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超對稱可能是粒子物理學史上最失敗的預言預言?

2021-01-18 量子與生命

撰文 | Ethan Siegel,轉載自:Forbes

翻譯 | 姬揚,轉載自:返樸,參照原文糾正了翻譯和排版錯誤,並添加了一些注釋,以方便閱讀。



高能粒子會與其他粒子碰撞,產生大量新的粒子,可以用探測器看到。、通過重構每個能量、動量和其他屬性,我們可以確定最初發生碰撞的事件以及在此事件中產生的結果。自Wess和Zumino首次提出超對稱性以來的近50年中,從未見過任何超對稱粒子。(來源:FERMILAB/費米實驗室)


在理論物理學中常常會出現一個無可否認的深刻想法。當某個想法可以一舉解決許多現有難題,同時做出可驗證的新預測時,勢必會引起極大的興趣。它不僅可以提供潛在的前進之路,還能吸引人們的想像力。如果它的預測得到證實,它可能會開啟對宇宙的全新理解。


當物理學家遇到超對稱性(supersymmetry, SUSY)的時候,情況恰恰如此。沒有人知道,在標準模型裡,基本粒子的質量為什麼比普朗克質量小得多?基本常數為什麼不統一?暗物質可能是什麼?超對稱性理論對每一個問題都給出了答案,還預言了很多的新粒子。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第二輪實驗已經結束了,但是並沒有發現那些粒子。用超對稱性解決這些問題的夢想已經破滅,物理學家必須面對這個現實。


標準模型的夸克和輕子的質量。在標準模型裡,最重的粒子是頂夸克(t);最輕的是電子(不算中微子),其質量是511 keV/c^2。中微子比電子至少要輕400萬倍:這比其他粒子之間的差別大得多。在能量尺度的另一端,普朗克能量(1019 GeV)大得令人不安。我們不知道有什麼粒子比頂夸克還重。(來源:HITOSHI MURAYAMA OF HTTP://HITOSHI.BERKELEY.EDU/)


編者註:夸克與輕子。電:陰類與陽類根據正負電荷劃分,每代的兩類總電荷分別為-2, 2。味:上下、奇魅(粲)、底頂分別為同類夥伴,氣味相投。色:每一夸克處於三種狀態,用紅、黃、藍三色表示(非真正顏色)。質量:三代是根據重量劃分(越來越重)。


超對稱性的動機可以追溯到量子力學的早期和電子的問題。電子是個問題,因為它沒有大小——它是一個點粒子,但確實有電荷。只要有電荷,就會產生電場和電勢。因為它本身有電荷,所以就能感受到自己產生的電勢:電子存在的本身就導致了固有的能量。電子越小,其內部能量就越大。這意味著,如果電子真的是點粒子,其能量就必定是無限大。


當然,事實並非如此。電子的固有能量是有限的,由它的靜止質量和著名的愛因斯坦方程E=mc^2決定。


量子場論計算得到的量子真空中的虛擬粒子(具體地說,針對的是強相互作用)。即使周圍一無所有,這種真空能量也不等於零。粒子-反粒子對可以突然出現或消失,與電子這樣的真實粒子相互作用,從而修正電子非常重要的自能。(來源:DEREK LEINWEBER)


根據電磁學定律,如果電子的大小使得它的電能量等於它的質量,就可以得到電子的直徑約為5×10-15米,比質子還要大。顯然,這是不對的!


解決的辦法是存在反物質、特別是正電子(也就是反電子)。在量子物理學裡,真空不空——真空不是一無所有、空無一物,而是由許多虛粒子組成,它們不停地閃現、幻滅,其中就包括電子-正電子對。


電子不僅能產生光子並使之與自己發生相互作用,還能與電子-正電子對漲落中產生的正電子一起湮滅,只留下「漲落」中產生的電子。計算表明,這兩種貢獻幾乎抵消,使得電子的尺寸非常小,儘管它的電荷比較大。


在標準模型以外,當然還會有新的物理。但是,除非能量遠遠超過大型對撞機所能達到的水平,新物理也許並不會出現。無論這種猜測是否正確,我們只能試試看。與任何其他工具相比,未來的對撞機可以更好地研究已知粒子的性質。到目前為止,LHC揭示的任何事情都沒有超出標準模型的已知粒子。(來源:UNIVERSE-REVIEW.CA)


「好吧,好吧,」你說,「這是量子宇宙的偉大勝利。但這和超對稱性有什麼關係呢?」


要點在於,這種量子抵消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理論中有一種對稱性(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對稱性)保護了電子的性質,使它具有特定的質量、大小和電荷性質。


超對稱性的要點在於,可能存在一種額外的對稱性(費米子和玻色子之間的對稱性),類似地保護著物質的性質,而且使得粒子質量遠小於普朗克尺度。粒子的質量不是大約1019 GeV/c2,而是比它小17個數量級——只要標準模型裡的每個粒子都有一個對應的超對稱伴侶。


標準模型的粒子及其超對稱伴侶。這些粒子已經發現了不到一半,另外的一半多些卻不見蹤跡。超對稱性的想法希望改進標準模型,但是在試圖補充主流理論的時候,還沒有對宇宙做出成功的預言。(來源:CLAIRE DAVID / CERN)


你必須將已知的基本粒子數量翻一番,為每個已知的標準模型粒子創建一個超對稱伴侶(標準模型裡的每個玻色子都要有一個超對稱費米子,每個費米子有一個超對稱玻色子)。但是在理論上,這種對稱性可以將這些粒子的質量降低到我們觀察到的數值。


如果這些新的超對稱粒子大約相當於電弱力的能量尺度(大約100GeV到幾個TeV),它們也可以:

1、在LHC達到的能量範圍裡產生和測量;

2、使得三種量子力(電磁力、弱力和強核力)的耦合常數在理論的大統一尺度上近似統一;

3、產生一個中性的、穩定的超對稱粒子——它是宇宙中暗物質的最佳候選者。


耦合常數作為能量的函數(採用雙對數坐標),它們看起來並沒有匯合在一起(左圖)。如果按照預測的那樣把超對稱粒子加進去,耦合常數在~1015GeV(即通常的大統一尺度上)相遇,或者靠得更近。[來源:CERN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2001]


自然界裡有幾個基本常數:萬有引力常數(G),普朗克常數(h 或 ħ,即 h/2π),光速(c)。這些常數的不同組合可以得到時間、長度和質量的值——這些就是普朗克單位。如果用第一性原理來預測標準模型中粒子的質量,它們就應該是普朗克質量的量級,大約是1028 eV/c2。但問題是,這個質量比宇宙中觀察到的最重粒子的質量大了17個數量級,也就是100,000,000,000,000,000倍。


特別是希格斯玻色子,它應該有普朗克質量,所有其他粒子也應該如此——因為希格斯場與其他粒子耦合、給它們以質量。我們觀測到的質量僅僅是125 GeV/c2,說明應該有其他一些東西起作用。


幾年前,CMS合作項目和ATLAS合作項目宣布了希格斯玻色子的第一個可靠的5-sigma檢測。因為其質量固有的不確定性,希格斯玻色子在數據中不是一個「尖峰」,而是一個寬寬的鼓包。它的質量是125GeV/c2,而不是更合理的預測值~1019GeV/c2——這是物理學的一個不解之謎。[來源:THE CMS COLLABORATION,「OBSERVATION OF THE DIPHOTON DECAY OF THE HIGGS BOSON AND MEASUREMENT OF ITS PROPERTIES」, (2014)]


從理論上講,超對稱性是解決這個難題的一種可能方法;實際上,任何已知的其他解決方案都是不可行的。然而,唯一可能的解決方案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是正確的。事實上,對於物理學來說,超對稱性的每一種預測都很有問題。


1、如果超對稱性是等級問題的解決方案,那麼LHC就絕對可以達到最輕的超伴侶粒子的能量。到目前為止,LHC還沒有發現任何東西,這就足以推翻所有的超對稱性模型——但它們本來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設計的。


2、強力不能與其他力統一。到目前為止,在我們的宇宙中還沒有統一的證據,因為質子衰變實驗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最初的動機在這裡也站不住腳:如果你把三條曲線放在雙對數坐標系,並在足夠大的能量處放大,它們看起來總是像一個三角形,而沒有匯合在單個點。


3、如果暗物質真的由最輕的超對稱粒子構成,那麼相應的觀測實驗早就應該檢測到了(例如CDMS、 XENON和Edelweiss,等等)。此外,超對稱性暗物質應該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湮滅,但是也從來沒有觀測到。


實驗結果嚴格地限制了WIMP暗物質的範圍。在最下方曲線以上的所有WIMP(相互作用微弱的有質量的粒子)截面和暗物質質量都被排除掉了。這意味著,超對稱性暗物質的絕大多數模型是不可行的。(來源:XENON-100 COLLABORATION (2012), VIA HTTP://ARXIV.ORG/ABS/1207.5988)


對於這個想法來說,對撞機對其自身的限制是特別要命的。要想用超對稱性解決質量為什麼這麼小的問題,你至少需要產生一個超對稱粒子,其質量與標準模型最重的粒子具有相同的數量級。


這是設計和建造LHC進行觀測的主要特徵之一。那裡根本就沒有這些粒子,因而強烈地限制了它們的質量,理論學家再也不能只用超對稱性來解決等級問題了。相反,必須有一些額外的機制(例如,劈裂的超對稱性方案)來解釋粒子的質量為什麼這麼小,而超對稱伴侶的質量卻那麼大。換句話說,這個理論美麗、優雅而且有說服力,但是它的最初動機現在已經不再是主流了。它的預期目標並沒有實現。


在LHC第一輪實驗的早期,ATLAS合作項目在2000 GeV處看到了一種新粒子的「鼓包」(雙玻色子,diboson),許多人希望這是一種新粒子的證據。不幸的是,隨著更多數據的積累,人們發現這僅僅是一種統計噪音。從那以後,還沒有發現新粒子的可靠特徵。

[ATLAS 合作項目(左圖), 來源:HTTP://ARXIV.ORG/ABS/1506.00962 ;

CMS合作項目(右圖), 來源:HTTP://ARXIV.ORG/ABS/1405.3447]


關鍵是要知道超對稱性究竟是什麼,因為這個想法在理論上很有說服力。它優雅而有力地解決了其競爭對手解決不了的問題。它創造了新的可以檢驗的預言,而這些測試大部分都已經完成了。不幸的是,迄今為止的答案是,儘管超對稱性可能很有趣,但是它描述的並不是我們的宇宙。


和以往一樣,持續的實驗將是大自然的最終裁判,但沒有一個理性的人能夠認為有證據支持超對稱性。如果超對稱性是錯誤的,很多人的整個職業生涯就進了死胡同——有史以來最有趣的一個死胡同。如果在任何能量尺度上,大自然都不存在超對稱性(包括普朗克尺度,雖然這非常難以檢驗),那麼弦理論(它導致了超對稱性)就無法描述我們的宇宙。



不同星系團的X射線圖(粉紅色)和總物質圖(藍色)表明,正常物質和引力效應之間有明顯的分離,這是暗物質的一些最有力的證據。儘管超對稱性為暗物質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但它很難是唯一的理論。許多人希望它是解決的辦法,但是並沒有檢測到它預言的粒子,這就構成了強有力的反駁。[來源:

X-RAY: NASA/CXC/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 SWITZERLAND/D.HARVEY NASA/CXC/DURHAM UNIV/R.MASSEY; OPTICAL/LENSING MAP: NASA, ESA, D. HARVEY (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 SWITZERLAND) AND R. MASSEY (DURHAM UNIVERSITY, UK)]


關於超對稱性,科學家分為兩個非常不同的陣營。一方面,有一大群人(既有理論學家也有實驗學家)用證據說話,尋求這些謎團的其他解釋,負責任地更加嚴格地限制其可行的範圍。在近兩代人裡,這個理論在一個物理分支領域裡佔據著主導地位,排除它也將是科學的巨大進步


但另一方面,有很多強有力的人(主要是理論學家)將永遠相信超對稱性,特別是電弱尺度下的超對稱性,而不管證據是什麼。然而,對於LHC碰撞的每一個新的質子,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得到相同的答案:沒有超對稱性。不管我們是多麼經常地自欺欺人,也不管有多少科學家被愚弄,大自然是實在性的最終裁判,實驗不會說謊。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任何實驗證據支持超對稱性。



《量子、信息與生命》北大全校公選課官方公眾號

歡迎文理科各院系同學選課!

【歡迎關注課程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曾預言超對稱粒子是存在的
    玻色子和費米子對於許多物理學家而言,他們偏好一種東西,那就是一類名為超對稱的理論所預言的粒子超對稱粒子超對稱理論預言,對於每一種費米子,一定對應存在著一種在許多性質上與其極為類似的玻色子以電子為例,它就有一個尚未被發現的玻色子夥伴,我們稱為超電子。類似的,光子也存在一個費米子的對稱粒子,稱為光微子。在超對稱的所有新粒子裡,有一種粒子有可能穩定存在並具有暗物質粒子所應具有的特質,這就是這類粒子裡最輕的一種:超中性子。
  • 超對稱性理論實驗測試中失敗,粒子物理學的未來在哪?
    「作為一種稱為超對稱的流行理論的早期開發者之一,米哈伊爾希夫曼對實驗測試失敗感到失望。年輕的粒子物理學家現在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遵循他們的導師們長達數十年的追蹤,採用更加人為的超對稱版本,或者在沒有任何有趣的新數據的指導下自行罷工。
  • 物理學最前沿,對超對稱粒子的探索
    芝加哥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開始了對生命的研究——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超對稱長壽粒子壽命的研究。超對稱理論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擴展理論。與元素周期表類似,標準模型是我們對自然界亞原子粒子和作用於它們的力的最好描述。
  • 尋找超對稱粒子
    創建粒子需要極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僅在大爆炸後不久存在,並且可能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等大型粒子加速器中產生。至於為什麼超對稱粒子如此沉重,物理學家推測在宇宙的某些隱藏部分可能已經破壞了對稱性,我們無法看到或觸摸但只能感受到引力。超夸克,超光子,超電子,中性子。
  • 宇宙的「超對稱粒子」在哪裡?
    然而,仍然有一個概念可以解釋標準模型沒有涵蓋的宇宙神秘部分:長壽的超對稱粒子,有時簡稱sparticles。但令人沮喪的是,最近對這些奇怪粒子的研究卻一無所獲。到目前為止,最流行的一組理論突破了當前標準模型的界限,它們被歸為一類被稱為超對稱的思想。
  • 超對稱理論的崛起與衰落
    因此,我們要問,為什麼粒子的質量是我們現在觀測到的質量,而不是接近普朗克質量?最優美的一個解決方法是存在一個額外的對稱,可以抵消所有普朗克尺度的貢獻,使粒子的質量要比普朗克質量低的多。超對稱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預言:每一個標準模型中的基本粒子都有一種被稱為超對稱夥伴的粒子與之匹配,它們的性質幾乎完全一樣,除了超對稱夥伴的自旋與原粒子相差±½。
  • 物理學家探測到罕見粒子衰變 或顛覆超對稱理論-科教臺-中國網絡...
    這項發現對於現行的物理學理論,即超對稱理論將是一項重大打擊。  超對稱理論之所以獲得流行,是因為它很好地構成了對現有描述亞原子粒子性質的標準模型的修正。它可以解釋標準模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而近日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強子對撞機物理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們報告的一項發現和超對稱理論的諸多最可能的模型不符,研究人員們將於近期發表有關這一結果的論文。
  • 超對稱粒子賭局:諾獎得主輸給「民科之王」—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倪思潔 7月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朗克·韋爾切克「輸掉」了一場長達6年的、關於超對稱粒子的賭局。這場賭局的贏家,是被稱為「民科之王」的安東尼·加瑞特·裡希。 在一次物理學會議上,裡希和韋爾切克打了一個1000美元的賭:裡希認為超對稱粒子根本不存在,而韋爾切克則相信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將在6年內探測到超對稱粒子。
  • 80年前的預言成真!真有與自己反粒子一樣的粒子
    在物理學領域,科學家把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叫做「基本粒子」,它們是在不改變物質屬性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也是構成各種各樣物質的原材料。
  • 能解釋宇宙的「超對稱粒子」在哪裡?
    博科園-科學科普:不幸的是,許多解釋這一偉大超對稱理論的主要競爭者,近年來要麼被排除在外,要麼受到嚴格限制。然而,仍然有一個概念可以解釋標準模型沒有涵蓋的宇宙神秘部分:長壽的超對稱粒子,有時簡稱sparticles。但令人沮喪的是,最近對這些奇怪粒子的研究卻一無所獲。到目前為止,最流行的一組理論突破了當前標準模型的界限,它們被歸為一類被稱為超對稱的思想。
  • 日本學者預言存在雙重子態粒子ΩΩ,有助解釋物理學基本問題
    日本學者預言存在雙重子態粒子ΩΩ,有助解釋物理學基本問題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5月24日發布公告稱,該研究所與京都大學、大阪大學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在理論上預言了一種新粒子——雙重子態粒子ΩΩ的存在。
  • 超對稱賭局:諾獎得主輸了!?
    在一次物理學會議上,裡希和韋爾切克打了一個1000美元的賭:裡希認為超對稱粒子根本不存在,而韋爾切克則相信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將在6年內探測到超對稱粒子。這場賭局的仲裁人是那次物理學會議的主持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馬克斯·泰戈馬克。   如今,6年已逝,LHC在經歷了兩年多的休整後終於在6月3日將能量成功提升到13萬億電子伏特,但仍未發現超對稱粒子的跡象。
  • 上帝粒子都發現了
    物理學家希望利用該設備取得物理學領域乃至宇宙範圍內的更多未解之謎,比如希格斯玻色子之類的新粒子等。那麼,大型強子對撞機將來究竟會有哪些可能的發現呢?目前,物理學家正在實施一系列複雜、重要的物理學實驗,希望能夠驗證粒子物理學領域的一些重大理論,如超對稱理論。不過,大統一理論在未來三年內得到實驗驗證似乎可能性很小。無論可能性如何,大型強子對撞機一直在向如下這些近期或長遠目標努力。
  • 解讀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何為希格斯粒子
    Higgs) 和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以表彰他們對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所做的預測。那麼,到底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呢?希格斯粒子是一種亞原子粒子,也就是說,理論上認為它應當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組成部件之一。但是它仍然有待實驗觀測證實。科學家們提出的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了這種粒子的存在,其作用是解釋為何其它粒子會擁有質量。
  • 物理學史上最爛的理論預言:高了120個數量級!
    雖然量子力學在微觀粒子世界中已經大展拳腳,但卻遭遇了一個有關暗能量的嚴重問題。在宇宙中,我們所能看到的普通物質只佔4.9%,暗物質佔26.8%,而暗能量的佔比高達68.3%。根據現代宇宙學,分布在整個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導致宇宙正在加速擴張的原因。
  • 任重而道遠:尋找神秘暗物質的關鍵——超對稱粒子
    ATLAS是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超大粒子探測器,因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而聞名於世,現在它已經開始尋找更奇特的粒子——包括理論上的「超對稱」粒子,或者說宇宙中所有已知粒子的伴侶粒子。如果超對稱粒子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其中的一些粒子可以解釋充斥著宇宙的那些看不見的暗物質。
  • ...量子力學、粒子物理學以及有點怪異的生物學領域都是其中的大...
    9.LHC的實驗數據與超對稱性理論不匹配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月28日報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表示,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內以高達700千兆電子伏的能量高速運作的質子加速器未能找到任何「超對稱粒子」存在的證據,似乎給超對稱性理論判了死刑
  • 為什麼這個世紀將屬於天體物理學?
    對於天體物理學它意味著什麼?中微子是宇宙中含量最豐富的粒子。如果他們有質量,意味著它們:科學家也認為中微子或許具有質量很大的左手徵夥伴,如果是這樣,那麼暗物質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此外,在超新星爆發時,中微子也會帶走大量的能量;中子星冷卻也跟它們有關;它們也會影響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即微波背景輻射)。
  • 2020年或成史上最熱年,霍金這個預言可能是真的,我們該怎麼辦?
    鑑於當前的災害較多,所以也有一些觀點認為,是不是一些「的預言應驗了。在前段時間,我們也看到了一些關於「火星男孩」預言、霍金預言的話題。可能有一些朋友表示,這些預言是真的存在嗎?據資料顯示,在2017年11月,霍金曾經預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到2600年我們消耗的能源也會增加,地球可能會變成「火球」,我們人類的出路是移民到外星球。由於這是著名的科學家提出的預言,所以一時間引起了轟動。
  • 霍金堂堂物理學家,為什麼他的預言那麼嚇人,到底有沒有可信度?
    印象中的霍金總是以各種預言的方式出現,比如霍金警告人類不要和外星人聯繫,或者霍金預言2032年是世界末日等等,使得大家一度認為霍金就是一個預言家,但各位不知道的是,霍金其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物理學家!霍金的研究成果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