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講一講什麼是二胡音準感?二胡的音準應該如何學習。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音準感。
二胡因為沒有指板和品位,所以音準完全要依靠聽覺來控制。聽覺的音高辨別能力與手指的反饋能力構成了演奏者的音準感。演奏者對音高的聽辨能力叫做音準概念,俗成耳音。音準概念有兩種形態,一種叫做固定音高概念,即按國際公認的音高標準(每秒震動440次為小字一組a音),以音高感覺作為記憶材料的音準概念;一般來說,從事作曲、指揮、鋼琴演奏等專業的人使用這種音準概念的居多。另一種叫做首調音準概念,即音程概念,它是以兩個音之間的音程感覺作為記憶材料的音準概念;二胡演奏者所具有的音準概念絕大多數是這種音程概念。一些現代音樂作品已要求演奏者具有固定音準概念。因此,就發展的眼光來看,二胡演奏者在耳音的訓練方面,應該以首調音準概念為主,固定音高概念為輔,兩者都能掌握為好。
音程是兩個音在音高上的距離與相互關係。首調音準概念既然是以音程感覺作為判斷音準的依據的,那麼必須有兩個以上的音時,音準才能得以辨別。在二胡演奏中,如果只是發出一個單音,而沒有任何音作為參照物時,那麼這個音就無所謂準不準,而只有當第二個音發出時,聽覺才能根據它們之間的音程感覺來辨別其音高是否準確。
音樂是一種時間性的藝術,在演奏中,所有的音都像英語動詞具有時態那樣,被分成過去音、現在音和將來音三種時間狀態。
音程概念在演奏者心中可以聯想到距離感、凹凸感、軟硬度等多種感覺。距離感主要是在演奏者的預先聽覺中起作用,也就是當音尚處於將來音(即該音即將發出而尚未發出)時,心中對這個音與前音的音程距離要有一個預測,根據預測,耳中似乎可以聽到這個將要發出的音,這種聽覺叫做預先聽覺。經過嚴格訓練的二胡演奏者,心中對音程都會形成一種距離感,而且非常規整和清晰。這種距離感在不同的演奏者心中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但在每個演奏者心中,這種感覺應該是恆定的。在演奏時,預先聽覺正是以這種距離感下意識地對將來音進行預測的。
當音處於現在音時,即音奏出後,它的音高立即和預先聽覺中的音高相比較,如果偏高,會在演奏者聽覺中產生音響過於脹滿、呈凸起狀的感覺;如果偏低,會產生音響乾癟下榻、呈凹陷狀的感覺。此時,手指將迅速地根據聽覺的這種凹凸感,運用揉弦、調整手指觸弦點、改變手指對弦壓力等手法予以調整,直到聽覺獲得一種平和的舒適感為止。這就是現在聽覺中的凹凸感。
當音成為過去音時,這個音的音高感覺應在聽覺中保留一段時間,以便作為預測將來音音高的音程參照物,或成為同音將來音的音高標準,這種在聽覺中保留過去音音高的記憶叫做延留聽覺。
在一句旋律中,如果音高常常過於頂足,在演奏者的聽覺中會有一種生硬感,好象覺得音樂演奏的疙疙瘩瘩,不甚圓潤;如果音高經常偏低,在聽覺中則會感到音樂軟弱無力。在演奏時如能恰當地把握住這種旋律的軟硬度,使之符合樂曲內容的需要,在客觀上也就把握住了音高的準確性。
音準感又可分為高、低兩個層次。低層次的音準感只是把握住了音高的基本準確,尚沒有根據樂曲的不同需要而變化。高層次的音準感是要使音準上升到音律美的藝術境界。
音律是指音樂體系中各音高的絕對準確高度及其相互關係,音律是在長期的音樂實踐發展中形成的,並成為調式音高的基礎。目前常用的律制大體有「純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三種。除了常用的這三種律制以外,還有民族律、十二律(與十二平均律不同,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律制)和七等律等其它的律制,通常用在具有特殊風格的樂曲中。
二胡是一種多律制混用的樂器,它沒有指板和品位的特點,即給演奏者帶來音準方面的困難,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給演奏者以各種音高細微變化的可能性,從而增加了樂器的表現能力。要使二胡的音準上升到音律美的高度,並非簡單地使音準符合某種律制就能獲得的,而是通過樂曲中各種微妙的音高變化來體現的,這種變化是演奏者樂感和藝術修養的結晶。
音樂總是在表現一定情緒、情感,旋律也都有相應的性格,演奏者應根據不同的情況,演奏時在音律上要有所變化,以求得更加動人的演奏效果。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這就是音律的整體調能。因為除了十二平均律外,其它律制微小的音高變化都會有一個誤差積累的問題,尤其是在連續的多次轉調後,音高的微小變化經過幾次積累,最後會使音高相差一個1/4音,如果此時出現空弦,或與伴奏合作,就能明顯地感音準上的誤差。因此,在演奏時不但要在樂句的細節上運用好音律的變化,而且在一個樂段中還要注意音準顯得整體調整,選擇適當的時機消除音高微小變化的積累。
音律變化是建立在演奏者音準感非常成熟的基礎上的。首先,演奏者應具有辨別音高細微變化的能力。據測定,耳朵較好的人,在長音演奏中,辨別能力可在7個音分左右,但在旋律進行中,10個音分才能讓人剛感覺到,只有感覺到這種變化,掌握這種變化,自覺地運用這種變化,才能使音準上升到美的藝術境界。
如何學習二胡音準,二胡入門音準問題是弦樂器演賽者普遍遇到的難題,演奏者在演奏時最大的負相也往往來自於此。音準作為一個技術難點。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首先應認識到它需要依靠一個科學的方法,再加上持之以恆的練習,才能得以解決,而不僅僅是通過拼命練,即可以解決問題的。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情況,某段練習似乎對音準有了把握,然而到了另外段時間拿起二胡練習,發現音又不準了;或者。有時是準的,而有時卻不知由於什麼原因不準;再或,這首曲子通過練習拉準了,但是,換了一首儘管是相同類型的曲子,卻還是不準。或總覺得沒有把握,我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由於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而造成的,有時我們心無雜練感覺拉的很好,有時心情煩亂就練不好。
任何技術訓練都並非只是單純的手指機能的訓練。雖然對手指機能的訓練也很重要,就如同運動員需要有體能的訓練一樣,但掌握一個技巧的關鍵卻在於我們是否善於控制身體,控制我們的手,心到手到,這才是技術訓練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要用心練習,才能得到最佳的音準。
二胡音準有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
奏慢速長音,如音不準,手指能夠作上下移動,把音準點找到。這個音會特別響亮和有光彩。
第二境界
奏不太快不太短的音符,一聽到不準確的音,便起反應迅速調整。
第三境界
奏較快較短的音符,完全沒有時間機會調整,手指一按下去就準確。音準的練習需從第一境界經過第二境界向第三境界攀登。拉好琴需循序漸進。
一個好的胡琴演奏者,應具備很好的對音色辨別的能力,好的音色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活的,純正、飽滿、統一且傳的很遠的,反之是無生命、乾癟、青澀、無光澤、無亮度無法傳遠的,好的音色是通透、光亮並且呈「柱」狀的。就象我們欣賞一個好的演奏家演奏的音樂,仿佛呈現到眼前一個精雕細琢、晶瑩剔透的水晶作品,心情舒暢。相反,會心情壓抑、無法繼續欣賞。
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在說,二胡的最大缺點是音不準,最大的優點還是音不準。這近似侮辱性的語言直白的反映出在二胡的演奏中,最大的弱點就是音不準,這也許是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專業演奏員的致命點。那麼怎麼樣才能避免在演奏中出現音不準的現象呢?這就靠我們在練習時多加注意,我想先說一下怎麼樣在練習中樹立正確的音準概念這個問題。
一般我們對音準的態度不外乎以下三種,我們依次分析。
1. 手在二胡心在外
這也叫做消極的練琴狀態。就是在練習的時候對出現的音高不準的音不管不問,甚至聽不出來有不準的音。這種消極的練習狀態是我們通向成功之路的最大障礙。我們鑑別音準與否的方法是"聽覺辨別"和"視覺辨別"而決定音準的最主要途徑就是"聽覺辨別"。這種消極的練習狀態是在不斷的向耳朵灌輸錯誤的音高,就好像一
盆清澈的水,一開始我們向水裡注入少量的黑墨水,水的顏色會部分變黑, 這時候只要馬上用容器將這部分水排出來就能保持其他大部分水的清澈,但不管不問,任其分散,就會造成全部水的汙濁。所以這種消極的練習狀態一旦養成習慣,便會逐漸的對錯誤的音高產生"聽覺疲倦",無法辨別音高的準確與否,"內心音高"被嚴重的破壞,即便是有不準的音也是無法辨別的了。
2. 亡羊補牢
這種練琴的狀態也叫做積極的練習狀態。即在練習的時候,聽覺起到了一個"監聽"的作用,聽到有不準確的音便及時糾正,並牢記正確的音高,這種積極的練琴狀態,是我們需要的,也是我們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但這並不是我們最終所要的方法,因為在出現了音不準的情況後再去改正固然是好事,但是在正式的演出或音樂會上,也許就是這一個沒有必要錯的音留給聽眾永遠的遺憾,所以這種狀態是我們練習時必需的,但不是最必要的。
3. 未雨綢繆
這也叫做防患於未然的練琴狀態。在練習的時候,提前樹立起正確的"內心音高"(內心音高是我們鑑別音準與否的依據,也就是說當內心音高和演奏音高相吻合時就說明這個音是準的。由此可見除了我們自己演奏上要注意音準之外,不斷加強內心音高的準確性也是不可忽視的。)然後當要演奏的音要被演奏出來時,我們已經胸有成竹了,也就是說在內心裡已經把即將演奏的實際音高和內心音高做的比較。這樣就極大的避免了音不準現象的發生,也免除了每必要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