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21°至29°之間,是大自然最絢麗的底色。相同緯度下,當全球其它地方還徘徊在冰冷海洋或是熾熱沙漠的窘境下時……雲南卻以其「植物王國」的稟賦,慰藉著這份獨特。
雲南,不缺植物,甚至不缺高等植物。在目前統計的數據中,雲南幾乎集中了熱帶、亞熱帶、溫帶甚至寒帶的植物品種。在全國約3萬種高等植物中,雲南便發現了274科,2,076屬,1.7萬種,是當之無愧的「植物王國」
另外,雲南省野生植物也極為豐富,約在700種左右。其中有含芳香油植物、含油脂植物、含纖維植物、含澱粉植物以及含橡膠樹脂植物等主要項目的原料植物。當這些資源開發利用後,經濟價值不容忽視,估計可達到全省農業產值近一倍!
當然,說起植物界的奇蹟,雲南更是大放異彩。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幾乎每年都有瀕危植物或已宣告「滅絕」植物重現在雲南各大自然保護區中的喜訊。這些消息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件好事,對於雲南而言更是一份驕傲。
而就在去年12月,雲南大娘山片區和蘇典片區便發現了數量較多、保存完好、生境較為原生,且能夠自然更新的毛脈青岡和盈江青岡的野外群體(殼鬥科植物)。
據了解,殼鬥科櫟屬青岡櫟組,是東亞及東南亞常綠闊葉林中的重要亞熱帶樹種,對氣候條件反應敏感。通過研究櫟屬近緣類群遺傳多樣性格局,不但可以深入理解近緣類群如何適應和應對環境變化,同時為以櫟屬為代表的北半球森林如何響應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線索,可謂是"北半球氣候的晴雨表"。
專家認為,殼鬥科植物至少在白堊紀時期就已發生,在此後的各個地史時期的地層中,先後找到它們的包括花粉在內的化石。到了第三紀時,它們的生存範圍遠遠超過現代的分布區。而追溯到當下,雲南上一次有其確切標本發表已是40年前。
1976和1983年,雲南省紅河州金平分水嶺和德宏州盈江縣蘇典鄉分別發現了毛脈青岡和盈江青岡兩個新物種的蹤跡,但由於該物種分布極為狹窄且量少,導致今後的40年間,除模式標本外,再未在模式標本產地採集到毛脈青岡和盈江青岡標本,尤其是毛脈青岡相關分布和群體信息幾乎為空白,因而一度被專家認為是滅絕物種或是極其瀕危物種,就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名錄也將它們列為"數據缺乏類"。
而2019年在大娘山片區和蘇典片區發現的殼鬥科植物,共收集21種,堪稱有史以來最豐富的一次。而此次收集的標本對於開展中國西南——中南半島生物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並為兩種瀕危櫟屬植物保護生物學的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