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幼學習竹笛,十歲時拜師於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易加義教授學習竹笛演奏,在恩師的悉心指導、淳淳教誨下,她笛藝得到迅速提高,不僅多次參加國內外民族器樂比賽收穫各種榮譽與獎項,更加入了有著「明星女子樂團」美譽的中國東方茉莉女子樂團,並於2012年1月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玉中國·2012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中擔任竹笛演奏,為歐洲觀眾獻上了竹笛那清亮、悠揚的樂音。她就是現就讀於四川音樂學院研究生部的青年竹笛演奏家——陳冉。
初入藝途 奠定基礎
與每一位在音樂道路上不斷追尋的民族器樂學習者一樣,陳冉也有著令人難忘的學琴經歷。她之所以會選擇竹笛作為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源於她父親的遺傳與薰染。陳冉的父親是家鄉的一名業餘竹笛教師,在業餘時間教授許多學生學習竹笛,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多名學生考入了四川音樂學院等專業音樂院校。她的父親自幼一直都有音樂情結,非常酷愛竹笛,夢想能夠進入專業院校學習,那時候因為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的途徑去學習、接觸音樂,因此他的音樂學習道路是相當困難的。雖然與夢想失之交臂,但他對竹笛的熱愛卻不輸於任何人,在陳冉出生以後,他潛意識裡就把對音樂的熱愛寄托在她的身上。就這樣,六歲的陳冉在父親啟蒙下走上了學習竹笛的藝術之路。
回憶起兒時跟隨父親習笛的經歷,陳冉坦言,學習樂器不吃一點苦、不經過各種各樣的磨礪也是不現實、不可能的,但與同齡學藝的孩子相比,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還是比較幸福的,「實話說,最開始學習笛子,我心裡還是有一點抱怨和不滿的,畢竟是帶有父親一絲強迫的意願,在父親的心裡一開始就打算讓我未來走專業的道路,而不是當作興趣愛好。所以,父親對我的要求還是非常嚴格的,每天不管作業有多少、不管多忙,都必須練習基本功,哪怕是過節、過年,也得練習完笛子才能夠玩。但父親從未在精神上、心理上給我施加壓力,在我遇到問題、吹不好,出現厭煩的情緒時,他都會通過聊天、玩樂的方式來開導我,一步步幫助我繼續堅持,有時候他還用一點小小的物質獎勵來激發我學習的動力。」談起自己的父親,陳冉的言語中流露著感恩,父親在她的學藝之路上扮演了「引領者」的角色,是他「強制性」的將對竹笛一無所知的陳冉領入了音樂的大門,從強迫到喜愛,從喜愛到熱愛,竹笛帶給了陳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舞臺盛開 意為慕笛
2010年10月11日,陳冉在四川音樂學院聶耳音樂廳成功舉辦了她個人首場竹笛獨奏音樂會,將其主題定為「慕·笛」。音樂會中,她以精湛、嫻熟的技巧,真摯、自如的演奏風格,以及高難度的作品展示為全場聽眾帶來了一場氣勢恢宏的視聽盛宴,贏得了在場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與專家、老師們的一致好評。當記者問她將音樂會的主題定位「慕·笛」有著怎樣的涵義時,陳冉說:「慕,一方面可以解釋成仰慕、愛慕,也可以說是我將笛子當作是我的信仰;另一方面可以解釋成慕名,大家慕名而來聆聽我的音樂會,因為喜歡笛子而聚集到一起,我希望自己的演奏能夠得到大家的肯定與認可。」至今,回憶起這場音樂會的情景,陳冉仍是記憶猶新,其不僅僅是她習笛以來首場個人獨奏音樂會,更是她在四川音樂學院十餘年刻苦學藝的檢驗與總結,以及對恩師、學校的感恩與學業匯報。因此,在音樂會的曲目選擇上,陳冉既選擇了反映了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與意蘊的傳統南北派作品《萬年紅》、《三五七》,又選擇了富於現代創作手法的《深秋敘》、《蝴蝶夢》,以及為四川音樂學院特色十孔笛創作的《阿詩瑪敘事詩》、《蜀山》、《西域行》,「之所以選擇這些傳統與現代的作品,一方面我是希望能夠通過我的演奏體現出不同地域、不同風格韻味、不同創作特點的竹笛藝術,使觀眾領略到竹笛傳統與現代、改革與創新等多樣的藝術魅力,進而讓更多的人通過我的音樂會了解到當今竹笛的發展局勢。在我看來,這也是我此次舉辦個人竹笛獨奏音樂會的意義所在。」
當舞臺上曲聲連連,舞臺下掌聲雷動之時,誰又能想到在籌備音樂會過程中,陳冉所遇到的困難與所付出的努力?她首先面對的就是自身經驗方面的欠缺,在籌備過程中,她遇到很多從未接觸過的情況,大到場地的預定、布置,小到節目單的順序,對這些瑣屑的事務感到十分陌生與疲憊,但現實情況要求她必須把每一個工作都做到最好。「在音樂會的籌備期間,許多演奏之外的瑣事需要我親力親為,例如海報的設計、圖片文字的選定、節目單的印刷、邀請好友、邀請老師以及場地的安排等等,雖然事情較為繁瑣、瑣碎,但所有這些事情都磨練了我的綜合能力,像是獨立能力、統籌能力、溝通能力等,這也讓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外,成功舉辦個人二胡獨奏音樂,在很大程度上,也迅速磨礪了、提升了我的演奏水平與能力,因為一場音樂會需要我準備多首不同風格、傳統與現代的作品,為了更好、更加準確地把握與詮釋作品,我必須要深入挖掘、深刻感受作品的內涵,這對我自身的演奏技藝層面與藝術思維層面都帶來了極大的提升。」陳冉如是說道。
心向所指 授業解惑
現如今,陳冉已經是四川音樂學院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了,即將面臨畢業踏入社會之際,對於今後的發展方向,她是否做出了完整的規劃呢?
對於專業音樂院校的學生來說,其畢業之後的發展方向,無外乎留校任教從事教育行業、進入高中小學校擔任音樂老師,亦或是進入各大、中型樂團成為一名演奏員這兩條最為普遍的出路。然而,當下民族音樂、民族器樂演奏市場並不景氣,各大高校、樂團也紛紛達到了一種「飽和」的狀態,針對這一現象,記者與陳冉也進行了一番探討。在陳冉看來,與其它行業的就業面相比,學習民族器樂演奏學生未來的道路與發展方向確實相對狹窄一些,但也不僅僅局限於這兩個方向,仍可以尋求其它方向,或是自己開辦琴行、學校從事幼兒民族器樂教育,或是從事作曲、傳媒等其它推廣民族音樂的工作,都是非常好的出路。她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人才,需要全方位發展,不但要有所專攻,同樣還要廣泛涉獵,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具有競爭力,才不會限制自己未來的發展。
談到陳冉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時,她堅定地說道:「我的理想單純而簡單,就是希望成為一名教師,我覺得教出更多、更優秀的學生,是任何一位教師最大的渴望與最欣慰的事情,更是屬於每一位教師的最寶貴的財富。讓學生們的內心對民族音樂,對竹笛藝術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理想,為傳承與弘揚竹笛藝術、傳統民族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心力,這就是我作為教師的最大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