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文論】|《漫談竹笛的地域風格、發展及創新》作者:張維良

2021-01-09 騰訊網

弘揚中華民族竹笛藝術

讓民族音樂成為時代潮流

《漫談竹笛的地域風格、發展及創新》

作者:張維良

一、竹笛的地域風格

竹笛在民間歷來有深厚的社會基礎,但在20世紀50年代前,大多數的民間笛手社會地位偏低.因沒受到生面漸漸「消失」。馮子存先生的代表作《喜相逢》問世後,各種報刊媒體大力宣傳,眾多音樂學家撰寫樂評關稱竹笛獨奏這門藝術。從此,竹笛獨奏形式為群眾廣為認可.並廣為流傳,竹笛這件樂器被正式搬上了器樂獨奏的舞臺。50年代後,馮子存、劉管樂、趙松庭、陸春齡這四位從事竹笛演奏的民間藝人,與音樂學家的合作,自已創作和政編的笛子曲目編輯成書並灌制唱片。他們在竹笛傳承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被公認為中國笛界的四位大師20世紀60年代,音樂學家初步劃分中國竹笛為南北兩派.並以南派曲笛、北派梆笛為標誌。

馮子存先生改編的《喜相逢》和劉管樂先生創作的《蔭中鳥》是梆笛獨奏曲中最早的代表作;趙松庭先生創作的《早晨》和陸春齡先生改編的《鷓鴣飛》是較為典型的曲笛作品。這些經典笛曲的誕生映射出了一條南 、北笛派的「分水嶺」,南派笛曲用曲笛演奏.旋律優雅清淡、音色圓潤、被眾多文人所喜好。北派笛曲用梆笛演壽旋律粗獷、歡快跳躍。其鳳格詼諧幽默,為廣「大人民所喜愛。趙松庭先生的笛曲《早晨》是用曲笛演奏,之中創新性地運用梆笛技巧,拓寬了南北竹笛演奏的風格領域。

南北兩派的音樂風格並不是人為劃分的,而是受諸多地域文化因素的影響自然形成的。

橫貫中國東西的秦嶺至淮河一-線 ,傳統上被視為劃分中國南北地理的分界線。長江以南有廣東、浙江、湖南、江西、雲南、貴州福建、臺灣等地區;黃河以北有北京、山東、山西、內蒙古、新疆、河北、陝西,黑龍江等地區。南北地區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追求存在著一些差異 ,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南北笛曲的風格,人們對南北笛樂的審美也有了不同的認知。

南方地區地形以丘陵、盆地、山地為主,山峰秀麗、風景優美,南派竹笛樂曲受其地域影響,旋律典雅、古樸、秀麗,風格柔美、委婉抒情,富有詩意和文人情趣;北方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富饒遼闊資源豐富,北方勞動人民生活樸素、性格豪爽,形成部分北派笛曲與南派笛曲絕然不同的風格,多為明亮色彩的「上揚式」為主,風格歡快、高亢、粗獷、跳躍,音色堅實富有穿透力。

各地的戲曲劇種和器樂樂種是竹笛音樂的根,豐富的竹笛音樂及其特性風格就是從這裡孕育而出的。

婺劇流行於浙江地區,伴奏樂器為竹笛南方板胡等,竹笛為主要伴奏樂器之一, 代表劇目有《斷橋》《西施淚》《三請梨花》等;崑曲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伴奏樂器為曲笛(竹笛入琵琶、笙、三弦等竹笛為主要伴奏樂器之一,代表劇目有《牡丹亭》《琴挑》等;二人臺牌子曲流行於山西、河北、陝西、內蒙古等地,合奏樂器為竹笛、揚琴、四胡、梆子等,竹笛為主奏樂器,代表劇目有《柳青娘》《八板》《黃鶯亮翅》等;江南絲竹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合奏樂器為竹笛、簫、二胡、琵琶、揚琴、三弦、板鼓、木魚等,竹笛為主奏樂器代表曲目有《行街》《歡樂歌》《雲慶》《中花六板)等;西安鼓樂流行於西安地區,合奏樂器為竹笛、管子、笙、琵琶戰鼓、梆子、馬鑼雙雲鑼等竹笛為主奏樂器之一,代表曲目有 《搖門栓》《捧金杯》《石榴花》等; +番鑼鼓流行於蘇州無錫等地,也稱蘇南吹打」「梵音」,合奏樂器為竹笛鼓等,竹笛為主奏樂器代表曲目有《柳搖金》《雁兒落》《喜魚燈》等:廣東音樂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地區19世紀的廣東音樂合奏樂器為:橫籍(竹笛)月琴、二弦、三弦提舉等,竹笛為主奏樂器之一:但進人20世紀之後.廣東音樂合奏樂器漸改為高胡、椰胡、洞簫、揚琴秦琴等代表曲目有《早天雷》《步步高》《平湖秋月》《雙聲恨》等;泉州籠吹流行於福建泉州一帶,合奏樂器為竹笛米嗩吶等,竹笛為主奏樂器之一 .代表曲目有《得勝令》等:潮州弦絲流行於汕頭、潮州龍巖等地,合奏樂器為橫笛(竹笛)二胡、揚琴琵琶、嗩吶、木魚等,竹笛不屬於主奏樂器,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月兒高》《昭君怨》等;山東鼓吹流行於濟寧、菏澤、膠州等地,合奏樂器為竹笛、嗩吶等,竹笛為主奏樂器,代表曲目有《青陽》《白雲》等;山東柳子戲流行於菏澤-帶,伴奏樂器有小三弦、小笙、曲笛;冀中管樂流行於河北省定縣、安國等地,合奏樂器為竹笛、管子、笙、梆子等,管子為主奏樂器,竹笛有時亦為主奏樂器,代表曲目有《摘棉花》《小二番》《萬年歡》《脫布衫》等;浙東鑼鼓流行於浙江東部,合奏樂器為竹笛、管子、笙嗩吶、胡琴、鑼鼓等,竹笛為主奏樂器之一,代表曲目有《將軍令》《龍舟》《大轅門》等。

縱觀這些傳統樂種和戲曲中的演奏形式,可以發現在二人臺牌子曲、江南絲竹、十番鼓、西安鼓樂這些樂種中竹笛為主奏樂器,戲曲中的崑曲和婺劇、柳子中竹笛為主要伴奏樂器。近代專業笛曲,正是從這些笛子擔任主奏的樂種、劇種中脫胎而出的,並且帶有鮮明的地方樂種的風格。其他樂種中竹笛只是作為主奏樂器之一,甚至漸漸退出某些樂種被其他樂器所代替。

二、竹笛發展的幾個階段

20世紀50年代後竹笛藝術有了新的發展,竹笛的風格流派呈現出幾個有特點的階段:

第一階段:由於南北兩派笛曲風格的不同,竹笛流派有了南、北之分。眾多學者也認為,在中國南方地區,環境清雅優美,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園林山水讓人流連忘返。崑曲、江南絲竹等樂種,對竹笛音色和技巧的要求也是較為甜潤、華麗的。這是竹笛南派的標誌之一-; 中國的北方,竹笛也多用於梆子戲、二人臺等樂種的伴奏,演奏技術上重視舌頭的運用,音色較硬,更講究穿透力。南、北派竹笛在演奏技法和藝術風格上呈現的不同,是竹笛發展過程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進步、作曲理論的提升、媒體延伸和交通的日益發達等因素,竹笛藝術有了南北兩派合流的現象。趙松庭先生創作的笛曲《早晨》,是竹笛藝術的一一個嶄 新開始。它的意義是:用南派曲笛來演奏北派梆笛技巧一融合 了南派竹笛的音色與北派竹笛的技巧,為傳統笛曲的發展做了一個表率。之後,各類南、北技巧融合的笛曲也逐漸增多,很多風格獨特的演奏家們不斷活躍在舞臺上, 他們的笛曲旋律也深為人民所鍾愛,這已經打破了傳統南北流派劃分的規律。竹笛藝術流派的發展,呈豐富多彩、絢麗多姿態勢。

第三階段:西方音樂創作技法的引入,為中國竹笛藝術,甚至是中國民族音樂界注人了新鮮養分。作曲、和聲、配器、復調等作曲理論開始出現在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中。竹笛演奏家們在繼承民族音樂傳統的基礎上,思路不斷拓寬,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竹笛獨奏曲 ,如:《牧民新歌》(簡廣易曲,1966年創作)、《揚鞭催馬運糧忙》(魏顯忠曲,1969年創作)、《姑蘇行》(江先渭曲,1962年創作)《黃河邊的故事》(王鐵錘曲, 1960年創作)、{歐業好)(高明曲1964 年創作)等,這些樂曲膾炙人口,堪稱經典之作。

竹笛協奏曲的創作是傳統的中國六孔竹笛對演奏西洋風格的挑戰,這時期,竹笛融人西洋管弦樂隊之中,並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竹笛的協奏曲有《梆笛協奏曲》(馬水龍曲,1981年創作)、《神曲》(瞿小松曲,1987創作)、《蒼》(楊青曲,1991年創作)、《蝴蝶夢》(關酒忠曲,1988年創作)《陝北四章》(程大兆曲,1996年創作)《第一笛子協奏曲》(郝維亞曲,2009年創作)等。這些竹笛協奏曲是中國的竹笛藝術大發展的重要表徵。

此後甚至出現了竹笛與電聲樂隊合作形式及爵士風格的竹笛協奏曲創作,這使竹笛藝術的表現力更加豐富。我把作曲家和演奏家都進行創作的模式概括為竹笛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總之, 第- -階段為「南北兩派」,第二階段為「南北合流」,第三階段為「南北、西方音樂體系」的「三合一」 狀態。

三、在傳承中創新

笛子要發展,就必須要創新。當然沒有傳承也就沒法談創新,而沒有創新也就無法談發展。變革與發展必須適應時代多元化並存,音樂語言多樣性的特點。傳統不是保守的代名詞,現代也不等於對傳統的無序顛覆。近幾十年來,首面子演泰創新可謂發展迅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演奏形式創新

筒子在古代主要是用來觀成曲佳秦或在地方樂種中擔任合秦和領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竹笛迅猛發展,尤其是馮子存、劉管樂、趙松庭陸春齡為竹笛獨奏這-形式奠定了基礎。自從有了笛子獨奏,笛子的表現力一下子變得天廣"地闊了。由於笛子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加之現代傳播媒體和專業表演團體的宣傳推廣,笛子獨奏已成為社會音樂生活中的-項重要的音樂表演形式。近幾十年來,中國的作曲家、苗演奏家在充分吸取民間音樂養料的前提下,已改編、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笛子獨奏曲。如《黃鶯亮翅》(馮子存曲,約創作於1953- 1958 年間)《喜相逢》(馮子存曲,1953年創作)、《三五七》(趙松庭曲,1957年編曲)、(鶴鴣飛》(陸春齡曲,1959年一1977 年經多次修改後定稿)《茉莉花》(劉管樂曲,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小八路勇闖封鎖線》(陳大可曲,1964年創作,1982年修改)、《塔塔爾族舞曲》(李崇望曲,1957年創作)《黃河邊的故事》(王鐵錘曲,1960年創作)、《油田的早晨》(王鐵錘曲,1963年創作).《賽馬會上》(胡結續曲,1958年創作而成,經多次修改1960年定稿).《姑蘇行》(江先渭曲,1962年創作).《帕米爾的春天》(劉富榮曲,1970年創作)《牧民新歌》(簡廣易曲,1966年創作)等等。

(二)表現內容更加豐富

改革開放前,簡子獨奏曲明顯的時代特徵是旋律明朗,結構緊湊,以敘事寫實為主,虛幻空靈的作晶少。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笛子的表現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其中笛子獨奏曲《花泣) (張維良曲. 1991創作)在表現內容上作了有益而又成功的探索。它雖也寫實一表現黛玉葬花, 但刻畫了人內心世界和心境.誼染的是種情緒。

許多人在聽《花泣》時,會清然淚下,其實他們並不知道曲子表現的是黛玉葬花。而外國人既不了解中國的竹笛,更不知黛玉葬花的故事,但他們聽了《花泣),依然淚流滿面。音樂無國界.這即是個最好的證明。人們常說「音樂是有魂的,它會攝住你的心。」《花泣》旋律撥動了人們的心弦,它以優美的音符將人帶到了憂傷的境地。大凡經典音樂都具如此神奇的力量:你不用知道任何背景,只要音符進人你的耳中.立刻就被音樂帶走了。

(花泣》是以泛音的形式出場的,聽起來有種風霜雨雪過後的蒼涼和空靈。《花泣)的旋律明顯有戲曲元素.因為它取材於蘇州評彈麗調的《黛玉葬花》。《花泣)在不知不覺中潛人人心靈的最深處,音樂中有一種大情懷,大悲憫,背負的是沉重的人文思考。

(天幻簫音》是筆者於1996年創作,音樂既抽象又具體。《天幻簫音》由7曲組成,分別為《索》《真》(卜)(倫》《幻)》《冥》《玄).題目充滿東方的神秘色彩。音樂也像中國的寫意畫,簡單的線條中有無盡的意蘊,意在實現「大音希聲」的音樂概念。

這部作品集中體現了探索「策」演奏「新技」和音色表現的努力。除了策的傳統演奏技術的運用.我在這部作品中還儘可能運用古今中外及獨創的新技法。如在(真》中,筆者應用了花舌.這是北方風格的竹笛演奏技術;在《幻》的中間段落,一分 多鍾飄逸幽遠而又連綿不斷的快速十六分音符,採用了竹笛循環呼吸的高難度技巧,這在蕭的演奏中是從未有過的;在《真》中,簫的樣和主題,吸收了長笛平穩流暢的演奏風格.從而將那種溫暖舒展的感覺吹奏出來:(寞》中我已融人了日本「尺八」的演奏技術。

竹笛協奏曲(愁空山)出自著名作曲家郭文景之手,最初是為民族樂隊創作後應瑞典交響樂團之約改為交響樂版本。作品中包含了許多高難度的片段,幾乎囊括了笛子演奏中所有的技巧並將笛子的演奏技術發揮到極至。持續快速的變換音和循環換氣的技巧是種挑戰 ,而以按半孔的方法吹奏笛子中本不能發出的半音則更難,不但要控制吹出聲音,還要保證音準,這在技巧上屬於前所未有的突破。

笛子的發展,第一要創新, 第二要走出國門,第三應融人世界,這是中國笛樂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原載於《竹笛藝術研究》2011年11月版

相關焦點

  • 青年演奏家陳冉走出國門 用竹笛演繹不一樣人生
    她就是現就讀於四川音樂學院研究生部的青年竹笛演奏家——陳冉。初入藝途 奠定基礎與每一位在音樂道路上不斷追尋的民族器樂學習者一樣,陳冉也有著令人難忘的學琴經歷。她之所以會選擇竹笛作為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源於她父親的遺傳與薰染。陳冉的父親是家鄉的一名業餘竹笛教師,在業餘時間教授許多學生學習竹笛,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多名學生考入了四川音樂學院等專業音樂院校。
  • 賴大仁:從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人性觀看當代文藝發展
    賴大仁:從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人性觀看當代文藝發展 2017年09月30日 19: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賴大仁 字號 內容摘要:對於當代文藝現實而言,應當怎樣理解和表現人的生活及人性,是一個不可迴避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 江蘇自學考試中國古代文論選讀教材大綱
    文論作品是了解文論發展的基礎,還應在此基礎上了解和把握理論批評的「史」的發展脈絡,把「作品」與「史」結合起來,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文論的來龍去脈和理論價值。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課程的學習目的  (一)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批評本是相輔相成、互為依存的關係。
  • 「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
    >藝術有著神奇的力量對地域文化和風格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件經典的藝術作品今年是「雲山水月」課題項目邁進第六個全新的研究階段,將加大文旅融合,「走出去」的同時兼顧本地區的文化推廣與研究,結合藝術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通過展示藝術,講述藝術的方式來傳播社會正能量,用煙臺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情操,不斷提升煙臺文化藝術的影響力,為煙臺的城市發展貢獻創新的力量。
  • 劉健:音樂形態—判斷葫蘆絲音樂地域風格的依據
    不同地域由於在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歷史背景和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所產生的音樂風格也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們常說西北黃土高原音樂高亢嘹亮,江南音樂婉約細膩,其實就是由上述原因所產生的。當我們在判斷一首樂曲的地域風格時,如何能夠更為簡便地進行確定,實際上也有著一定的判斷方法。
  • 劉鑫·淺談竹笛演奏中的音準問題
    竹笛是中國民族器樂中最為古老的樂器之一,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新石器時期。早在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側鑽孔來製作最初的骨笛。千百年來,經過不懈努力,竹笛以它獨特的魅力和悠遠的歷史享譽中國乃至世界。
  • 竹笛一般是什麼竹子製作的?怎麼樣的竹子做笛子最好?
    竹笛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早已擁有了骨笛。後經發現出現了石笛,玉笛,紅木笛,竹笛。持續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有紅木笛與竹笛。在其中竹笛音色很通透清脆悅耳,故現如今竹笛一般來說指竹笛,相傳比較廣,使用數較多。#竹笛製作#下邊我整理了一下常見來製作竹笛的三種竹子。
  • 聽竹笛與大自然的對話——《蔭中鳥》
    這首樂曲是以三部曲式的結構創作的,樂曲在充滿活力的引子之後,呈現出歡快活潑的主題,曲中運用頓音滑音和顫音的演奏技巧,在旋律中揉合了鳥鳴聲 ,而這種鳥語化的旋律,獨具匠心演奏視頻作者介紹張瑩瑩張瑩瑩,首位榮獲中國政府最高獎「文華獎」金獎的女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首位民族管樂保送女碩士,武漢音樂學院中樂系竹笛專業教師
  • 亞里斯多德文論思想
    我們討論的是亞里斯多德的文論思想,那麼問題就來了,文藝理論是什麼呢?老先生給了我們答案。文藝的本質就是模仿,這種本質是基於實體論和四因說的哲學基礎出發的。那麼所謂實體是什麼呢?實體就是個別具體的事物,四因有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人之所以能夠區別於其他的動物,就是因為人能夠模仿,所以亞里斯多德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同時也是人的天賦的美感能力。
  • 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建構與發展
    第六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端學術論壇在深圳舉辦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建構與發展12月4日,新時代中國文論的闡釋走向——第六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端學術論壇在深圳大學舉辦。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在會上致辭。
  • 創新驅動 專業發展
    課題主要探索了創新人才培養導向的教師隊伍建設理論創新與行動策略,形成推動教師專業能力和專業風格的有效機制,建設創新的課堂氛圍和學校文化;推動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朝著有利於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方向轉變;促進教師隊伍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的全面發展,加速推動房山區教育現代化進程。開題會議由房山區課程與教育科學研究室周長鳳主任主持。
  • 【法治日報】警務創新破解地域廣袤地區社會治理難題
    近年來,寧夏、內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公安機關立足農牧區地域廣袤的特殊情況,不斷創新信念、拓展思路,通過智能應用、發動群眾、內部挖潛等方式,極大彌補了警務工作短板,有力提升了轄區整體治安環境水平。 「用科技撬動公安社會治理現代化,靠智慧警務為公安基層實戰賦能,是新時代警務改革與創新的路徑選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警務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永忠教授說。 發動群眾群防群治 「趙警官,我家附近有許多人聚集,像是在做違法的事情。」近日,鹽池縣公安局花馬池派出所龍翔社區警務室民警趙志剛接到轄區治安積極分子的舉報電話。
  • 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 推動肥料行業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期間,新洋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前瞻性地提出了「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戰略,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模式創新,新洋豐實現了產品產銷量的持續上升,更好的滿足了客戶、用戶的需求。我們堅持以最小的資源投入換來最大的產品產出,以不破壞環境的原則來發展企業,讓使用新洋豐產品的農產品變得更綠色更健康。
  • 深挖吉林地域文化元素,原創動畫短片《生生不息》獲大獎
    &nbsp&nbsp&nbsp&nbsp響應吉林省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的號召,吉林藝術學院創作的精品動畫短片《生生不息》,在第16屆中國國際動漫節「金猴獎」大賽中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
  •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厚植創新發展沃土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厚植創新發展沃土 2020-10-25 2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代文論名詞解釋重點
    其意思是說,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應該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與作者為友,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知人論世"說"以意逆志"說都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孟子以這種方法解說《詩》中的一些作品,比較接近於還了它們作為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比較客觀實在的批評原則。
  • 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
    原標題: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   電視新聞評論在新媒體時代面臨多重挑戰,其創新發展,既要結合電視媒體的特徵來思考,又要融合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通過推動節目形態的多樣化、構建節目內容的多元化、建設節目播出的多平臺,形成豐富多彩的節目風格,提升節目的時效性,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發揮其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