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毛重29公斤的箱子,竟然被某家物流公司的收件員「一比劃」,就按50公斤的重量收取了物流費。近日,北京市民葛女士經歷了一番折騰,才拿回了家人多付的物流費。
首重14元、續重2元;首重7元,續重3元……平日裡發快遞,消費者關注的費用問題,都在價格監管部門的監督下實現了明碼標價,快遞費、物流費多少,用任何公司公示的價目表都可以計算出來。可一些物流公司居然開始打起了重量上的算盤,多算立方、多算重量。記者調查發現,葛女士的遭遇並非個案。
莫名多出21公斤
前幾天,市民葛女士想將家中一臺沒有拆封的淨化器寄回老家。經過反覆比對,她選擇了一家非常知名的物流企業提供上門服務。
工作人員上門時,只有家中老人在家。葛女士回家之後,老人感嘆,一臺總價1000多元的機器,從北京城區寄到河南鄭州的費用居然高達260多元。
怎麼可能?這臺機器連最初始的物流包裝都沒有拆,而電商提供的數據顯示,連物流包裝,機器毛重是29公斤。葛女士感覺不對,立即撥打了客服電話進行諮詢。
德邦客服告訴她,後臺記錄這個訂單為32公斤,收費應該為165元。
但在上門工作人員收取時,稱重這臺機器為50公斤,收費為260餘元。
多出的100元怎麼來的?葛女士表示,這臺機器連最外層物流紙箱子都沒有拆開,根本不需要加防震設備。自己也明確提出不用再打木架等,無需再做外包裝。
據葛女士家的老人反映,當場的收件員拿著秤「一比劃」,就告訴他們要50公斤。而且按照50公斤收取的費用。當機器寄到老家時,葛女士娘家人說,這臺機器外側也沒有打任何防震木架,重量約為30公斤左右。
葛女士再次撥打了投訴電話,調查之後,這家企業的營業部給葛女士退還了多收的金額。
不同物流稱重差好多
葛女士的遭遇,在微信群裡引起了共鳴。東直門的李小姐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因為想著發陸運,她先叫了德邦物流上門,稱重結果為34公斤。因為感覺重量不對,隨後她叫了順豐。同樣一臺設備,順豐稱重為28.5公斤。
「德邦物流單價雖然相對便宜,但稱重上差了5.5公斤,仔細一算,變成順豐便宜了。」李小姐說。
不同物流公司真會如此嗎?隨後,記者以一包重達30.5公斤的包裹進行了測算。其中,順豐稱重為31.3公斤,按32公斤收取費用。圓通稱重為31公斤,按照31公斤收取費用。德邦工作人員則稱包裹為34公斤。
一家商業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自家稱重的結果和物流收件營業點計算出的數據不同,500公斤的貨物有大約10公斤的誤差。
「當然是他們稱的重了。」他說。
在物流領域,除了按重量計價,還有按體積計價的方法。一建築行業工作人員寄送同一批設備時,同一家物流公司的不同營業部,居然給出了相差3倍的不同報價。除了距離略有不同之外,最大的問題在於對體積的計算。
「第一次為1.7立方米,第二次物流卻算出了3個多立方米。打了很多電話投訴,對方稱就是這麼大。」他嘆氣說。
秤桿貓膩維權難
今年「雙11」前,市發改委曾經發布《北京市快遞業價格行為規則(試行)》,其中提及快遞業需要做到明碼標價;不準開展價格促銷活動時虛構原價、虛構降價原因、虛假優惠折扣,誘導消費者消費;不準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等行為。但快遞、物流稱重,明顯不在價格行為管控規則之內。
誰能管呢?記者在工作日期間先後撥打了多部熱線電話進行諮詢,發現反饋此情況很難。
還在工作時間,郵政業消費者申訴電話12305就已經沒有人工服務,反覆播送著「已經下班」的語音。據其他向12305投訴過的市民反饋,他們曾有人在15個工作日獲得回復,對方稱,物流並不屬於12305負責的範圍,建議諮詢其他部門。
消費者投訴舉報專線電話12315和市消費者協會熱線96315則處在線路繁忙狀態,無法接通。
另外一部熱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涉及計量的問題,應該撥打市質監局熱線諮詢。隨後,記者撥打了12365熱線。電話撥通後,熱線工作人員表示,不確定快遞、物流業的稱重計量是否在質監範圍內。「我們只能幫您記下來,預計1到15個工作日有反饋。」對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