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是中國民族器樂中最為古老的樂器之一,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新石器時期。早在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側鑽孔來製作最初的骨笛。千百年來,經過不懈努力,竹笛以它獨特的魅力和悠遠的歷史享譽中國乃至世界。在竹笛的演奏中,音色、音準、節奏是影響到整個演奏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其中,音準是竹笛學習者最棘手的問題之一。而在演奏中,影響到音準的因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竹笛的選取;2.氣候與環境;3.演奏者對竹笛的控制和自身音樂素養方面。包括:(1)氣息對音準的影響;(2)口風與吹孔的角度對音準的影響;(3)自身聽辨能力對音準的影響。
01竹笛的選取
竹笛製作本身的音準與否是影響到其演奏中音準的基本因素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竹笛的演奏也一樣,要想在音準方面做得到位,演奏者首先要擁有一支音準製作準確的笛子。如何在眾多的竹笛中挑選出一根合格的笛子?首先竹笛是由竹子鑽孔製作而成,因此竹子材料的年份以及各按音控鑽孔的大小、距離直接決定了竹笛本身的音準。在選取笛子的過程中:
第一步我們應該「掂」一下笛子的分量。生長情況良好、且年份較長的笛竹,結構緊密、纖維粗、管壁厚實、竹質堅硬,製成的竹笛份量一般都比較重,因而掂在手上的感覺是沉甸甸的。只有選用這種笛竹製作出來的笛子音色才會更通透、渾厚,音準才更加穩定。
第二步我們應該要「看」。我們不只要看笛竹有沒有彎曲。更重要的,我們要看笛子的管腔是否為圓形,由於笛竹的天然生長,可能笛竹的管腔很少有達到純圓形的,但是我們挑選時,挑選一根越接近純圓形的笛子,音準與音色方面就會越好。另外製笛師在製作大笛子時,可能會受到笛竹的限制,沒有一根完整的竹材料,一般都會採取使用兩根笛竹相接而製成。因而我們在看的時候還應該仔細觀察兩截笛竹粗細是否一致,兩截笛竹粗細,管壁的厚薄越相近,製作出的笛子在音色及音準穩定性上才會越好。
第三步我們要「聽「。首先,演奏者要「溜」下笛子,大致地聽一下所選竹笛音程之間是否準確。另外,要想挑選一根音準更加準確的竹笛,除了俗稱的「溜笛子」以外,我們還要將挑選出的竹笛與校音器進行比對。校音器要調到440HZ,然後以筒音作「5」的指法,按照音階逐一地與校音器進行比對,從而挑選出一根音程關係最準確的竹笛。
02氣候與環境
竹笛本身的製作是對音準影響的一個客觀因素,然而當我們挑選了一根音準合格的竹笛時,在演奏時還是可能會出現跑音的問題。其中氣候與環境就是演奏中影響音準的另一因素。一年四季氣候各異,尤其是在北方,四季分明。春天和秋天,溫度和空氣中的溼度都比較適宜,對音準的影響不是很大。影響最大的要數北方的夏天和冬天。根據測算,溫度每加減十度,在笛子上就是加減30個音分。以濟南為例,炎熱的酷暑最高氣溫可達三十五攝氏度以上,而寒冷的嚴冬最低的氣溫會降至零下十度左右,那麼冬夏二季的溫差是四十度之多。按照平均律計算,全音是二百個音分,那麼,30×4=120個音分,已經超過半個音了。令我感觸頗深的是在樂隊的合奏中,在氣溫較高空氣乾燥的夏天校準了的笛子,到了冬天,氣溫較低,空氣中的溼度高,在樂隊的合奏中,音準就會出現偏差。這時我們可以通過「高拔低插」的方法來進一步對竹笛的音準進行調整,另外尤其是在樂隊的合奏中,由於季節和環境中溫度的變化,有些情況下我們可能已經把音準調到了最高,但整體還是會偏低,所以為了解決這種情況的發生,我認為同調的笛子我們可以準備兩支或更多,一支可以專門在溫度較高,氣候乾燥的環境中演奏;另一支,專門準備在溫度較低,氣候潮溼的環境中演奏。作為一名演奏者,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所以,我們要根據不同的環境,對自己的樂器進行微調,保證我們在演奏中可以確保音準做到準確。
03演奏者對竹笛的控制和自身的音樂素養
在竹笛演奏的音準控制中,演奏者自身我認為是關係到音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它不像前兩個因素,不是通過外界壞境可以調節的,而是演奏者自身經過長期、刻苦的訓練才能夠達到的。首先,氣息是笛子的發音動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呼氣和吸氣的時間大致相等,吹笛子則要用深呼吸,就是用橫隔膜(位於肺部和腹部之間)著力,即胸腹聯合呼吸法。換氣時最好用口、鼻相結合的方法。以口為主,就是將嘴的兩角稍稍放開吸氣,這樣吸氣較快。吐氣時,應利用胸肌、腹肌和橫隔膜的控制能力,使氣息能夠均勻、有節奏地逐漸吐出。音高是由笛管內空氣柱的長短、粗細而決定。空氣柱越長、越粗,發音越低,需要的氣息量亦越大,氣流速度相應的緩慢;反之,空氣柱越短、越細,則發音越高,需要的氣息亦越快,氣流量越小。這就要求演奏者在練習氣息的控制時,做到吸氣時的充足,呼氣時的平穩是最重要的。當演奏中遇到漸強的處理時,要求演奏者氣流量要逐漸地加大,氣速逐漸加快。反之,遇到漸弱音的處理時,氣流量要逐漸地減小,氣速逐漸的減慢。這時候,如果口風與吹孔間還不做任何的變化,那麼勢必會影響到演奏中音準的偏差。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我們在漸強的演奏中,應該尋找與風門相對平衡的壓強,降低氣射角,在空風氣壓加大的同時逐漸擴大風門。下唇向後運動,既可擴大風門,同時又可降低口風氣射角的角度。當氣流壓力加大時,增大風門,以保持口風受力壓強的平衡,這樣音準即可得到相應的控制。另外,在吹奏中還要把吹孔逐漸向內運動,尋找相對縮小氣射角的位置,來控制漸強音的音準。2.在漸弱音的演奏中,口風力與氣壓漸弱時,尋找逐漸縮小風門的途徑。如通過縮小口輪肌來縮小風門,拉緊空風已關閉風門。這樣既可縮小風門,同時又擴大了空風氣射角的角度,保持風門壓強的平衡,加大氣射角,這樣音準即可得到相應的控制。另外在吹孔方面,在演奏中把吹孔逐漸向外運動,尋找相應擴大氣射角的角度,來控制漸弱音的音準。演奏者對氣息的控制以及口風與吹孔的角度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然而在這個訓練中,演奏者自身的音樂素質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對音準的聽辨能力直接影響到演奏中的音準。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對於半孔音的控制。
然而半孔音音準的控制沒有硬性的規定來說明打開指孔的多少,如何可以在演奏中對半孔音音準的控制達到準確?首先,我們在演奏中不能只是在簡單的將音符變換為音高奏出,我們在演奏中還需要聽到我們演奏的東西。光聽到還是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演奏者音樂素質達到一定的水平,最基本的正確的音準與音程關係首先要確立。只有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音準問題,才能夠做到如何去改正這個問題。如果音樂聽覺不到位,就會出現音準問題。要想得到準確的音準,就需要通過不斷調整氣流、風門、吹孔蓋的多少和對音的準確聽辨來達到演奏中準確的音準。綜上所述,要解決演奏中音準的問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好的,對音準的訓練是每時每刻的,是漫長的。對於一個竹笛演奏者來說,一定要樹立正確的音準觀念,經過科學的引導,再加上不懈的摸索和訓練,對自己嚴格的要求,才可以在演奏中較好地解決音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