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沃爾夫岡·保利認為巧合是一種「無法追蹤的原則的可見痕跡」。宇宙中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對人類生活的混亂施加某種秩序。
人們曾經試圖解釋那些被認為是巧合的各種現象,比如一些是一種心靈感應,而一些可能是預感。但如果冷靜下來分析,這些巧合似乎並不簡單。
歷史上流傳著很多強大心靈感應的故事。人類學家勞倫斯·范德波斯特聲稱,卡拉哈裡的原始部落的成員能知道80公裡外的一個獵人同伴何時開始獵殺。他說,這些部落的獵手相信,他們在村子裡等他們的家人會知道他們何時帶著獵物歸來。
卡拉哈裡的原始部落獵手
這可能是這些未開化族群的錯覺,也可能是記者的誤解。但超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人員,英國作家魯珀特·謝爾德雷克認為這是可信的。「這些都是生存技能,」他說,「它們可能是原始社會所有人類的共同技能。」他希望人們應該重視研究心靈感應等其他科學家認為是巧合的學科。「雖然(直覺能力)對現代社會的人不再重要,但它們在我們大多數人中仍然是以殘存的形式存在的。」
魯珀特·謝爾德雷克
謝爾德雷克也在做這方面的試驗。比如當電話響的時候,我們是否會猜到是誰的來電。在他的著作《被盯著的感覺》中,他研究了有人在背後看著他們時是否能夠感覺到的可能性。他認為這樣的直覺事件可能有一種看不見的因果影響。
像「心靈感應」這樣的詞在古典科學中遭到排斥,甚至有時和偽科學歸為一類。然而謝爾德雷克指出,類似的無形影響例如無線電波是眾所周知的。除了可見光之外,普通人對電磁光譜中的大多數頻段都只有微弱的感知能力。然而動物似乎更「敏感」一些。有一些動物會對自然界中的一些人類無法感知的信息產生反應,例如地震前的躁動等等。而這種敏感似乎可以被描述為一種預知能力。
謝爾德雷克一直在研究動物明顯的預知能力。動物怎麼知道主人什麼時候到家?他聲稱他的實驗表明這其中可能有心靈感應的成分。謝爾德雷克說,人們普遍認為動物在地震前的異常表現可以作為預測地震的一個依據。「沒人知道動物是怎麼做到的,」謝爾德雷克說,「不管是震動、毒氣還是更神秘的東西,比如預感。這不僅僅是巧合。」
謝爾德雷克認為一些巧合可以用形態共振理論來解釋。該理論假設生物體之間存在心靈感應型的聯繫,生物的「想法」可以在空氣中產生某種震動,如果你調到了正確的位置,你就可以接收到這些震動。
為了說明這在動物物種中是如何起作用的,謝爾德雷克引用了倫敦一組實驗鼠的例子。最初的實驗在1920年由哈佛大學的威廉·麥克杜格爾開始。實驗所用的動物是Wistar品系的大白鼠。它們的任務是學會從一個特製的水箱裡找到兩條舷梯中的一條逃生。「錯誤的」舷梯被照亮,而「正確的」舷梯卻沒有。如果老鼠進入照亮的舷梯,便會受到電擊。兩個舷梯會輪流被照亮。一隻老鼠在學會正確逃脫之前所犯的錯誤次數,可以用來衡量它的學習速度。
電擊次數曲線
一開始,第一代老鼠在學會正確逃生之前,需要進行多達330次的訓練,而其中的一半訓練會失敗而遭受電擊。在第一代老鼠學會後,會對他們的子女,進行下一代的實驗。該試驗一共持續了32代,歷時15年完成。而實驗結果證明,最後一代老鼠能迅速學會逃脫的方法。其結論就是:知識在無形中被積累下來,並傳給了下一代。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南太平洋島嶼上猴子的一個傳聞。其中一隻猴子偶然發現如果在吃土豆之前在海裡洗土豆,味道會更好。然而在觀察到這種行為後不久,據報導,整個群島的猴子都開始清洗土豆。分散的島嶼並沒有隔斷這種習性的傳播。
形態共振理論在告訴我們,靈魂似乎是連在一起的,而且與周圍的世界也有聯繫。
很多人批評謝爾德雷克是一個形上學者,而不是科學家。他的一些結論是基於一些不嚴謹的實驗之上。然而,謝爾德雷克並不是唯一的「形上學」的科學家。
在20世紀初,奧地利生物學家保羅·卡默爾在日記中詳細地記錄了他所經歷的每一個巧合。他對巧合往往成群結隊出現的事實很感興趣。1919年,他引入了連續性定律,他推測這些巧合是某種更深層次的作用力的結果。
巧合就像池塘表面的波紋,是唯一可觀察到的現象,而引起它們的風我們是看不到的。卡默爾認為,我們稱之為的巧合,實際上是宇宙連續性的表現。我們只是模糊地意識到它的存在,遠未理解。「連續性在生命、自然和宇宙中無處不在,」他說。「是臍帶把思想、感情、科學和藝術與孕育它們的宇宙子宮聯繫起來。」
卡默爾生活在一個經典物理學定律迸發的時代。17世紀笛卡爾、牛頓等人建立了理性科學的基礎。到了19世紀,物質被認為是一切事物的本質。科學家們把宇宙看作是一個由不可改變的法則統治的大機器,每一部分都以一種邏輯和可預測的方式與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感覺和自我意識被解釋成一種奇特的生物現象。但真的是這樣嗎?
二十世紀開始,愛因斯坦將能量和物質統一起來,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隨著科學變得越來越怪異,超感官知覺和精神運動的說法也開始出現。
電子,這個在原子核周圍軌道上的微小粒子,表現出與光相同的波粒二象性。它們似乎可以同時存在於20個地方(量子疊加),它們會突然改變它們的行為,而沒有任何原因。但如果一對相連的粒子被分離,它們會在之後完全相互鏡像(量子糾纏),不管他們是相隔多麼遙遠。其中一個狀態改變,另一個也會相應變化,信息在它們之間被瞬間傳遞,而與距離無關。
每個粒子似乎都「知道」對方在做什麼。這一現象很難解釋,因為它違反了愛因斯坦定律,即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光速傳播得更快。科學家們用「心靈感應」這個詞來形容它,甚至推測這些粒子的分離可能是一種錯覺。
每個原子中都有大量的物質。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說:「能量是所有物質的起源。現實,真正的存在,不是看得見、容易腐爛的物質,而是看不見、不朽的能量,那就是真理。」我們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微小的電磁力包組成的,它們以高度複雜的方式相互聯繫和交流。
這些帶電的基本粒子可以相互轉化,攜帶著解釋它存在所必需的所有信息。我們和宇宙構成了一個集成的網絡,所有能量和信息在不停的交換。正如英國天文學家詹姆士·金斯所說,「宇宙越來越不像一個偉大的機器,越來越像一個偉大的思想。」
問題是:宇宙是誰的思想?外星人?上帝?愛因斯坦說:「經過多年的思考、研究和思考,我得出結論,宇宙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能量以外的東西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