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怎樣保護「少年的你」?民法典的實施,對未成年人的生活與成長會帶來哪些影響?9月4日,作為北京市第二中學法治副校長,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為該校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
課堂上,張軍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為題,聚焦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從中學生熟知的人和事講起,從「民法典是一部百科全書,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一部護身寶典,明確了未成年人的權利義務」「民法典是一部共同約定,凝聚起保護未成年人的共同責任」三個方面為師生們詳細講解。
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有了具體規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了法律規則。再有浪費行為,可就是「違法」了。
民法典引導人們堅守公平正義。老人倒地扶不扶?民法典告訴你,要扶!民法典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某地有個女孩隨父姓王,取名王者榮耀,與一款遊戲名相同。雖然感覺有些不合適,將來還有可能給她帶來困擾,可並不違法,也不損害社會管理。但是,本應姓呂的一男孩欲取名『北雁雲依』就不行。現在,民法典對姓名權作出新規定,跟誰姓也有了更大空間。」
「某時尚組合3個男孩,當年不過十三四歲,成年之前演出是有收入的,歸誰呢?歸他們自己所有,也就是說,未成年人是依法享有財產權的。民法典規定,8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一個半小時的講授環節很快過去,沒聽過癮的同學們把期待留在了問答環節:
「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民法典相比,我國的民法典有什麼特色?」
「19世紀法國民法典誕生於水磨風車時代,那個時代生產力不發達,民事權利義務關係相對更簡單一些。現代工業時代,最典型的就是20世紀德國民法典。我國民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在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轉換階段編纂的民法典,所碰到的社會生活情況是法國、德國制定民法典時所沒有經歷過的,因而我國民法典有著與時俱進的鮮明特點。比如,規定基因編輯、人體胚胎的研究不能違背倫理道德和國家法律規定,相關行政法規體現了與現代科技進步相適應的特點。同時,我國民法典也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民法典。比如,我國民法典全面保護人民的生命、身體、健康、尊嚴等各項權利,率全球之先創設人格權編。」
「民法典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體現在哪些方面?」
「虛擬財產也是財產。同學們在大人允許的時間和適度的範圍內,通過網路遊戲練級升級獲得的網絡帳號的價值都有實際財富和財產權的衡量標誌,因此和實物權利具有一樣的內涵。民法典一樣給予保護,並規定法律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從「小案例」中感受「大守護」。法治課上的一個個小案例,讓同學們知道了民法典與每一個未成年人的成長保護息息相關,需要大家共同擁護。
「這堂法治課讓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許多民法典知識,法律保護我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財產權、隱私權等權益,以後能更好地保護自身權益。」高三學生華慕寬說。
「不能重蹈案例中那些未成年人的覆轍。」高二學生錢堃一對法治課上的案例有很大觸動,「民法典其實很貼近我們的生活,這些案例也告訴我們,民法典既是護身寶典,也給我們日常行為規範提供了指導。」(經濟日報記者 李萬祥)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