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寫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說的就是一個人的一生,起碼應該問心無愧,應該把精力花費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去。
既然生命結束的時候,註定沒有辦法完全沒有遺憾地離開,那麼在有限的時間裡就應該用自己無限的熱愛度過一生。儘可能地讓自己不要後悔時光的浪費。
黃維就是一個曾經以為自己找到了人生方向的人,他的前半生投身於戰場之上,在抗日戰爭中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解放戰爭以後,被俘的他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轉換到了研究出「永動機」這一件事情上。
眾所周知,由於能量守恆和消耗,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有「永動機」的存在,因此黃維無論是為此付出了多少年的精力,都只會是白費功夫。
但是這個被人說是有「書呆子」氣的人,真的將自己二十七年的時間都花費在研究根本不可能被研究出來的「永動機」上。這就造成了他最後的悲劇——忽略家庭,四顧茫然。
早期軍旅生涯
黃維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他在校學習期間是出了名的「書呆子」,很多同期生都評價他非常地固執古板,他的這種性格表現在戰場上,是正直、堅毅與不屈不撓。而他前半生的軍旅生涯,正是憑藉著這種不屈不撓的性格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等戰役中,都有黃維的身影,在淞滬會戰的號稱「血肉磨坊」的羅店戰役中,他的表現尤其的神勇,可以說是做出了突出貢獻。
還有在1939年,日軍攻佔了越南以後,在滇越邊境集結兵力,企圖從這裡進攻雲南。當時黃維繼任第54軍軍長,由昆明趕赴滇越邊境,率第54軍抗擊日軍入侵。
黃維雖然是一位將軍,但是他內心十分認可儒家思想。他的性格秉承了儒家思想的「君子之道」,和蔣介石「君臣之道」「忠將良臣」的思想也十分地契合。
蔣介石因此對他十分地器重,將他看作是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備的人才。既給了他很高的官位,還送他出國留學,在黃維流露出對軍事教育感興趣後,蔣介石竟讓黃維擔任了自己兼任的武漢陸軍學校校長。
因此,雖然黃維非常地厭惡內戰,但是在蔣介石用「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儒家思想勸說他時,他還是被迫地參與到了內戰之中。正是因為他前期受到了蔣介石的栽培和重視,讓他後來不得不還站在國民黨陣營中。
被俘生涯中的執著
1948年,黃維所率領的12兵團,除副團長几人逃脫以外,全團覆滅,黃維本人也被俘,進入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從此他開始了自己二十七年的被俘生涯,也開始了對「永動機」研究的執念。
一開始他從事永動機的研究,只是為了逃避思想改造,這一點也是源於他性格上的執著和固執。
在黃埔軍校的那段時間裡,黃維深深地受到了國民黨「正統思想」的薰陶,這種思想使他認為「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才是真正救國救民之主義,蓋舍三民主義外,更無其他真正之主義」,這種思想一直影響著他,直到被俘都沒有改變。
這也是他之所以對「思想改造」十分牴觸的原因,他剛到功德林進行改造的時候,身上有很多疾病,據統計結核就有五種。為了給他治病,他的生活條件在當時算是非常好的,每天餐桌上都能出現豐盛的牛奶、雞蛋以及肉類。
當時的管理人員都沒有這樣的待遇,很多管理人員因為營養缺乏而全身浮腫,但是他即使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也能夠吃到肉。
一開始的黃維並沒有被打動,反而是用研究的方式來麻痺自己,後來的他認識到了自己接受到的善意,並且為此深受感動,不過那時候他也是真正地開始沉迷於永動機研究了。
永動機的研究就是黃維為了逃避思想改造,對自己進行的「科學改造」,也就是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並且試圖用自己學到的原理製造出所謂的「永動機」。
他的這項工作之所以能夠一直進行,離不開獄方的贊助,從1948年到1975年,整整二十七年,他從一開始的自己研究,到後來1968年開始獲得資助,一直都沉浸在永動機的研究之中。
他的研究當然是失敗的,因為「永動機」這個概念本來就是違反能量轉化定律的。而這一點,管理員也曾經告訴過苦苦研究的黃維,但是得知永動機的存在不符合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後,黃維仍然堅持自己的研究。
這個時候,其實又是他的倔強在作祟了,正是因為他有這種認準了一件事情就很難改變的性格,才一步一步地造成了他之後的結局。
痛失妻子幡然悔悟
黃維在被俘之前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他和他的妻子共同養育著三個孩子,到1948年黃維進入功德林進行改造的時候,他的妻子已經懷上了第四個孩子。她以為自己的丈夫被抓起來已經失去了性命,只好帶著三個孩子,連同肚子裡還沒有出生的孩子一起逃往了臺灣。
作為一個母親,她要照顧所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作為一個妻子,她十分地想念自己的丈夫。
當她得知自己的丈夫僅僅是進入了管理所而不是已經喪命的時候,當然是欣喜若狂的——她終於能夠帶著孩子和黃維重聚了。但是回到北京的她並沒有預料到,此時的丈夫已經和多年以前大不相同了。
1950年,黃維的妻子就回到了北京。這個時候黃維還沒有接受思想改造,整個人非常地固執。即使妻子常常在看望他的時候勸說他考慮一下自己的家庭,他也無動於衷。
在這個時候的黃維心中,忠於國民黨是他唯一想做到的,固執地鑽牛角尖的黃維沒有人能夠勸說得動,於是黃維妻子只能帶著孩子等待他自己想通。
後來黃維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接受了思想改造,不再逃避現實,也終於離開了管理所,但是離開了管理所的他還是一門心思地研究所謂的「永動機」。
可以說這一項虛無縹緲的研究,是他在管理所裡面二十七年的精神寄託,即使他已經獲得了自由,一時間還是不能離開這項研究。但是沉迷研究的黃維找到了逃避的方法,卻把問題留給了家人。
黃維的妻子無法忍受自己等待了二十七年的丈夫變得固執得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勸說,他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研究虛無縹緲的「永動機」,他的心中好像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家人,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無意間傷害到了家人的情感。
在這樣的精神折磨下,妻子在他重獲自由一年以後,選擇了用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她所付出的生命的代價,也讓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面的黃維清醒了過來,其實他一直沉迷於研究,也不一定就是他真正的喜愛研究,這只不過是他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罷了。
小結:
從1948年的失敗開始,他就沒有辦法接受自己長久以來受到的思想教育是錯誤的,其他人能夠接受新思想,而腦子一根筋的黃維卻是認定了什麼就是什麼,他從內心裡牴觸和自己認知不相符合的東西,也正是他的這種固執造就了他後期生活的悲劇。