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可謂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就不得不從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說起了。
2019年10月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表彰其在物理宇宙學上的理論發現,以及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表彰其發現圍繞太陽型恆星的外行星。
即使是物理學的外行,我們也不難看出2019年的諾獎是頒給的天體物理學。
再看今年,諾獎頒給了Roger Penrose,因其發現了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以及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因其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
又是屬於天體物理學的,這是諾獎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連續兩年頒給同一領域,所以出乎人們的意料;
但是又在情理之中,隨著設備的不斷更新和天文觀測數據的累積,天體物理學已經成為物理學最活躍的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如井噴式爆發。而且彭羅斯與霍金在黑洞理論上的工作,早就被認為是可以拿諾貝爾獎的成果,如今霍金離世,諾獎委員會估計也想早點授予該獎。
我們再把眼光放長遠點,看看最近十多年的獎項頒布:
2006年,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
2011年,發現宇宙處於加速膨脹的有力證據;
2017年,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以及加上上文提到的2019年的成果,五年三次獲獎,不得不說天體物理學是現在物理學中的大熱門了,要知道天體物理學是在1976年才被界定為物理學範疇的,那時天體物理學家才登上諾獎獎臺上。短短四十多年就有著如此快速的發展。
我不禁想起那句:「男人的徵途是星辰和大海。」其實探索星空幾乎是每個人的夢想。
多少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仰望星空,為星定名,劃區,分節氣。廣闊無垠的宇宙,承載著我們一代代人的希冀,所以我希望物理學的發展能夠更好地帶領我們去認識世界,了解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