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勵志奇書,歷經兩百餘年暢銷不衰。影響了幾代人,億萬青年因為它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以及拿破崙·希爾等許多名人都公開宣稱深受它的影響。
它就是《富蘭克林自傳》。
提起班傑明·富蘭克林,可能大部分人都對他有印象。因為我們從歷史教科書上學過,他是個政治家,是民主精神的締造者,《獨立宣言》的起草者。
可是,你還知道嗎,他除了政治家這個身份外,同時還是傑出的科學家、外交家、作家、出版家和社會實業家,是舉世公認的「現代文明之父」。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這樣一個赫赫有名、通曉多國語言,堪稱「百科全書」的人物,只上過兩年學。
他是怎樣從一個出生窮苦家庭、文憑不高的學徒工逆襲成資本主義精神最完美的代表者的呢?
《富蘭克林自傳》這本書裡為我們揭曉了答案。本書原是作者寫給兒子的書信,是富蘭克林晚年根據自己的經歷寫成的自傳。他敘述了自己少年、青年、中年時期的種種境遇。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以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出。語言樸素幽默,又睿智哲理,讀來使人倍感親切。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來探究富蘭克林從平民到偉人的傳奇一生吧。
一、父親對他潛移默化的開智啟蒙。
1706年,富蘭克林出生於美國波士頓一個貧寒的大家庭裡。他的父親總共有17個孩子,他是家裡最小的男孩,排行15。他的母親是父親的繼配,共生育了10個孩子。
他的哥哥們都在不同的行業拜師學藝。富蘭克林從小聰明伶俐、悟性很高。父親看好他長大後會有一番作為,所以在他8歲時,送他到語法學校讀書。一年後父親覺得難以承擔教育費用,改變了初衷,讓他去另一所學校學習計算和寫作。
10歲時他還是因為經濟困難被迫輟學,回家幫父親打理生意。他的父親是一個從事油燭和肥皂製造的商人。富蘭克林要負責剪燭芯、灌燭模、看店鋪,和一些跑腿送貨的雜活。
為了養活一大家子人,他父親不得不身處卑微埋頭工作。但父親天資聰穎、行事果斷。又深明事理,大公無私。在當地德高望重,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經常有名望之士來拜訪和請教他,尋求父親的指導和建議。鄰裡有紛爭時,也常請他父親出面調解。
他父親還常常和曉以大義、剛正不阿的人聚會交流,共同探討現實問題引發大家獨立思考。同時也以這種方式教育和啟迪子女們。
父親為人處事的方式,被富蘭克林從小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二、父親的藏書引導他愛上閱讀
雖然家庭貧困,生活拮据,但他父親一直都沒有中斷讀書的習慣。靠著多年的努力積攢,還有了個小書庫。富蘭克林很小就幾乎讀完了裡面的所有藏書,其中有三本書對他影響深遠。
一本是普盧克的《名人傳》,他反覆讀了很多次,從中學到了很多道理。其次是笛福的《論計劃》和馬瑟博士的《論行善》,它們對富蘭克林的思想有很大的啟發,更給他帶來行為上的重大改變。
當父親的小書庫滿足不了他的閱讀欲望時,孩童的他常常把手裡僅有的一點點零花錢用來買書,而不是像別的小朋友那樣買零食和玩具。
因為喜歡讀書,引發了富蘭克林對知識如饑似渴的追求。
三、父親帶領他探尋喜歡的謀生職業
儘管小富蘭克林在父親的店裡幫忙,卻對蠟燭工匠不感興趣。父親擔心他如果不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會像他的一個哥哥那樣私自離家出航。於是父親經常抽空,帶著他去看木匠、瓦匠、旋工、銅匠等手藝活。希望富蘭克林能從眾多的工種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從中選擇一個手藝為生。
富蘭克林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跟著認真考察和對比,仔細觀察與思考各門手藝人如何熟練使用工具,收穫多多。導致後來家裡的一些小零活,都不用請工匠,他就能試著自己幹出來,還動手做過一些試驗用的小機器。
此外,父親還教導他做人要誠實和勤勉。對生活要多觀察、多思考;對別人要正直善良、謙遜謹慎。
富蘭克林雖然正兒八經地只上過兩年學,但父親良好的品德和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卻讓幼年的他獲得了良好的開智啟蒙。
少年富蘭克林到底選擇了哪門手藝為生呢?讓我們期待下一期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