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偌大的重慶市
眾所周知,重慶是一個市:一個面積8.24萬平方公裡,一個面積直逼包郵區省份(江蘇10.72,浙江10.55)的直轄市。即使是傳統的主城九區,即渝中、江北、南岸、九龍坡、沙坪垻、大渡口、北碚、渝北、巴南,加起來也有5472平方公裡(自己加法算的),比我家一個地級市無錫(含縣級市江陰、宜興)4627平方公裡還要大。之後還要擴容渝西十二區進入主城一體化,達到2.87萬平方公裡,突破2000萬人口。真實的沙坪垻區
再比如說渝北區,水分就更大一些。你認為的渝北區可能是黃色橢圓那麼大,實際上卻有藍色虛線那麼大。端午的時候去了北碚和渝北交界的山頂上(紅色五角星)吃自家磨的豆花,已經盤了好久的山路了,這還是比較近的區域。豆花很好吃,但是山頂上卻也並不如想像的涼快。
真實的渝北區
那麼重慶到底有多大呢?回答當然是很大。具體的表現是,疫情期間,出本市是需要報備的。別的城市的人們可能覺得行動範圍很侷促,但是身處重慶,卻有一種天高任鳥飛的感覺。畢竟,從主城的車站坐綠皮火車,往西坐六個多小時(5612次,重慶-安富鎮),或是往南坐六個多小時(5629次,重慶-石門坎)才能到達重慶轄區邊緣,往東南的話,坐十個小時也是出不去的(5609次,重慶北-秀山),足夠在車上度過一個周末了。二、天生三橋
武隆、武陵這些地名其實我都分不太清楚,或許從一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起,桃花源就萌發在了很多人的心裡,也種在了南方連綿成片的擁有喀斯特地貌的城市旅遊宣傳片裡。那麼武隆到底在哪裡呢?在主城區的東南邊,在長江支流烏江邊上。
去武隆的路上很遠,大巴車開高速沿著圖上藍色小點的標記,需要三個多小時。開著開著就算駛出了四川盆地(川東平行嶺谷),進入了真正的山區(武陵山區),也進入了接連的橋隧路段。等我們跨越烏江的時候,短暫的從隧道裡出來透氣的時間,清澈的綠色江水,同朝天門差不多高的烏江水位(175米,網站實時水位)和兩側比南山要高不少的山(>1000米),告訴我們確實進入山區了。如果把這裡也放在地形圖上一起比較,主城的平行嶺谷似乎淺得看不見了。烏江在地形圖上切穿武陵山脈,切出了一道峽谷。
自制地形圖(ArcMap 10.2軟體),採用SRTM 90m高程數據
下谷底的直梯
天坑
大猩猩
夫妻石
然後這些水匯聚成小溪,和半空巖石洞中不時奔湧而出的地下暗河一起,匯成河流,穿越碎石激起浪花。循著這條河,就是峽谷生長的方向,也就是我們走向出口的旅途。
水流匯集成河
峽谷裡的生態環境很好,因為遊覽路線是固定的,旁邊的小徑都不允許遊客進入。到處飛著有兩個小尾巴的鳳蝶,大多是純黑色的,還有一些保護色和擬態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枯葉蝶。鳥也看到了幾隻,站在小溪中央的石頭上喝水和休憩。
蝶
鳥
峽谷裡也有不少野花。除了不少小朵的花以外,還有一些百合科的大花。在通過一座小橋的時候,突然從樹冠中冒出一朵巨大的白色百合,嚇你一跳,仿佛是告訴你野百合除了春天也有夏天。在走到一片開闊區域的時候,又遠遠看到對面的巖壁上有一抹亮麗的橙色,心想又是百合科的吧。拿起長焦仔細觀察,確實就是卷丹。
野百合
卷丹
舞花姜
唐菖蒲
纖細半蒴苣苔
赤瓟
球花馬藍
臭牡丹
三、仙女山頂
因為習慣了早起,我在六點鐘太陽剛起來的時候就醒了,撥起窗簾,山風吹進來涼颼颼的,而溫暖的朝陽打在對面小房子的牆上,把牆面染成了橙色。有親戚朋友會在夏天的時候離開重慶去山裡面避暑,大概我未來的老年生活,也會像這般吧。吃完早飯,我們就去山頂尋找傳說中的大草原了。
盤山公路加上山門檢票的原因,或許還有仙女山正在辦音樂節的原因,使得上山的行程更加漫長。一路上一直觀察兩旁的植物,從仙女山鎮上針闊葉混交林的狀態,隨著高度上升最終轉變成了針葉林主導。兩旁的樹叢中不斷地出現粉紫色的大朵花序,中間是兩性花周圍是不育花的那種,一路上都以為是莢蒾,後來到山頂上翻進樹林找到幾棵仔細看,才發現原來是繡球。
仙女山小火車
大草原其實就是森林中間一片沒有長樹的草地,放在北方肯定不能算大,但是在這邊山頂上有一片較大的平坦區域,也稱得上大草原了。草原的藍天上白雲飄著,每次雲遮住太陽的時候,就是涼快的時候。
草地上許多人鋪著野餐墊坐在零星的樹下,許多人放著風箏,也是個休閒的好去處。我們也坐在樹下乘涼,討論一些總是想得太遠的社會問題和哲學問題。不知過了多久,一隻黑山羊從身後緩緩走來,似乎是想在我們書包裡找什麼吃的。
黑山羊
跑馬場則沒有什麼觀景的平臺了,到了站點之後就有一個射箭場,草地摩託場,未開放的跑馬場,和一個不知通向何方的遛馬場。遛馬場的馬有裝著馬鞍的大馬,也有並不載人的小馬跟在媽媽的身後。這裡的馬脾氣都比較暴躁,經常互相嬉鬧,還有受到驚嚇的馬,不小心把一個男孩摔了下來。
草地裡和林中,依然有很多的野生植物和動物。不玩那些娛樂項目也沒有親子活動的遊客,就可以在這裡漫無目的地散散步,擁抱一下大自然了。當然,仙女山上沒有仙女木,那種在長白山西坡見到的小小的,潔白的和翠綠的,同樣以仙女命名的植物。高山草甸,我還是更喜歡長白山一些,當然以後還要去橫斷山看看。
黃金鳳
金雞菊
黑心金光菊
海山常州
四、尾聲
回程的路上因為原路線堵車,大巴換了一條高速來走。快到主城區下高速的時候,一輪紅色的夕陽在遠方山頭上若隱若現。前邊座位的一個媽媽,在對一個玩手機的小男孩說,看看窗外,看看綠色的山峰,連綿起伏,回了我們江蘇就沒有了,再看看太陽,剛剛在這邊,現在又跑到那邊了;小男孩卻專注手機並不情願抬頭。後來,又穿過慈母山隧道,經過了巨大的盤龍立交,到南山立交的時候,東水門大橋和渝中半島的天際線映在晚霞快要落幕的天空中,引起了乘客的陣陣驚呼。
大概每個人去到一個新的城市,都有他給城市的一幅畫像。對這些乘客們可能是南山上看到的渝中半島。對我而言,重慶的畫像當然是每次飛機降落前拐過朝天門的航拍視角;武隆的畫像呢,可能是一個幽靜悠長的峽谷裡,落下許多水滴匯成河流,澆灌著桃花源裡古往今來的花草樹木。
我們也常說,要多看看窗外。事實上,我們大多沉浸在自己的領域裡,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工作上,走出自己的領域看看,才發現原來自己所專注的研究只是茫茫海洋中平凡的一棵海草。生活上,我們無論去到哪個地方,也依然多是按自己的思維模式來認知這裡,何況去的地方還不夠多。前段時間認識了幾個優秀的南開高中生,通過交談以及其中一個男生自己寫的公眾號,覺得他們在十幾歲的年紀,看到的東西甚至都比三十而已的我們看得要多。就像我以前很羨慕一些同學和朋友,能夠去到我在書裡和紀錄片裡看到的寬廣世界。而這次不同的是,相比於看到的廣度,看到他們能夠把許多事情做好做深才是更震撼我的。現實的殘酷大概就是,感到自己既不廣又不深,那就在坐標軸裡面,時而沿著x軸,時而沿著y軸,在躊躇的繞圈中記錄自己的軌跡吧。
對了,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仙女山上沒有仙女木」呢?因為仙女木是一種不怕冷的北極植物,在冰期來臨時,生長範圍就會擴展到其他溫帶區域,以至於在各地留下過許多化石證據。仙女山上現在沒有仙女木,但仙女木有一天會在凜冬綻放,在那純白的雪原上,寂靜的苔原上,留下一串孤獨的腳印。我,也曾來過這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