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是宇宙學裡用來計算距離的常用單位,它是代表光在一年裡所走過的距離。
在對夜空恆星和星系的測量中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宇宙實在是太大了,夜空中一顆普普通通的恆星,比如夜空最亮的恆星天狼星離我們足有81362282000000km…… 這只是一顆離我們很近的恆星,而在它外面還有更多更遠的恆星和星系……很顯然,在宇宙學裡計算天體距離時,過去的常規距離單位完全不夠用了,科學家需要一個更大的距離單位。隨著對光速是有限的認識,科學家測量了光速的值,發現它並非是無限的,而是一個非常大的數,人們正需要一個足夠大的距離單位,很自然就想到了用光速來定義,光在一年走過的距離自然就是首選。

首先使用光年作為距離單位的是德國天文學家威廉·貝塞爾,他最早在1838年就首次使用光年作為距離單位,而當時測量到的光速已經非常接近我們現在的光速了,約為301000km。後來光速被越來越精確地測量,並且根據麥可遜-莫雷實驗測量到光速並未受經典速度疊加的影響,並被愛因斯坦在提出狹義相對論時正式確立在任意慣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均為一個常數,用字母c表示,並最終確定為299792458m/s。

這個數字以後不會再變了,c=299792458m/s隨著最新的米的定義的更新,自1983年起,米的長度被定義為「真空中光在1/299792458秒內走過的距離」,沒錯,「/」後面那個數字就是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所米的定義依賴於光速,這樣,無論以後人類的測量技術有多牛逼,光速c=299792458m這個數值再也不可能在改變了。
那麼1光年又是多少米呢,當然就是1年×c啊,然而這裡的一年並不是365天,而是365.25天,也就是把四年一閏年那多出的一天給平均了,所以1年≈365.25×24×3600≈31557600秒,1光年≈31557600×299792458≈94607304725808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