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實驗室通過弱核力成功生成s-通道單頂夸克

2020-11-26 人民網

原標題:費米實驗室通過弱核力成功生成s-通道單頂夸克

  上圖表顯示了s-通道單頂夸克的產生過程:在Tevatron粒子加速器中,來自注入質子的夸克和來自注入反質子的反夸克相互作用,形成一個質量更大的W玻色子;W玻色子隨即衰變成一個頂夸克和一個反底夸克,並被CDF和Dzero兩個實驗小組探測到。

  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供圖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丹)夸克是比質子、中子更微小的物質組成基本粒子,但它們並不會自然、獨立地存在於自然界中,只有當粒子(電子或質子)以接近光速發生碰撞時,才有可能被製造出來,並且轉瞬又會衰變成其他物質。美國能源部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CDF和Dzero兩個實驗小組日前共同宣布,他們已經觀察到了創建一個頂夸克的最罕見方式——通過弱核力生成s-通道單頂夸克。這項發現有助於科學家們完整地了解頂夸克的「面貌」。

  頂夸克是最重、最令人費解的基本粒子之一。它們的重量甚至超過了希格斯玻色子,幾乎與一個金原子相當。在6種夸克中,頂夸克是最後被找到的,迄今只有兩臺機器曾經創建過它們:費米實驗室的Tevatron粒子加速器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按照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一理論框架的預測,有幾種方式可以產生頂夸克,其中最常見也是首先被觀察到的方式就是:在粒子碰撞事件中,通過強核力創建出由一個頂夸克和它的反物質反頂夸克組成的對子。

  在碰撞中通過弱核力產生單頂夸克非常罕見,對這一過程的探測也最具挑戰性,而這也是Tevatron粒子加速器的終極目標之一。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25日(北京時間)報導,兩個實驗小組的科學家對Tevatron粒子加速器在2001年至2011年間開展的超過500萬億次質子—反質子對撞實驗所獲得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和篩選,最終確認在大約40次粒子對撞中,弱核力產生了與單底夸克成對的單頂夸克。

  尋找單頂夸克的難度猶如大海撈針:在500億次粒子加速器碰撞事件中,只有一次會產生s-通道單頂夸克。科學家僅從中選定了一小部分,將它們從背景中分離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一特定通道觀測到的數量如此之少的緣故。不過,數據的統計顯著性對於宣布一項發現已是綽綽有餘。

  CDF和Dzero兩個實驗小組是在2009年首次觀察到粒子對撞中由弱核力產生單頂夸克的。這一結果後來獲得了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的證實。「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為標準模型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補充。」美國能源部高能物理科學分部副主任詹姆斯·西格裡斯特說。

   總編輯圈點

  每個中子或質子,都由三個夸克組成。夸克之間感情真摯,難捨難分。夸克間的距離稍微拉開一點,一股巨大的力量就會拽它們回來。因此,需要很強大的撞擊,才有可能扯開它們的手。而從弱核作用(類似於衰變概念)產生夸克,更是500億次碰撞才發生一回的特殊事件,比鐵樹開花還要稀奇。虧得有超級計算機幫忙篩查數據,光憑人力哪能有此發現?想要一窺世界基本結構的奧秘,可真費事啊。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費米實驗室接近證明「上帝粒子」存在
    國立費米加速器實驗室的這一宣告比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早了兩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計劃在兩天後公布他們在尋找希格斯玻色子方面的成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 發現上帝粒子蹤跡國立費米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在十年的時間裡用該實驗室現已關閉的Tevatron粒子加速器在萬億次質子和反質子束碰撞後的碎片中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蹤跡。不過他們說,證明這種粒子存在的科學證據依然不夠,因為顯示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碰撞碎片也可能來自其他亞原子粒子。
  • 美物理學家發現「雙奇異」夸克粒子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9月4日報導,美國能源部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DZero項目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三夸克粒子,名叫Omega—sub—b(Ωb)。該粒子由兩個奇異夸克和一個底夸克(s—s—b)組成,是質子的「遠房親戚」,其重量是質子的6倍。
  • 感謝費米實驗室
    在紀念費米實驗室建立50 周年的時候,我在費米實驗室的工作和生活歷歷在目,就像發生在昨天……回想起來,我的粒子物理研究生涯還是從費米實驗室開始的呢
  • 費米實驗室精確測量出特定能量中微子
    費米實驗室精確測量出特定能量中微子  科技日報北京4月
  • 費米實驗室精確測量出特定能量中微子,有助於中微子振蕩研究
    費米實驗室精確測量出特定能量中微子,有助於中微子振蕩研究 中微子是研究原子核內部情況的極好工具,但中微子很難產生和探測,且很難確定中微子撞擊原子時的能量。
  • 宇宙中唯一「裸露」的夸克,消失了138億年,科學家在實驗室製成
    對於物理學家來說,這個世界不論多麼紛繁複雜,它都是在某一個統一理論和某些最簡單粒子通過無數種特殊的形式結合而形成的。但是,在1964年,蓋爾提出了著名的夸克模型,擊破了人們的認知。我們才知道,原來質子、中子以及大量的介子,都是由6種不同的夸克通過不同的形式結合而形成的。 1995年,在其他夸克被證實後,最後一種夸克也終於在費米實驗室被發現,那就是頂夸克。
  • 夸克構成了哪些複合粒子(介子篇)
    五、B介子B介子是一種含有反底夸克的介子。B介子可細分成四種,按介子中的另一種夸克而定:B+含有上夸克,B0含有下夸克,B0s含有奇夸克,而B+c則含有粲夸克。由於頂夸克的壽命實在太短,所以一般認為反底夸克不能與頂夸克生成介子。而底夸克與反底夸克這個組合不是B介子,是底夸克偶素,當中最有名的是Υ介子。
  • 費米實驗室將通過實驗揭開秘密
    雖然這個有點超前的概念很難以解釋與驗證,現在費米實驗室的科學家還是決定通過實驗來驗證。 費米實驗室啟動了一個科學儀器來驗證這一事實:有史以來最精確的高差儀Holometer,可以用來測量空間中量子的偏差值。
  • 費米實驗室著手重測μ介子磁性
    原標題:費米實驗室著手重測μ介子磁性   科學家將在這個重達700噸的環內測量μ介子的磁性   圖片來源:《科學》雜誌官網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26日報導,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190名科學家已著手精確測量μ介子的磁性。
  • 夸克的「蝸居」生活
    「夸克之父」蓋爾曼,先是引入「奇異數」去解釋那些表現奇異的粒子,後來又提出「夸克模型」的設想,即用三種基本夸克,u、d、s夸克來解釋當時所發現的各種粒子。1974年,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發現了一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 夸克竟然是楊振寧發現的?關於夸克的那些事兒(上)
    夸克的種類被稱為「味」,它們是上(u)、下(d)、奇(s)、粲(c)、底(b)及頂(t)。上及下夸克的質量是所有夸克中最低的。較重的夸克會通過一個叫粒子衰變的過程,來迅速地變成上或下夸克。粒子衰變是一個從高質量的態變成低質量態的過程。就是由於這個原因,上及下夸克一般來說很穩定,所以它們在宇宙中很常見,而奇、粲、頂及底則只能經由高能粒子的碰撞產生(例如宇宙射線及粒子加速器)並很快衰變。
  • 美首次觀察到粲夸克與反粲夸克「混合」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月3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宣稱,他們首次觀察到了粲夸克(charm quark)衰變成其反粒子(反粲夸克)現象。1974年,科學家首次預測了這種名叫「混合」的現象,但至今實驗室未觀察到。科學家們表示,最新實驗不僅有助於回答為什麼宇宙由物質組成這個問題,而且,也有可能找到新粒子存在的證據。
  • 夸克構成了哪些複合粒子(重子篇)
    Υ重子是強相互作用的費米子,遵守費米-狄拉克統計和泡利不相容原理,它們參加強相互作用,同時它們也參加弱相互作用和引力,帶電荷的重子也參加電磁力作用。重子與介子合稱強子。一、質子質子是唯一獨立穩定的重子。
  • 世界上最大的原子粉碎機把「頂夸克」創造出來了
    根據201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頂級夸克是已知最重的基本亞原子粒子。每個頂夸克是大致為塊狀作為原子的鎢。但是,每個頂夸克都比質子小得多,這意味著頂夸克不僅保持了最重粒子的記錄,而且還是已知密度最大的質量形式。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後的最早時間內大量產生,但它們的壽命很短,大約在一萬億分之一秒內完全消失。
  • 雙光子通道中希格斯玻色子與頂夸克的耦合!
    這個結果是第一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與夸克的耦合,緊隨其後的是對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底夸克的觀察。由於只有大約1%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由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頂夸克對產生的,因此實現這一觀測尤其具有挑戰性!並由ATLAS Experiment 2019年4月9日公布。
  • 再次刷新人類對物質的認知,四夸克組成的新粒子首次「現身」
    接著在宇宙射線中和高能加速器實驗中發現一些不穩定且表現很奇異的粒子,這也拉開了夸克發現的序幕。「夸克之父」蓋爾曼,先是引入「奇異數」去解釋那些表現奇異的粒子,後來又提出「夸克模型」的設想,即用三種基本夸克,u、d、s夸克來解釋當時所發現的各種粒子。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夸克之父」默裡·蓋爾曼去世
    默裡·蓋爾曼在1963年提出了夸克模型,並於1964年2月在歐洲《物理快報》上發表了關於夸克模型的論文「重子和介子的一個簡略模型」。該文雖然只有兩頁長和很少的公式,但卻是現代物理學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非常簡潔地闡述了夸克模型。蓋爾曼在文中開頭寫道:「如果我們假設破缺的八重法理論能正確描述重子和介子的強作用,那麼我們試圖尋找這種情況的基本解釋。」
  • 再次創造世界紀錄:費米實驗室實現加速器磁體14.5特斯拉場
    費米實驗室的磁鐵團隊又創造了加速器磁體的世界紀錄,這是該實驗室在2019年創造了紀錄後,再次打破了這一紀錄。在2020年6月的一次測試中,由美國能源部費米實驗室(Fermilab)磁體團隊設計並製造的演示磁體實現了加速器轉向偶極磁體14.5特斯拉的場強,超過了他們之前14.1T的記錄。這是滿足未來強子對撞機的苛刻磁體要求邁出的重要一步。如果建成,這樣的對撞機將比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17英裡圓周大型強子對撞機大4倍,,後者在7.8T的轉向場下運行。
  • 再次創造世界紀錄:費米實驗室實現加速器磁體14.5特斯拉場
    費米實驗室實現加速器磁體14.5特斯拉場費米實驗室的磁鐵團隊又創造了加速器磁體的世界紀錄,這是該實驗室在2019年創造了紀錄後,再次打破了這一紀錄。在2020年6月的一次測試中,由美國能源部費米實驗室(Fermilab)磁體團隊設計並製造的演示磁體實現了加速器轉向偶極磁體14.5特斯拉的場強,超過了他們之前14.1T的記錄。這是滿足未來強子對撞機的苛刻磁體要求邁出的重要一步。如果建成,這樣的對撞機將比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17英裡圓周大型強子對撞機大4倍,,後者在7.8T的轉向場下運行。
  • 對撞機新發現:頂夸克對中電荷不對稱的證據
    這使得阿特拉斯能夠探測和測量涉及頂夸克反頂夸克對的空前數量事件,為阿特拉斯的物理學家,提供了一個獨特機會來深入了解頂夸克性質。由於參與產生粒子之間存在「偷偷摸摸」的幹涉,在ATLAS探測器中,頂夸克和反頂夸克質子束方向產生的量並不相等。相反,頂夸克優先在LHC碰撞中心產生,而反頂夸克優先在較大角度產生。這就是所謂的「電荷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