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25歲的女研究生在某社交平臺小組上發帖,自述了自己4個月負債9萬的過程,請求網友敲醒支招。
帖子的第一部分,女孩講自己兩次失戀的天價「療傷費」。第一次,她國考和求職相繼失敗,然後「包養」了一個男同學,為他花2萬租房,買高檔家具,買貓買狗。後來他和拆二代女孩走了,貼主又一波花錢如流水,3千的馬丁靴,3萬的手錶,2萬8的健身費等等,債務大筆大筆地累積。貼主提到,她負債9萬,但父母一個月的收入是4千多。
第二部分,貼主交代了自己超前超高的消費觀念和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因為刷某書刷多了,感覺愛馬仕和帆布包一樣平常,她的朋友們也是這樣的消費風格。
第三部分,回復部分網友的惡評,表示自己絕不會為了錢被包養,說自己只是負債沒有逾期,沒有違法。這一部分,網友其實可以看到貼主設立的好些討巧的人設:2萬8練出來的馬甲線美女;無限貼合年輕人群體的「顏控、脾氣暴躁、愛幹架、不會做飯做家務」特質;潔身自好絕不賣身的自愛女孩。
在整篇「負債總結」中,很難感受到女孩的後悔和反思,讀者只看到一筆一筆的奢侈消費,看不到負債之後的影響、負債到底意味著什麼。她似乎還是我行我素,不覺得自己有錯。
最迷惑的是,一些細節還透出了此前風靡的凡爾賽文學風:單眼相機不行,拍得不如iPhone相機;接下來要寫自媒體文章,因為不知道為啥寫啥火啥,真煩。這或許就是貼主未來的方向,靠自媒體流量賺錢。
看到這裡,不知道網友是否開始懷疑貼主這篇帖子的動機。
負債到底意味著什麼?
一個95後上班族自述,網貸逾期後,他的電話瘋狂響,從早上上班到晚上做飯。電話中要挨個解釋自己為什麼還不上錢,什麼時候還,有時候被對方懟得啞口無言:為什麼借錢?用哪裡了?知道還不起為什麼要借?必須一次性還清!
他的內心充滿恐慌,怕被爆通訊錄、怕上門、怕到戶籍地、怕受到律師傳票、怕被老闆和同事知道失業、怕坐牢。晚上沒辦法睡好,做夢都是催債電話打到公司座機,催債簡訊被群發。於是不管遠近親疏,向親朋友人借了個遍,甚至還被逼當著催債人的面打電話借錢。最後,終於達成協議每月拿工資還錢,未來5年,都要給網貸公司打工了。
催債者超過法律允許範圍,給欠債人造成傷害的也極其常見。南寧劉女士貸款3萬,扣除手續費利息費等等,實收2萬。沒想到第二天,劉女士就以違約被勒索,除了要歸還4萬4,還有5千塊追債辛苦費。劉女士拒絕,被強行拍下裸照,通訊錄中多個聯繫人被騷擾。
這些都是很多親歷者不願啟齒的真實經歷,也是正在借貸和即將借貸消費的人看不到的結果。
有人曾這麼調侃90後:70後熱衷存錢,80後喜歡投資,而90後正在負債,最後,存下和賺來的錢都用來給90後還債。90後的債誰能還不知道,但他們成欠債大戶這個事實,在眾多統計中得到了驗證。
2020年多家機構的聯合統計數據顯示:90後群體負債率高達1850%,就是說90後的平均負債是其月薪的18.5倍,人均負債12萬元。在消費貸貸款群體中,90後也佔下半壁江山。但嚴重負債不是90一代的專利,00後也正在迎頭趕上。年輕人果然是消費的希望。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上超前消費之路?眾多專家和傳媒節目早就做出預言研究,做過起底揭露,這位女研究生、以及眾多和她一樣的人也在社交網絡、上電視媒體訴說過自己紙醉金迷的經歷和及時行樂的心態。
但勸告無濟於事,有人依舊滿不在乎,繼續還沉醉在一刷千金的快感之中,享受著收拆快遞的即時滿足,得意於追潮攀比的短暫碾壓感,用年輕活力和流行話語給自己的行為背書。
迷茫無措、喜歡在網絡上求助求指點的年輕人,碰到這樣的畫面和描述一定要小心。奢侈生活看起來快意恩仇、瀟灑闊氣,但能像這位貼主一般,無業而負債9萬,還冷靜地坐在月租3、4千的房子裡,希望靠寫爆文博流量賺錢的人,屈指可數,畢竟誰能保證「寫啥火啥」?
不如看看更多人欠債不還的真實結果。99%的人都得靠月薪共4000的爹媽兜底,或者看著負債額越來越高,成為社會新聞裡把自己逼到邊緣的群體。
懷著善良的想法看,女研究生是因為自尊或者難以自揭傷疤,所以逞強,或許是她天生樂觀背了巨債也能保持幽默感。但無論如何,都應讓沒有自控能力的年輕人知道,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美好,不要找錯模仿對象。
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艾瑪和這個女研究生很多相似之處。艾瑪是農場主的女兒,丈夫也只是個鄉村醫生,但她腦中卻總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嚮往著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縱情聲色的生活。最後,為了漂亮的衣服裝飾品、為了和情人幽會享樂,她揮霍掉家庭財產、債臺高築,又拒絕了色鬼律師的趁人之危,拋下丈夫和女兒服毒自殺。
福樓拜為自己創造的艾瑪痛哭,但他又堅決地說:艾瑪必須死。因為他希望,現實中真的艾瑪,能別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