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8日,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去世。第二天,他的兒子發現棺木裡愛因斯坦的遺體並不完整,有人「盜走」這位天才的大腦。
《紐約時報》用頭版頭條報導此事,稱「這顆計算出相對論並使核裂變的發展成為可能的」大腦「出於科研目的」已被轉移。
這位偷走愛因斯坦大腦的人名叫託馬斯・哈維,他是普林斯頓的醫生。不管是出於私人目的,還是出於科研需求,哈維就這樣膽大妄為偷走了天才的大腦。
帶走之後,他小心地把愛因斯坦的大腦切成了240塊,每一塊都貼上編號。很多病理學大佬都想得到一塊,用來做研究。連美國軍方都參與進來湊熱鬧。
誰讓這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呢。
直到1985年,關於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終於有了點眉目。人們發現天才的大腦確實和普通的大腦不一樣:愛因斯坦腦子裡,負責空間認知及數學思維的頂下小葉部分,要比平常人的更寬大。用於計劃制定和記憶處理的額葉中前部分中,愛因斯坦擁有額外的一條褶皺。
對於大腦,人們充滿了好奇,不僅想知道天才的大腦構造,更想知道自己的大腦。
人類的大腦真的只開發了10%?尺寸大代表著聰明還是笨?一孕傻三年是否有科學依據……可以說,人們對大腦有十萬個為什麼。
劍橋大學兩位學者寫了一本《我們的腦子夠用嗎?》,這本書科普了很多關於大腦的知識,有些會顛覆人們的認知。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受到男人和女人的不同,譬如男人通常比較理性,女人比較感性。男人對地圖、汽車似乎有天生的熟悉感,而女人總是看不懂地圖,分不清東西南北。
雖然現在強調性別平等是一種絕對正確,但我們無法否認現實裡的確存在這些性別差異。如果把這些差異全部歸結於社會環境的影響,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同一個家庭環境下培養出的男孩和女孩會不一樣。
我們要坦然面對這樣的現實,男人和女人天生就不同。除了身體構造外,腦子也存在著明顯差異。男性腦子的尺寸比女性大10%,顱後窩內的部位,男性尺寸比女性大9%,男性的腦脊液比女性多12%。女性的腦灰質比重相對較高,女性的海馬細胞對一部分神經遞質比男性敏感。
不過這些並不代表男性比女性的腦子更優越。關於腦部的疾病率,男性也高於女性。那些被認為是由早期腦發育偏差引起的疾病,通常在男性中更為常見。
張愛玲曾經說過一句話,出名要趁早。愛因斯坦26歲發表了4篇重要的論文,顛覆了人們對物理學的理解。很多天才在30歲前就完成了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發明和創造。
在職場,我們常常能體會到什麼叫上了歲數。面對著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中年人只能扶額感嘆,還是年輕好,領悟快,學東西也快。仿佛到了一定年齡,中年人的腦子就不夠用了。
真的是這樣的嗎?
人的大腦不會一直發育,到某一個臨界點,會逐漸收縮,越變越輕,體積越變越小,這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書中介紹人的認知功能都在50歲之後開始衰退。職場中年人再找藉口逃避學習新東西,可能找這個藉口不管用了。
人的認知功能雖然在晚年逐漸衰退,但在行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夠幫助他們做出最優決策。
所以人腦確實會減慢,萎縮,但它也足夠我們用一生了。出名要趁早,大器晚成也不差。只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就行。
每個家長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幻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就好了。
可是家長需要知道的是:至少一半的腦功能在受孕之時就由DNA決定了。
遺傳因素對智商的影響會貫穿一生,可能至少要到70歲。
常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舉例,家長可能要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子宮是發育中的腦所經歷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環境。媽媽們通常被建議在孕期避免吸菸、酗酒,服用產前維生素,堅持健康飲食和運動,都是很有必要的。
當嬰兒出生後,選擇母乳餵養會稍微提高孩子的智商。
在成年以前,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基因和家庭環境決定了大腦的發育程度。在成年以後,如果想要腦子好,我們要堅持做兩件事:一、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腦硬體的持續損害,主要通過儘可能地保持其血液供應;二、儘可能地優化腦軟體的運轉。
大腦確實會用進退廢。
看看那些82歲的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活躍,像是擁有28歲的腦子。而有些28歲的年輕人大腦已經鏽住了,就像擁有82歲的腦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