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繞長安,是那八水?在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提到長安八水:終始灞滻,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我們可以看出八條河分別是:灞河、滻河、涇河、渭河、灃河、澇河、潏河、滈河,這八條河都是水為偏旁,命名也都是非常講究。比如灃河和滈河,是因為在西周時長安稱為「灃鎬」。「灃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灃京」和「鎬京」的合稱。所以也就有了這兩條河的命名。這八條河流先是匯聚渭河,最後流入黃河。而這次我們主要看八水繞長安中的灞河流域的歷史和文化。

灞河流域
灞河古名滋水,全長109公裡,春秋時秦穆公不斷向外擴張,稱霸西戎後改名霸水。後來在「霸」字旁加上三點水,稱為灞水。發源於秦嶺北坡藍田縣灞源鎮。灞河也是渭河的重要支流,而滻河則是灞河的支流。灞河也是曾經漢武帝劉徹修建漕運的重要通道。在近些年也發現了很多當年漕運的水利設施,尤其會出現在洪水過後。

灞河源頭,50萬-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
灞河源頭也是藍田猿人的發現地,他們大約生活在100萬至50萬年前。距離水源近,他們的生活區域,草木茂盛,他們和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葛氏斑鹿、兇猛的劍齒虎努力生存。在自然環境中掙扎求存。他們捕獵野獸,採集果實、種籽和塊莖等為食物。藍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發達。考古學家因而把藍田人分類為「早期直立人」。

灞河沿岸,5000年前的新街遺址
新街遺址藍田縣華胥鎮,發現了5000年前左右的仰韶文化。當時已經到達了高度文明的時期,如燒磚技術、藍田玉、農器具、馴服的馬。就在如此高度文明的部落、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據考證,有可能是8級左右的大地震),將所有的文明都埋在了地下,直到2019年才被發現挖掘。

灞橋河岸,古今楊柳依依、柳絮漫天
如今,灞河沿岸遺留最明顯的歷史與文明傳的傳承是灞柳風雪是灞河沿岸從古至今一直載種楊柳,「灞柳風雪」也是長安八景之一。每年到春天,灞橋兩岸綠柳覆蔭,柳絮漫天,飄飄揚揚,恰似春日裡的一場雪,景況極美,遠可眺山,近可戲水,歷來是古城長安遠足的好去處。
灞河西岸,今有滋水公園
除了楊柳依依,還有就是以滋水命名的公園就位於滻灞西岸以西,佔地面積100餘畝,水域面積就有約70畝,水是從滻河引來的活水的生態公園,而在公園旁邊就是別墅區。傍水的地方總是讓人感覺很安逸,鴨子戲水、魚兒自由自在地遊蕩在水裡,人們也舒適地享受著文明和歷史的進化。

這八條河水給了長安城無限的生機,灞河沿岸更是文明與歷史推進的重要繁衍地帶。在這裡可以看到歷史演變的痕跡和文明更替的進程。
備註:此篇文章是作者去藍田縣灞河源頭、藍田猿人遺址、滋水公園、灞河沿岸之後,並參考紀錄片灞河長歌編寫。理解淺顯,若文章中存在問題,歡迎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