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恐龍出現之前,就曾有支配地球的動物物種。它們是一些哺乳類爬行類動物。這種介乎於哺乳類和爬行類動物之間的動物物種,也可能是人類的古老祖先。1998年1月日本首先在白堊紀的地層中發現了哺乳類類型的爬行類動物化石。這可能是哺乳類動物已絕滅了的一個分支。
哺乳類型爬行類動物是從爬行類派生出來的生物物種,大致分為兩大種群。最初進化的一個原始種群屬盤龍類。後來進化的一類是獸孔目動物。
盤龍類繁榮時期,也是植物界蕨類全盛時期,被稱為古植物代。種子植物並沒有開始進化,靠孢子繁殖的蕨類植物構築成了繁茂的森林和縱橫交錯的水道的生物圈。在乾燥的內陸地區,蕨類植物是不能生長的,因此,陸地上生活的動物的生活範圍並不是很廣泛。蕨類植物的價值又不高,種子植物也不多,因此,這一時期的食草動物進化的也不多。只有帆龍類和克色氏龍是食植物的。由於被食肉動物當作捕食對象的食草動物並未大量出現,故而,捕食它們的食肉動物也就不多,只有楔齒龍種的長棘龍為代表。
在湖畔,食魚的蛇齒龍佔了很大比例。在沼澤地,兩棲類和帆龍類確保了生活範圍。在江河泛濫地區,也有兩棲類和其他的爬行類動物出現。與此同時,基龍也繁榮起來。長棘龍在湖畔和江河的泛洪區、沼澤等地也有其身影出沒。這樣就對那些溫順的動物構成了威脅。
盤龍類是在陸地上初期生活的脊椎動物的一支。與進化了的獸孔目類相比較,這種進化,使繁榮的克色氏龍屬動物體型變小了,這樣也就進一步促使了獸孔目類動物這類哺乳類爬行動物的出現。
獸孔目類動物出現於二疊紀後半期,是替代盤龍類的進化型哺乳型爬行類動物。它們在三疊紀繁榮昌盛起來並進入高度進化階段。
進入二疊紀後半期,靠種子繁殖的裸子植物幾乎四處可見,如蘇鐵,銀杏,松,柳杉和柏。裸子植物不僅在湖畔和江河的周圍水邊生長,而且在乾燥的大陸內部,也開始繁茂起來。森林的擴大,也就意味著動物生活空間的擴大。而且,種子植物比蕨類植物營養價值高。裸子植物,對以植物為食的動物來說,是十分良好的植物。
人們把以裸子植物開始繁榮的二疊紀後半期,當作區別於以前的古植物代,稱之為「中植物代」。因為在獸孔目動物中,有許多種是食肉動物,因此,食用裸子植物的動物進化出來的群體,就成了這些食肉動物的腹中餐。
獸孔目動物的四肢下部變長,肘部向後,膝部向前的樣子,善長步行。頭部形成了兩個孔,起到了嘴和鼻的作用。用來進食和呼吸,物質代謝率提高了。也許具備了溫血動物的生理特徵,由這種食肉的犬頜獸類開始向哺乳類動物進化。
獸孔目動物在三疊紀結束階段,才進化成真正的哺乳類動物。但獸孔目動物本身已大部分絕滅了。在侏羅紀中僅殘存了一小部分,到白堊紀為止還有存在,這一點由最近在日本發現的化石得到了證明。這些被發現的化石是獸孔目動物的三列齒獸的牙齒。而三列齒獸是接近於一種以植物為食的動物。
哺乳類型爬行類動物,具有哺乳類和爬行類的特徵,其體態呈現出從爬行類動物向哺乳類過渡時期的特徵。
哺乳類動物,是胎生且是恆溫動物,而爬行類屬變溫動物。哺乳類型爬行類動物進化的群體從一出現就是胎生的。另外,從其四肢發達、牙齒分化,肋骨的構造的演變來看,也是朝著哺乳類進化的方向發展的。
由於兩棲和爬行類動物身體的兩側長出四肢便於橫向移動,所以,身體搖擺步行。與此相反,哺乳類型爬行類動物的四肢變長,左右的動作逐漸變成上下動作且靈敏起來,導致了捕食的廣域性,從而牙齒演變成了臼齒、犬齒和切齒。
另外,背骨發達了,肋骨和構造也發生了變化,其肋骨保護了胸部到腰部。不過後來,分化成胸部和腰部後,腰部肋骨就退化掉了。其腰部的肋骨沒有了,使身體可以扭動。並可以形成側向睡覺的姿態,也有利於哺乳。此外,胸腔和腹腔區別開來,胸腔的基底部上形成了橫隔膜。這種可以腹式呼吸的橫隔膜,也是哺乳類動物所具有的特徵之一。像這樣高度進化的哺乳類型爬行類動物,是如何在進化初級階段出現的呢?又是如何在與恐龍生存競爭中絕滅的呢?還有待科學家的繼續探索。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