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尊奉為梨園始祖,雖然他的正式職業乃是大唐皇帝。
眾多史料顯示,他是一位卓越的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改革家;
甚至,還是一位喜劇演員。
然而,當他將人生的重心從治國轉向音樂時,也正是大唐由盛極走向衰退之日。
大明宮的命運也因此驟然而變...
李隆基,公元712—756年在位,前期曾勵精圖治,創開元盛世,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後期則沉於聲色之樂,並任李林甫、楊國忠執政,朝政腐敗,民怨沸騰,終釀「安史之亂」。唐國勢至此由強變弱,開始走下坡路。至於李隆基,在兵敗逃亡途中,又遭馬嵬坡兵變,被逼殺寵紀楊玉環,後抑鬱而死。
李隆基的音樂才能在幼年已有表現,他六歲時就曾在祖母武則天面前表演了樂舞《長命女》,可見西周已開始的針對國子、世子的宮廷音樂教育制度在唐代仍在延續,李隆基的表演就證明他自幼已經過嚴格的音樂教育。
李隆基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就從坐部伎選中了三百藝人,在大明宮梨園以教習法曲為主。閒暇之餘,他經常到梨園去指揮樂人的排練。
《舊唐書·音樂志》載:「玄宗又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數百人的樂隊一齊演奏,能從中聽出其中一人的錯誤,即使在今天對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家也非易事,而李隆基竟然可以做到。
由於李隆基的親自指導,當時的梨園藝人都號稱皇帝梨園弟子。這一稱呼後指戲曲藝人,並一直沿襲至今。
也是個藝術天賦滿點的皇帝。他能夠演奏多種樂器,如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沒有不曉,更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
唐代諸多樂器中,李隆基非常偏愛羯鼓。它的音色「焦殺鳴烈」,在高樓晚景、明月清風之時演奏,更顯得破空透遠,特異眾樂。李隆基羯鼓的演奏技術十分高超,平時勤學苦練,演奏時則「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
李隆基很有作曲天才,史書對此多有記載:「上洞曉音律,由之天縱,凡是絲管,必造其妙。若製作諸曲,隨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適短長,應指散聲,皆中點拍。至於清濁變轉,律呂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雖古之夔、曠,不能過也。」(《羯鼓錄》)這些言論絕非誇張,李隆基的音樂貢獻,古人夔、師曠確實不能與之相比。
唐玄宗非常喜歡扮演「丑角」。因唐玄宗是一國之君的身份,他只好在演出時,特意在臉部掛上一小塊白玉片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戲曲舞臺上的丑角「臉譜」。據梨園名宿和老前輩傳說,過去戲班裡的演員,無論你唱得再好、演技再高,在班子裡的地位也是老二,唯有唱「小花臉」的醜行演員才算老一,因為尊「醜」就是尊皇帝。
唐明皇還要自掌鼓板。「打鼓佬」的座位設在上場門附近。當年,因為唐明皇打過「單皮鼓」,所以這個地方便被稱為「九龍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