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實驗室精確測量出特定能量中微子,有助於中微子振蕩研究

2020-11-27 澎湃新聞

費米實驗室精確測量出特定能量中微子,有助於中微子振蕩研究

中微子是研究原子核內部情況的極好工具,但中微子很難產生和探測,且很難確定中微子撞擊原子時的能量。現在,美國費米實驗室MiniBooNE研究團隊報告稱,他們日前首次識別出能量為2.36億電子伏特的繆子中微子,有助進一步促進中微子振蕩和相互作用的相關研究。

中國科學院高能所研究員曹俊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為揭示原子核的「真面目」,物理學家會朝原子發射粒子並測量它們如何碰撞以及散射。如果粒子的能量足夠大,其可將原子核擊碎並揭示將原子核「綁」在一起的亞原子力的信息。但為了獲得最精確的測量結果,科學家需要知道粒子的確切能量。由於中微子不帶電荷,因此,在用中微子進行上述實驗時,很難確定中微子的確切能量。

最新實驗中的中微子源於距離MiniBooNE探測器約86米的靜止K介子(產生於NuMI束線粒子吸收器中的鋁材料)的衰變。高能K介子會衰變成具有一定能量範圍的繆子中微子,但靜止的K介子衰變會釋放單一能量的中微子。他們設法識別出源於靜止K介子衰變的繆子中微子,然後藉助能量和動量守恆定理,推斷出這些繆子中微子的能量。

MiniBooNE聯合發言人、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理察·范德沃特說:「此次實驗對未來短和長基線中微子振蕩研究來說非常重要。」

曹俊表示:「未來有可能採用這種中微子源研究中微子振蕩,或者研究原子核結構,比如說奇異夸克對核子自旋的貢獻等。」

此外,位於MiniBooNE附近的MicroBooNE探測器也接收到了來自102米外的NuMI吸收器的單能繆子中微子,研究人員正在對此進行研究。由於MicroBooNE使用液氬技術記錄中微子的相互作用,因此有望提供更多信息。

(原標題:費米實驗室精確測量出特定能量中微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費米實驗室精確測量出特定能量中微子
    費米實驗室精確測量出特定能量中微子  科技日報北京4月
  • 中微子振蕩和質量的發現
    由於兩種原子核的質量差是恆定的,那麼根據能量守恆定律,電子將具有單一的能量。1914年,查德威克(J.chadwick)對貝塔衰變裡面電子的能量進行了測量,結果表明電子的能量譜是連續的——它不具有單一的能量,這個結果顯然和能量守恆矛盾。
  • 【連載】趣說中微子(八)
    大氣中微子振蕩的驗證第12節介紹過的日本K2K長基線中微子振蕩實驗1999年3月正式開始運行,利用KEK的12 GeV質子同步加速器PS產生的中微子束流,通過位於附近的前置探測器再到達超級神岡探測器。前置探測器用於精確測量中微子束流的通量,以及混入的其它種類中微子本底的比例。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曹俊供圖最近,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測得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預期存在兩處偏差,這為未來的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提供了重要的測量數據,也激起了很多科學家和科學媒體關於惰性中微子的討論。研究中微子有可能揭示許多未解的物理之謎,包括宇宙的歷史、形成與未來。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2012年3月8日,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將對粒子物理研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中微子振蕩的發現
    幸好有一種神秘的粒子,它可以輕鬆地從太陽核心穿出,告訴我們太陽的秘密。它叫中微子。1930年,奧地利科學家泡利為解釋核衰變中能量似乎不守恆的現象,預言了這樣一種「永遠找不到」的粒子。26年後,費盡千辛萬苦,科學家還是在核反應堆旁找到了中微子存在的證據。假如貝特的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可以根據太陽釋放的能量,精確地計算出太陽釋放出多少中微子,以及它們的能量分布。
  • 我國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 有助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2003年提出設想,利用我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並提出了實驗和探測器設計的總體方案。第三種振蕩如何被發現大亞灣研究團隊擊敗了日本、美國、法國和韓國的四個團隊,第一個精確測量到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機率。王貽芳表示,這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們使用了更多質量更大的探測器,使得我們記錄中微子速度更快。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綜述及基本情況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的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其振蕩機率(由中微子混合角 θ13 表示)。此外,利用 6 個探測器的數據,大亞灣實驗測量了反應堆中微子的絕對流強,並初步給出了中微子能譜的測量結果;對第四代中微子或惰性中微子給出了新的排除區間;通過氫俘獲的事例樣本,以 4.6 倍標準偏差的置信水平獨立驗證了中微子振蕩和 θ13 非零。2015 年,大亞灣實驗完成了中微子振蕩參數測量的檢查和改進。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綜述及基本情況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大亞灣實驗」)的主要目標是利用核反應堆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精確測量其振蕩機率(由中微子混合角 θ13 表示)。大亞灣實驗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是一個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和重大科學意義的國際合作項目,也是中美兩國目前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之一。
  • 中微子振蕩研究獲諾獎,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也有重要貢獻
    在過去10多年裡,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多次頒給中微子研究,那麼中微子是什麼?中國科學家在這個領域有哪些成就?中山大學李淼教授的這篇文章部分回答了這些問題。2012年2 月 29 號,我來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西蒙斯幾何和物理中心,參加非常理論的超弦討論會,而不意在 3 月 7 號聽到來自歐洲的關於希格斯粒子實驗的消息(其實是美國費米實驗室的結果),在 3 月 8 號聽到來自中國關於中微子實驗的消息。來自中國的消息,第一次讓中國人為本土的科學成績所感動。
  • 地下700米!全球最大中微子探測器預計2023年投入運行
    李小男說,中微子混合角θ13的發現,是我國中微子研究的裡程碑,其重大意義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在技術上實現了一系列突破,例如研製成功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微子測量儀器——大尺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打破了國際壟斷;另一方面是系統培養了一批從實驗室建設到物理分析全程參與的科研人才,他們也將成為江門實驗的主力軍。而這些都是未來開展江門實驗的底氣。
  • 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科學家算出了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如果中微子真的具有這樣的能力,我們就可以用宇宙的形狀來稱量它們,近日,一支物理學家團隊就完成了這樣的工作,研究人員利用這一事實,從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精確測量中,反向演算出了最輕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的質量)。
  • 感謝費米實驗室
    在紀念費米實驗室建立50 周年的時候,我在費米實驗室的工作和生活歷歷在目,就像發生在昨天……回想起來,我的粒子物理研究生涯還是從費米實驗室開始的呢
  • 地下700米深處建造世界最大中微子探測器
    李小男說,中微子混合角θ13的發現,是我國中微子研究的裡程碑,其重大意義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在技術上實現了一系列突破,例如研製成功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微子測量儀器——大尺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打破了國際壟斷;另一方面是系統培養了一批從實驗室建設到物理分析全程參與的科研人才,他們也將成為江門實驗的主力軍。而這些都是未來開展江門實驗的底氣。
  • 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約翰·巴赫    中微子難以捕捉、無處不在的性質,讓它博得了「幽靈粒子」的稱號,人們首次在核反應中發現中微子以後,一直認為其為0質量粒子,但後來太陽中微子的消失之謎,也稱為太陽中微子振蕩問題預示著標準模型預測的錯誤。今天我們就說下,何為中微子振蕩?為什麼說中微子有質量呢?
  • 讓我們來認識中微子
    2015年10月6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將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加拿大物理學家阿瑟·麥克唐納(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研究所主任)和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東京大學教授,日本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以表彰他們發現「中微子振蕩」。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北京時間8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有關整個宇宙結構的數據,對宇宙中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的質量進行測量。▲這張照片顯示的是一個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的內部。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到底中微子是何物,為何科學家會如此熱衷於對它的研究?,精確測量6個中微子混合參數中的3個;反中微子 「消失」 率,從而計算出混合角 。人們經過仔細測量後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同一種核產生的beta衰變電子能量不是一個固定值。
  • 中微子實驗有了新目標
    構成物質世界的12種基本粒子中,中微子就佔了1/3,它在宇宙中廣泛存在。由於它幾乎不跟任何物質發生作用,不容易被捕捉到,因此也成為人類迄今為止了解最少的一種基本粒子。「然而,了解中微子非常重要,對它的認識和研究將有助於揭開宇宙演變的諸多奧秘。」王貽芳說。
  • 誰偷走了核電站的中微子?大亞灣新發現:也許算錯了核反應
    之前物理學家傾向於所謂「惰性中微子」假說,即中微子變化成難以探查的形式。而大亞灣實驗的新論文則給出了更簡單的解釋:我們對核燃料產生多少中微子的計算錯了。曹俊說:「反應堆一般以恆定的功率發電。每次裂變時,這4種同位素釋放的能量都差不多,但釋放的中微子數目和能量則不一樣。因此,隨著核燃料成分的演化,反應堆釋放的中微子數目和能量分布將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