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是個印刷工,後來卻成為美國國父;他從未當過總統,但是卻被印在美元上。他的經歷,能給我們哪些啟示?
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假設所謂的命運打敗的。
有這樣一個人:他出生於北美波士頓一個貧民家庭,父親是個漆匠,以製造蠟燭和肥皂為生。他在家中排行十五。
儘管他是最小的孩子,理應得到父母和兄長們的疼愛。但是生活的重壓讓人無暇顧及這些,由於他家孩子實在太多了,父親無法負擔讀書的學費。所以,他十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學校,回家幫父親做蠟燭。
他這一生只在學校讀了兩年書,從十二歲起,他當了十年的印刷工人。
儘管他的經歷和家世太過寒酸,但是,他的成就卻如天空中的北極星一樣耀眼。由於他的成就太過卓越,我們只能分類來看,才顯得比較清楚:
政治方面,他起草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度,制定了新聞傳播法。
科學方面:他「抓住」了閃電,發明了避雷針。他還發明了搖椅,發現了導致感冒的原因,發明了顆粒肥料,他還是近代牙醫之父。
教育方面:他是美國第一位學者,第一位哲學家;為費城建造了第一所醫院以及後來發展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費城學院。
商業方面:他創辦自己的印刷所,出版了費城第一份報紙《賓夕法尼亞報》,印刷費城當地的紙幣。
最後,是100美元的頭像,世界人民都喜歡的貨幣之一。
他,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之一,美國國父——班傑明·富蘭克林。
對所有的人以誠相待,同多數人和睦相處,和少數人常來常往,只跟一個親密無間。
梳理富蘭克林的人生歷程,我發現,他就是一個把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作為人生信條的終身學習者。
儘管12歲就開始當印刷工,但他想盡辦法去找書,去看書。他的學習從未間斷過,他從夥食費中省下錢來買書。同時,利用工作之便,他結識了幾家書店的學徒,將書店的書在晚間偷偷地借來,通宵達旦地閱讀,第二天清晨便歸還。
他閱讀的範圍很廣,從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通俗讀物到著名科學家的論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他都有所涉獵。
在擔任費城公務員的時候,在繁重的工作之餘,他每天仍然堅持學習。為了進一步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外國語,先後掌握了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廣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先進成果,為自己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極具商業才能。當他的印刷生意有了一定規模之後,他就退出了,不過他仍然可以從他的合伙人手中分得客觀的利潤。
財務自由之後,他便潛心研究科學,後面又揭示了電的秘密,發明了現在還在廣泛使用的避雷針。
總之,他一輩子都在學習,這讓他的成就舉世矚目。
一個人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於自己的能力永遠不敢充分信任,甚至自己認為必將失敗無疑。
我們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古鑑今。那麼,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東西呢?
我覺得,至少可以學到以下幾點:
01重視自我教育
如果你能在生活中向那些偉大的人學習,與他們做朋友,那麼你會過的更好,受到更好的教導。
儘管富蘭克林的家境並不富裕,但是長時間的閱讀學習讓他的思維和言談舉止遠遠強於同齡人。大量的閱讀彌補了他沒有受到高等教育的缺陷。通過自我教育,他依然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02
極度重視讀書
富蘭克林從小就愛讀書,他在自傳中說,「我自小就喜歡讀書,手裡有點零錢,總要拿去買書。」
在他少年時代最喜歡的書籍是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他還收集了許多約翰·班揚的文集。對他影響最大的三本書是普魯塔克的《名人傳》,笛福的《論計劃》、馬瑟博士的《論行善》。他自述這幾本書百讀不厭,扭轉了他的思想,影響了他未來生活。
在他一生當中,他也喜歡結交愛讀書的人。他還曾創立過一個名為「共同社」的俱樂部,這個俱樂部後來成為了費城第一家公共圖書館的雛形。
他把讀書當做自己的唯一樂趣,從來不去賭場爛賭,也不去酒吧買醉,其他的娛樂場所他更是甚少涉足。
03
保持勤奮與節儉
儘管富蘭克林的財富極其雄厚,但他終身都很節儉。小時候,他的父親喜歡引用所羅門的名言教導他:「你看見辦事殷勤的人嗎?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賤人面前。」
在他當印刷工的那些歲月裡,勤奮和節儉的習慣讓他能夠花大部分的時間幹自己的本行,除了看戲和買書外,沒有其他太大花銷,這反過來也為他學習和結交聰明人士提供了充足的經濟來源。
勤奮和節儉,最終使他獲得了獨立和財務自由。
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富蘭克林把實用主義與終身學習結合起來,正如他所說:如果不能學以致用,那科學還有什麼意義?
可是現在的我們,卻總是焦慮,一邊焦慮,一邊畏懼,一邊畏葸不前。知識焦慮像一條繩子,捆住我們的手腳,讓我們動彈不得。從富蘭克林身上,我們就學到了,不管是學習,還是讀書,都是為了實用而服務的。我們看一本書,要麼可以豐富我們的頭腦,要麼可以改造我們的精神,要麼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
有人說:聽過許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我想,富蘭克林的實用主義早在兩百年前就已經給了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