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測量到頂夸克的質量變化!或將突破標準模型,發現新物理學
CMS物理學家首次研究了頂夸克質量「運行」的效應,這是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量子效應。質量是基礎物理中最複雜的概念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概念發展歷史。質量最初在經典力學中被理解為慣性的量度,後來在狹義相對論中被解釋為能量的一種形式。質量在描述亞原子世界的現代量子場論中也有類似含義,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就是這樣一種量子場論,它可以描述所有已知基本粒子在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能量下的相互作用。
-
首次測量到頂夸克的質量變化!或將突破標準模型,發現新物理學!
CMS物理學家首次研究了頂夸克質量「運行」的效應,這是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量子效應。質量是基礎物理中最複雜的概念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概念發展歷史。質量最初在經典力學中被理解為慣性的量度,後來在狹義相對論中被解釋為能量的一種形式。
-
大型強子對撞機形成罕見的四胞胎「頂夸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世界最大的原子對撞機——大型強子對撞機「誕生」罕見的四胞胎粒子,它們被稱為「頂夸克」。主導亞原子相互作用的主流物理理論「標準模型」曾預測存在這種四胞胎粒子,但是最新物理理論表明,它們的形成數量可能比標準模型所預測的更多。
-
...課題組ATLAS實驗亮點成果發布——頂夸克四重奏:大型強子對撞機...
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的ATLAS國際合作組近期發布了最新亮點成果:首次發現了質子對撞產生四個頂夸克物理過程(tttt產生態)的實驗證據,這是迄今為止人們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能找到的最重(能量最高)的粒子末態。超重的粒子末態使得該過程對新物理的靈敏度很高,是尋找新粒子產生機制的理想環境。
-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疑似發現新粒子,標準模型受到挑戰
近日,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有了新突破: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B介子的衰變過程與標準模型描述不符,疑似有新粒子產生。當地時間4月18日,發現這一偏差的科學家們在CERN作報告時這樣宣布。
-
核-核碰撞中頂級夸克產生的第一個證據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密度的演變(y軸)顯示為時間的函數。來自世界各地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與CMS協作合作,最近首次收集了核與核碰撞中產生頂夸克的最早證據。CMS協作,全稱:Compact Muon Solenoid,中譯為:緊湊μ子線圈,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計劃的兩大通用型粒子偵測器中的一個。
-
世界上最大的原子粉碎機把「頂夸克」創造出來了
世界上最大的原子粉碎機已經「誕生」了一組四個超重粒子-稱為夸克。在LHCP 2020大會上宣布。一組四個超重粒子在瑞士日內瓦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的形成,長期以來一直由標準模型預測,該模型主導著亞原子相互作用。
-
物理學:希格斯玻色子頂級夸克與裡程碑對撞機的發現有關?
通過佛羅裡達理工學院物理學家Francisco Yumiceva,Marcus Hohlmann和Marc Baarmand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進行的一項實驗觀察,首次將標準模型中最重的兩個基本粒子連接起來。
-
首次測量到頂夸克的質量變化
「運行」的效應,這是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量子效應。質量是基礎物理中最複雜的概念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概念發展歷史。質量最初在經典力學中被理解為慣性的量度,後來在狹義相對論中被解釋為能量的一種形式。質量在描述亞原子世界的現代量子場論中也有類似含義,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就是這樣一種量子場論,它可以描述所有已知基本粒子在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能量下的相互作用。
-
比上夸克重100萬億倍!發現頂夸克25年後,現在又有新發現了!
在頂夸克被發現25年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實驗的物理學家,對已知最重基本粒子頂夸克又有了新見解(比上夸克重100萬億倍)。在大型強子對撞機第二次運行(2015-2018年)期間收集的大量數據,使物理學家能夠非常詳細地研究頂夸克的罕見產生過程,包括它與其他重基本粒子的產生。
-
雙光子通道中希格斯玻色子與頂夸克的耦合!
這個結果是第一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與夸克的耦合,緊隨其後的是對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底夸克的觀察。由於只有大約1%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由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頂夸克對產生的,因此實現這一觀測尤其具有挑戰性!並由ATLAS Experiment 2019年4月9日公布。
-
為什麼物理學需要大型強子對撞機以外的粒子對撞機?科學家這樣說
如果我們有正確的物理學理論,對這些性質的預測應該與我們從類對撞機實驗中得到的實驗結果相匹配。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解釋了四種力中的三種(重力除外)、發現的全部粒子以及它們之間的所有相互作用。是否有額外的粒子和相互作用是人們可以在地球上建造的對撞機發現的,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但只有當人們探索過當前的能量邊界,才能知道答案。只是,我們知道標準模型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
-
未來LHC還能發現新粒子嗎?
這個特殊的情況包括引力,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和性質,以及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的起源,還有其他更深層次的對稱性問題。 除了以上這些未知以外,目前所掌握的標準模型可以說非常完美,也就是說,在我們做過的每一個實驗中,在我們觀察到的每一個結果中,這些粒子和力的預測,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反應橫截面,振幅和衰減率完全一致。
-
一種狂野的六夸克粒子,是暗物質嗎?還是粒子物理學家的新玩具
其他三力我們運用得並不醇熟,但我們卻通過想像與數學兩大利器構建了各種理論模型。其中一個稱為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的理論曾是解釋暗物質的主流。它是將粒子標準模型融入超對稱概念後,預示的一種超對稱的中微子。
-
LHC或首次造出頂夸克「四胞胎」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16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表示,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對撞機——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或許已經首次製造出頂夸克「四胞胎」,如獲證實,有望揭示新的物理學理論。
-
為什麼說標準模型還不夠完善,宇宙中存在尚未發現的新粒子?
上圖是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據我們目前所知,這些是宇宙中已知的所有粒子,解釋了我們曾經直接接觸過的所有物質。但是我們還知道宇宙中一定還有更多的粒子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因為目前標準模型中的粒子不能解釋暗物質的存在。
-
對撞機重磅發現:玻色子產生的證據!快來看看吧
W玻色子和Z玻色子是弱力中的介粒子,弱力是已知四種基本力之一,弱力導致了放射性現象,也是太陽熱核過程的基本之一。新的阿特拉斯實驗(ATLAS)結果是基於ATLAS在2015-2017年以13 TeV碰撞能量收集的數據。它提供了顯著性為4個標準差的「三玻色子」事件證據,這一跡象不過是幾十年來用弱玻色子進行測量的最新進展。W和Z玻色子是1983年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質子-反質子對撞機中發現的。
-
為什麼超對稱可能是粒子物理學史上最失敗的預言預言?
沒有人知道,在標準模型裡,基本粒子的質量為什麼比普朗克質量小得多?基本常數為什麼不統一?暗物質可能是什麼?超對稱性理論對每一個問題都給出了答案,還預言了很多的新粒子。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第二輪實驗已經結束了,但是並沒有發現那些粒子。用超對稱性解決這些問題的夢想已經破滅,物理學家必須面對這個現實。
-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30多年前的預測得到驗證
原標題:大型強子對撞機檢測到B介子衰變 科技日報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篇粒子物理學報告稱,科學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地下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檢測到了中性B介子粒子極為罕見的衰變。自從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預測到這種衰變,物理學家尋找該衰變過程的證據已經超過了30年。
-
全球最大粒子對撞機發現B介子,填補微觀世界圖譜
然而,粒子物理學家一直渴望發現存在於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物理現象。近日,他們終於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中發現了新的粒子可能存在的證據。儘管僅有這一證據還不能夠支撐結論,但結合其他證據後,這一新發現可能預示著高能領域中的一個新的粒子的存在。來自巴塞隆納的理論物理學家Matias表示:「觀測到的B介子的衰減出現相干偏差的這組數據在過去的實驗中從未出現過。而對這一現象最好的解釋就是有一種新的粒子存在。」Matias認為,新粒子存在的證據已足夠充足,但其他同行認為新理論還有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