老師,可以用逼真的畫面和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吸收很多的知識。
  • 《輻射4》代入感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代入感不足
    至今沒能忘記核彈鎮那種家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代入感。回想一下,FO3的代入感來源是有相當的劇情在避難所內部展開,就在慢慢習慣安全(避難所不拯救任何人)、秩序、明亮的避難所時,突然來到了廢土,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而且無法再回去了(前期),剛來到核彈鎮也只是準備做做任務賣點裝備,結果發現有了一間屋子,這種感覺就是家的感覺,於是FO3的代入感來了。
  • 來看看這部BBC頂級紀錄片
    還別說,真讓我扒到了一部超讚的BBC頂級紀錄片——《邏輯的樂趣》。邏輯理論並不難整部片並不長,只有1個小時。從不同的著名理論入手,告訴觀眾什麼是邏輯,邏輯有什麼作用,帶動觀眾感受和體驗邏輯的樂趣,非常適合用來啟蒙及反覆觀看,加深理解。紀錄片以三個邏輯學家和一個酒保的對話開始酒保問邏輯學家們:「你們仨都要啤酒嗎?」
  • 讓業內人士冒冷汗的紀錄片,告訴你為什麼孩子會掉進手機的陷阱
    先回答一個所有父母關心的問題,意志力強的孩子是不是不那麼容易手機上癮? 不是的,沉迷手機和意志力沒什麼太大關係。 看完讓我對「沉迷手機」這件事有了深一層的了解,明白到這不是孩子愛不愛學習或者靠意志力就能抵禦的事情。
  • 當我們看完這3部有關天文的紀錄片,才會知道世界原來這麼大
    當我們看完這3部有關天文的紀錄片,才會知道世界原來這麼大孩子對於新奇的事情是最感興趣的,作為騰訊創始人的馬化騰,在還是少年的時候,父親為了保護他的天文夢,用了四個月的工資來買了一臺專業級的天文望遠鏡。今天我們就聊一下幾部有關天文的紀錄片,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你能建立起對天文的興趣,而家長也能一起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這個宇宙。
  • 順便整理了姐妹們安利的劇&紀錄片,太棒了!
    導演是福田雄一,他的代表作還有《我是大哥大》,所以你懂的😏😏,特別沙雕搞笑,主人公男帥女美,強推!身邊還沒人一起討論 太難受了😭😭😭😭👧@Echo 的安利👇安利一部泰劇《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總共才五集,就很好看,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強推👍
  • 紀錄片《藍色星球》在華引轟動 博主:驚掉下巴跪著看完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英媒稱,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數據顯示,新推出的《藍色星球》紀錄片僅在中國就吸引了大約8000萬人次觀看。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1月12日報導稱,實際上,許多中國觀眾下載了在騰訊視頻網站上播放的該紀錄片,導致中國網際網路速度一度變慢。
  • 4本念念不忘的華娛小說,單女主,劇情發展合理,代入感強
    大家好,我是小A。這兩天娛樂圈很熱鬧,讓我等吃瓜群眾大飽眼福啊,孰是孰非咱們就不管了,借這個機會,給大家推幾本印象深刻的都市娛樂文,全是華娛,當然美娛也有好文,比如好萊塢專業戶白色十三號的小說,只是美娛沒有代入感,看本小說,還得去百度人名,跟看平行世界娛樂文有啥區別。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主題。
  • 吃我一大波最應景科普紀錄片推薦吧!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 這一部紀錄片每集的時長都比較短,只有幾分鐘,剪輯乾脆利落,內容不多但足夠讓人切換視角更全面地看待疫情,很推薦手機用戶觀影。 《病毒為何致命》
  • 中國這部紀錄片,在全世界「刷屏」!國外視頻網站製片人都極力好評!
    韓國紀錄片《超級中國》製片人樸先生第一時間在視頻網站上看完了6集《輝煌中國》,他說三年前的《超級中國》給韓國人介紹了中國的發展潛力和剛剛起步的中國夢,那麼三年後的這部《輝煌中國》則給韓國人展示的是中國發展實力和中國人圓夢過程
  • 全球教育最強國芬蘭,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看完你可能想移民
    近日討論得最多的無疑「家庭作業」、「老師」、「家長」這些話題了,看著網絡上的爭論不休,我又把豆瓣上那部評分高達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翻出來看了一遍。 去年剛播出的時候,我還沒有進入自媒體,我小孩也剛踏進小學大門,所以看完後也就是感慨一句「哇」。
  • 最好看的中國野生動物紀錄片,我居然看哭了
    本文圖片及視頻截圖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羅小朵朵 / 文最近宅在家,和孩子一起看完了紀錄片《未至之境》。想不到一部講述動物的紀錄片,竟把我看哭好幾次。這部由B站和美國國家地理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中國人跡罕至之地的珍稀動物,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動物的生活。
  • 武漢殯儀館無主手機扔滿地?
    流傳內容:微信公眾號在節選方方日記中部分文字時,配上了一張堆滿手機的網圖,還稱「這是殯葬館扔得滿地的無主手機,而他們的主人全已化為灰燼」。鑑定結果:謠言要點:1.作家方方已就這張圖片予以了回應,「我的封城日記是純文字記錄,從未發過任何照片,也未發過手機圖片,更從未見過項立剛微博中所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