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批動輒好幾十集的國產劇中,集數不多的網絡劇成為了人們的喜愛,《十日遊戲》就是這樣一部劇。演技派朱亞文、耿樂、劉奕君,還有倪大紅的特別出演,且是《白夜追兇》的五元文化班底出品,整部劇情節緊張,敘事清晰,多條線並行,處理的也還算流暢,在這麼短的劇集裡把懸疑推理和情感處理得如此和諧,功底可見一斑。
《十日遊戲》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小說《綁架遊戲》,顧名思義,所謂的「綁架」只是一場「遊戲」,而所謂的「被綁架者」,其實也是綁架計劃的主謀之一。
居中講的是:朱亞文飾演的遊戲工作室老闆於海,突遭投資人沈輝(劉奕君 飾)撤資,沈輝的冷酷令於海不服。於海意外遇見沈輝私生女路婕,兩人合謀了一場「綁架」意圖報復沈輝,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卻陷入愛情。多日之後,路婕被發現死亡。警察吳宇柯和女警苗佳負責偵破此案,在縝密的破案過程中逐漸揭露這一切背後更大的危險。主角們步步為營,繼續著這場命運遊戲。
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早在影片伊始便已被揭曉:路婕沒能成功離開獲得自由,而是被拋屍野外。殺她的會是於海嗎?還是另有其人?一場假綁架為何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在法醫第一次屍檢時疏忽導致沒有發現路捷吸毒致死的原因,本身就有些牽強,因為對於綁架殺人這種八類案件,警方很少會出現這種低級失誤!
不過在《十日遊戲》已播放的幾集中,還有一些細節需特別注意,比如:當路婕離家出走時,與跑步鍛鍊者發生碰撞,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這成為後來確認路捷死亡的重要證據之一,在原著中,這個細節具有極深的意味。
於海與路婕策劃假綁架時,於海一度失控,將路婕捆綁。後將她釋放時,用了一個相當不成立的藉口(嘗試綁架的滋味),路婕卻信以為真。這背後也暗藏著陰謀,卻很容易被忽略。
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
在屍體交付家屬前發現了路捷的真正死因。但是,警方並沒有按照刑事辦案程序將屍檢結果告知家屬,這才是最大的敗筆,這是程序違法,現實中基本上不會出現!試想,如果警方將屍檢結果告知了沈芸,沈芸在得知自己不會因為路捷的死而承擔法律責任後,那麼以她對於海的感情以及劇中的善良人設就會第一時間跟警方說明情況,洗脫於海的嫌疑,而田鵬所掌握的錄像就失去了意義,沒辦法再威脅沈輝。
最終的結果就是沈輝、老三都不用死,沈芸也不用自殺,於海會洗脫綁架殺人的罪名,而且沈輝還可以用那把刀反制田鵬,最壞的結果也就是他們因為報假警而受到懲罰,相對比劇中的結局好了太多,那麼這樣故事就沒有了高潮,整部劇也就垮了!所以,我覺得編劇必須要在現實的基礎上去誇張,不能為了劇情而忽略現實中那麼重要的一環,這樣即使劇情再精彩也讓人感覺是空中樓閣,完全是在編故事,當然,對於不知道現實辦案程序的觀眾來講,這部劇好得很!
東野圭吾的原作基本由對話構成,背後暗藏著書中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對情節發展產生著決定性影響,比如:於海內心孤獨,源於缺少愛的家庭環境;沈輝老謀深算,則源於生活的磨礪。二人都對人性喪失信心,這為他們之間博弈、下套、妥協,提供了動力。
在《十日遊戲》中,朱亞文、劉奕君的表演堪稱精彩,保留了原著中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但它能不能打動觀眾,就是另一回事,因為這需要觀眾具備從「我們」中,把「我」拔出來的能力。只有「我」,才能感受到真實的苦痛,而「我們」卻無法做到。這意味著,想被《十日遊戲》打動,還需在靈魂上補太多功課。
經過4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社會呈現出驚人的多樣性:一方面,很多前現代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在許多現代化大城市中,人們正在遭遇後現代問題。
不同問題混雜在一起,很難形成統一的解決方案。
在這樣獨特的氛圍中,《十日遊戲》成為一部挑選觀眾的戲,能超越自我限制、不只用一隻眼睛看世界的觀眾,就能沉浸其中,得到它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